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公开课(林婷婷)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项目负责人填写)
工作单位:
项目名称 |
县级公开课 |
项目负责人 |
林婷婷 |
|
活动时间 |
4.2 |
活动地点 |
线上教学 |
|
活动主题 |
《时间的脚印》 |
主讲人 |
林婷婷 |
|
参加对象 |
|
申请学时 |
1学时 |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时间的脚印 学习目标: 1. 2. 3. 一.导入 2020年的春节,我们几乎每天居家24小时。在这些漫长的“蜗居”生活中,你的时间是用什么丈量的呢? 猜测:官方公布的新冠肺炎相关的数据;阅读的书;厚厚的作业;追过的剧。
呈现本课学习目标 二.自主预习 1. 陶世龙,1929年生,四川安岳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地质学家、科普作家。
2.标好段落序号(共31段)。 3.扫清字词障碍。
烘hng烤
刨páo刮
龟jn裂
解说一: 刨 bào 刨子或刨床,刮平木材或金属材料的工具:牛头~。 用刨子或刨床刮平木料或金属材料等:~木板。又见páo。 刨páo 挖掘:~地。~花生。 减,除去:~去三人,还有五人。十天~去七天,只剩三天了。 解说二:
三.学习任务一:浏览课文,把握内容 1.浏览全文,列举所学到的科学知识。
2.拟一个点明本文说明对象的副标题。 明确: 1. (1)躺在山野的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之一。 (2)每一厘米的岩层便代表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3)北京故宫里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是用水滴记录时间的方式。 (4)大自然中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运动着。 (5)“海枯石烂”会有时。 (6)“石烂”的原因——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太阳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着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它的破坏。 (7)岩石的毁灭与生成过程。 (8)一米厚的岩石形成需要的时间:大约 3000 - 10000 年的时间。 (9)岩石形态“平卧”或“倾斜”的原因。 (10)根据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可知道过去的年月。 (1l)岩石保存很多的历史痕迹。 (12)岩石的颜色和质料反映了地壳的活动。 (13)岩石记录了丰富的古代生物的状况。 (14)化石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l5)岩石上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 (16)读懂岩石记录对人类的意义——找寻地下宝藏。 2.副标题——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 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在文章的第三段就提出了——“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一般来说,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在文章标题或者开头会直接点明。这些位置同学们要注意。 (标题开篇要注意) 阅读说明文,一定要先把握“说明对象”。 (标题开篇要注意,说明对象首先明) 四.学习任务二:梳理文章内容,把握说明顺序 (一) 这篇文章比较长,内容非常多,有同学就遇到困难了: 老师,我能看懂每一段,但我理不清整篇文章。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困惑? 初学事理说明文,编者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助手——阅读提示。 大量独立成段的单句,有提示重点内容、标示层次结构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便于阅读理解。 请同学们画出文中单句,联系上下文,想想各有什么作用。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第5段:岩石是怎么记下时间的呢?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第11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第13段: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第24段: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第27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分析: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引出下文,后三段文字都在写记录时间有哪些方法。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第六段一问一答,说明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这有启下的作用,后文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此两段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承接上文,总结岩石新生的历史。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总结了毁灭与新生是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之一;启下,谈岩石记录的历史痕迹。 第24段:“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承上,总结“砾岩”能记载地壳的活动。 第27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启下,列举事例说明化石能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24、27两段,都回应了第22段。 通过联系分析的方法,我们发现,这些独立成段的单句都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于是,本文的大体结构层次非常清晰了。 现在,请同学们试着以思维导图的方式,画出本文结构层次。 提示:1.确立中心图。2.建立分支。3.关键词。
——“岩石”为中心图。 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提出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第5—29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岩石怎样记录时间。 第三部分(第30—31段)是文章末尾,阐释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 于是,我们建立三个一级分支。 主体部分: 第6—21 段:岩石的毁灭与新生透露了时间的踪迹。 第22—29段:岩石记录的更多的历史痕迹。 这里,我们建立两个二级分支。 (如果有些同学分为三个二级分支,关键词分别是毁灭、新生、历史痕迹,也是对的) 本文的说明顺序也就非常清楚了,作者按照事理的内部联系来写的,这就是逻辑顺序。这能使文章脉络清晰,便于阅读理解。 (二)
相信同学们都已经完成了,我们一起填写。 分享秘诀: 1. 2.“当然”“也”“还”等连词,有提示内容的作用。 (单句首句最要紧,逻辑连词需关心) 五.学习任务三:领会详略安排 小语在梳理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疑问,小文很热心帮她解答。但不知道为什么,有些重要信息缺失了。请你们帮忙解答。(作业本p42学习任务二) 小语:文章开篇的几种记录时间的方法中,作者仅详细叙述了铜壶滴漏,为什么? 小文: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与铜壶滴漏“此消彼长”的计时方式十分相似,也是一种此消彼长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写作方法叫类比,即基于两种不同事物间的类似之处,通过描写一事物来描摹另一事物。 小语: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展现岩石被破坏而逐渐形成泥沙的过程,这一内容与“岩石是怎么记录时间的”似乎关联不大,是都可以略写? 小文:通过仔细阅读这部分内容,我发现作者详写这一部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 我们发现,即便是说明文,材料也是讲究详略安排的。相似的内容,类比写法避免了赘言;能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的材料,要详写。 (板书:详略安排认真思) 六.任务四:品味语言,分析说明方法 作为一篇科普作品,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既要科学、严谨,又要面向大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这篇文章是怎么做到的呢? 画出文章科学严谨(生动有趣)的语句,试做分析。 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参考作业本P43学习任务三。 (一)体现科学严谨的语句 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大约”说明形成1米厚的岩石所需的时间一般在3000到10000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准确。 这样的句子文章中还有: 当然,如果海洋或湖泊的底是倾斜的,那么沉淀物堆堆积的面也就随着倾斜。在湖边、海边形成的岩石就常常是这样的。 “常常”是经常的意思,说明湖边、海边形成的岩石面是倾斜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但不排除特殊情况。 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很可能”表示猜测,使石头有光滑擦痕的因素有很多,冰河经过只是其中一种。 这些限定词,说话留有余地,多么严谨。 (二)体现生动有趣的语句 1.修辞的运用 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拟人修辞手法,两个“躺”字写出岩石隐藏在山野深处、地壳深处,写出岩石静止、沉睡的状态。 这篇文章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比喻等修辞句。例如: 岩石消亡部分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将阳光、霜雪、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拟人修辞,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岩石受到的侵蚀之厉害。 “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比喻修辞,写出冰河的破坏力之大。 第三句,三个并列短语形成排比,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各种自然力的气势。 这里同时也是拟人修辞,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地展现了岩石默默承受来自各方攻击的情形,在水的侵蚀和冲击下,岩石渐渐走向解体,并被狂风、洪水、冰河带向远方。 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语言生动活泼,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 然而,时间仍然被记下来了。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注意。
3. 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 以高士其的诗开头,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 (三) 说明方法 1.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举例子,举了建筑兰州铁路时,一个山头几分钟就被炸掉的例子,说明人对岩石的破坏大。 2.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打比方,把刮风沙比作“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说明风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大。 3.分类别。课文在说明岩石遭受各方面的“攻击”时,先说非生物例子,再讲生物例子,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通过语言及说明方法的分析,我们充分地感受到了本文语言科学、生动的特点。我们在进行说明文创作的时候,也要从“科学性”和“生动性”两方面锤炼我们的文字。 (板书:科学生动心中记) 总结写作特点 1. 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2.语言既科学严谨,又生动有趣。 3.过渡句或过渡段,衔接紧密,使文章流转自然。 七.学习任务五:实践考察,学以致用 如果在生活中发现下面岩石,你能告诉大家这些岩石说明了什么吗?
海边或湖边岩石沉淀物堆积面倾斜——海洋或湖泊的底是倾斜的 岩层变得歪斜——发生过地壳运动。
红色岩石——当时气候非常炎热 灰黑色岩石——当时气候寒冷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时代——当时地球上海洋多么宽广 高大树木的化石——石炭纪时代——当时地球上气候温暖而潮湿 泥土龟裂——天旱 我们还有很多的疑问,为什么炎热时期生成的石头往往是红色的,寒冷时期生成的石头往往是灰黑色的? 为什么“寒武纪”以前形成了许多铁,“石炭纪”时期造成了许多煤矿?) …… 这些问题,留给大家自主探究。 八.结语 总结这堂课所得。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阅读长篇事理说明文的方法。 标题开篇要注意,说明对象首先明。 单句首句最要紧,逻辑连词需关心。 详略安排认真思,科学生动心中记。 我们感受了科普作品的魅力,在科学严谨、生动有趣的语言中了解科学知识。 我们更领略了大自然的魅力,它不只鸟语花香,姹紫嫣红,还有很多,如“岩石”,做世界和历史无言的见证者,静静地积累生命的财富。 愿大家都能成为善于阅读的人,能读懂有字之书,也能读懂无字之书。
八.作业(一必做,二选做) 作业一(作业本学习任务五): 我们虽然不能挽留时间的脚步,但是我们可以记下时间的面容。请以时间为主题,写一首小诗。 作业二: 查询资料,探究为什么炎热时期生成的石头往往是红色的,寒冷时期生成的石头往往是灰黑色的(或探究为什么“寒武纪”以前形成了许多铁,“石炭纪”时期造成了许多煤矿?) 板书: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标题开篇要注意,说明对象首先明。 单句首句最要紧,逻辑连词需关心。 详略安排认真思,科学生动心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