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言不尽意一直是出自哪的观点

(2013-03-03 21:21:32)
    在传统文论中,言不尽意一直是一种不可动摇的观点。如《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56章)意谓语言不能表达真正的情意;又说:“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2章)意谓

要用精神去体察领悟,万物就会自然生长变化而不受到损害。这些都是说语言是人为的东西,已经过了人的符号化的过程,经过了人的损害,不再能与自然的东西相契合,所以言是不能尽意

的。《庄子》就论述得更充分了,其中说:“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齐物论》)意谓真正具有最高价值的东西是不能用语言表现的。“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德充符》)

意谓只有通过精神而非语言才能有成。“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天道》)“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知北游》)

意谓语言以及与此有关的“形色名声”都是不真实的,说出来的都是虚假的,真意是说不出的。“言无言,终身言,未尝不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寓言))明晰地论述了“言”与“不言

”的辩证关系。“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知北游》)更是将“无

言”本体化。
    在儒家的文艺思想中,也有着近似的观点。如(周易·系辞上》说: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从此,“书不尽言,言不

尽意”就成为言、意关系的经典论述,被后人反复地使用、论证着。那么,如何理解这句话呢?裴松之给了我们一个较好的答案:
    格言:夫物不精不为神,数不妙不为术,故精者神之所合,妙者智之所遇,合之几微,可以性通,难以言论。是故香班不能说其手,离朱不能说其目。非言之难,孔子曰“书不尽言”,言

之细也,“言不尽意”,意之微也,斯皆神妙之谓也。((装注三国志·卷29·魏书29))意谓语言是粗糙的,不能传达精微的真意,就像“鲁班不能说其手,离朱不能说其目”一样,这实际上

已与道家的言、意论接近了。其实,对于这一点前人已经看到了:
    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明圣人意深邃无极。((全三国文·卷75·吴13))宋代的朱熹对这个问题更加关注,多次提到,如:
    问:“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是圣人设问之辞?曰:也是如此。亦是言不足以尽意,故立象以尽意;书不足以尽言,故因系辞以尽言。又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是元旧有此语。又曰

:“立象以尽意”,不独见圣人有这意思写出来,自是他象上有这意。“设卦以尽情伪”,不成圣人有情又有伪!自是卦上有这情伪,但今晓不得他那处是伪。(《语类·卷75·易11))朱熹的意

思是说现实中的“情伪”不是语言能够描述出来的,所以要“立象以尽意”。
苏轼 http://www.wxshuo.com/zggdsr/36739.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