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尽意一直是出自哪的观点
(2013-03-03 21:21:32)
要用精神去体察领悟,万物就会自然生长变化而不受到损害。这些都是说语言是人为的东西,已经过了人的符号化的过程,经过了人的损害,不再能与自然的东西相契合,所以言是不能尽意
的。《庄子》就论述得更充分了,其中说:“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齐物论》)意谓真正具有最高价值的东西是不能用语言表现的。“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德充符》)
意谓只有通过精神而非语言才能有成。“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天道》)“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知北游》)
意谓语言以及与此有关的“形色名声”都是不真实的,说出来的都是虚假的,真意是说不出的。“言无言,终身言,未尝不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寓言))明晰地论述了“言”与“不言
”的辩证关系。“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知北游》)更是将“无
言”本体化。
尽意”就成为言、意关系的经典论述,被后人反复地使用、论证着。那么,如何理解这句话呢?裴松之给了我们一个较好的答案:
之细也,“言不尽意”,意之微也,斯皆神妙之谓也。((装注三国志·卷29·魏书29))意谓语言是粗糙的,不能传达精微的真意,就像“鲁班不能说其手,离朱不能说其目”一样,这实际上
已与道家的言、意论接近了。其实,对于这一点前人已经看到了:
:“立象以尽意”,不独见圣人有这意思写出来,自是他象上有这意。“设卦以尽情伪”,不成圣人有情又有伪!自是卦上有这情伪,但今晓不得他那处是伪。(《语类·卷75·易11))朱熹的意
思是说现实中的“情伪”不是语言能够描述出来的,所以要“立象以尽意”。
苏轼 http://www.wxshuo.com/zggdsr/36739.html
前一篇:象天法地说
后一篇:苏轼这些和文艺领域的比较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