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评课(池蕾蕾)
(2021-01-22 10:48:57)一、《女娲造人》评课
二、《穿井得一人》评课
《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故事,趣味性强,我今天的议课主要从程向葵老师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过程两方面作出评价。从整体看,她的课,精彩纷呈,可以看出都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精心设计。她的课我觉得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新课标理论支撑,课堂“人文性、能力性、活动性”体现得较鲜明,整堂课的设计与实施都围绕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展开,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和核心。下面就从教材处理与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一、
这篇课文是七年级(上)六单元的一篇课,这一单元可以称为想象世界,体裁上是由童话、神话以及寓言构成,目的在于通过这些富于想象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象能力。她执教时,把《女娲造人》的教学重点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力,是非常恰当的。由此看出,教师对知识体系的把握相当准确。
二、教学过程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她都给了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放开了学生的手脚,比较好地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用一组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课堂气氛。其次,由课题引发疑问:为什么造人?怎样造人?拿什么造人?让学生心中有目标,达到很快熟悉课文内容。再通过熟悉课文进一步让学生挖掘出文章的闪光之处,也就是文章的重点——想象。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理解想象的用法和写法,整堂课的环节很不错。
从关注学生学习行为看,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很好。程老师的课我认为妙在教学一开始就用几个众所周知的神话故事引入,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之中,对课文内容非常感兴趣,这有力地抓住了学生的心,很好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程老师通过讲故事,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有关造人的故事表述出来。这样做,还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胆量。
我们的语文学习就很重情感体验,没有情感体验哪谈得上感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用了大量时间,通过比较阅读的形式让同学们找出课文情感丰富的句子在什么地方。通过同学们的找,单独朗读等形式,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人类诞生的喜悦,女娲的自豪等。这个环节经过同学的合作交流,体验了课文因运用丰富的想象而产生的艺术魅力,学生体会到了课文流露的喜悦之感。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中还感受了神话的魅力。
但语文教学始终是一门缺陷的艺术,只能做到更好,不能做到最好,我认为以下地方值得商榷。
1、教学中很大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比较阅读,说出课文好在什么地方。很多学生一想到比较阅读,并要说出异同,就变得很严肃,开始上课对课文产生的喜爱之情一下子就被抛开了,好像是又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也是课堂显得沉闷的原因。其实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想象,并体会想象妙在何处。为什么不先让学生感性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符合认知规律。她的处理办法却刚好相反,这也是不符合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一要求。
《穿井得一人》评课
我听了郑秋荣老师的公开课《穿井得一人》。《穿井得一人》是寓言四则里的一则寓言。整堂课听下来,感觉还是比较成功的。郑老师课前准备充分,课讲得如行云流水,很是流畅,但也有一些小的瑕疵。
首先是,对教学目标的设置和安排,不仅要符合学情,而且放置的位置更要合理。学习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先导和方向,所以要放在每一堂课的最前面,让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和认识,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时刻提醒学生:学习目标和任务。
其次是,教学环节的衔接要紧凑,课堂节奏要连贯。让学生做到眼到、手到、嘴到和心到,让学生用心去读、去体会、去感悟,真正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变成学生的课堂。
再次是,课堂语言要精练,不必过多的重复和赘述。这一方面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节省课堂时间,让学生吸收课堂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听课的一个督促和检查,看学生是否上课认真听讲,这对学生是一个促进。
最后就是,对学生的点评一定要有针对性、评价要有鼓励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热情。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点评有点单一,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够。
另外,对学生的课堂要求一定要明确,要求学生进行课堂积累,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也会生成新的学习目标、新的知识,这也是检查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标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