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清楚楚一条线——《我要的是葫芦》评课

(2013-10-17 22:58:07)
分类: 原创:教育随笔

学校里的示范课已经接近尾声,尽管作课的都是县级以上教学能手,但是她们依然十分谦虚好学,上完课总是来聆听我的“意见”。我呢,也不装假,就实话实说。借用窦桂梅校长的话“缺点不漏,优点说透,方法给够”,只是火候上,我还差的太远。

年轻的C老师上了《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中主要讲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当他发现葫芦上长了虫子时不去除虫,而是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连葫芦也落了。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只顾“结果”忽略了“过程”(最后这句话估计教参语,老师讲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她上的是第一课时,听完以后,我还是蛮欣慰的。

一、导入新课简洁、有趣、实用。板书课题,顺着导语,出示葫芦图片,请学生上去指认“葫芦”、“葫芦藤”,既认识了这个植物的基本特点,又巧妙指导了字形识记。更实用的是老师链接了一张葫芦丝的乐器图,很自然地把葫芦的从青到黄,从皮到囊的功用用精炼的语言进行了介绍,再读课题《我要的是葫芦》时,学生的语气明显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识字指导灵活、多样、有效。无论是开课初看图识记“葫芦”、“藤”,还是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挂”的物件,形近字对比识记“哇、娃、蛙”等,或者做动作理解“盯”(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对方)。对学生来说这些教法都直观形象,易于理解,印象深刻。

三、课时目标清晰、合理、实际。本节课目标她确定的是:识写那五个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精读第一自然段,以上教学目标在课内基本达成。值得肯定的是她用讲故事填空的方式梳理课文很好,不过填空内容涉及嫌多,学生填的吃力,尤其加强对话训练可以放在下一节课,要明白此环节涉及就是为了让学生能整体感知故事内容。

四、朗读想象,理解绘图,积累运用。第一自然段对葫芦的描写,句子优美,用词准确,比如“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花朵”,“可爱的小葫芦”、“满”字等。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尤其以一副留白的图(连环画的形式)需要补充为名激发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兴趣,然后跟学生边读书边作画,将文字中的“长满”,“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花朵”,“可爱的小葫芦”内化为图上实物,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得到扎实的训练。遗憾的是缺少随机拓展,比如“你还看见什么长满了?”“除了雪白的花朵,你还见过什么颜色的花朵?”.......调动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想象、积累。

五、块状明显,整体不够,线索不明。语文课的知识点多,无论识字、写字,阅读理解,都要有清清楚楚一条线,把握文章的脉络,编者的意图,这样学生和听课者才会顺理成章地学习、领会,没有紧赶慢拖的顾虑,也不会割裂思维进度,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虽然本课的设计目标清晰,环节也连贯,但就是对目标的实现不那么集中凸显,偶有抛锚现象。有为了用上某个环节而采用的嫌疑,没有为了目标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的缜密。

六、写字教、练不够。新课标规定小学语文课每节课不少于10分钟的写字时间,本节课显然不够。

不知我对她的肯定和建议能有多少是正确的,因为仅仅是自己的主观感受而已,但C老师听得很专心,有时跟我讨论一两句。但看得出她对这一课的设计花费了不少心思,也十分重视这次示范课,尽全力在准备。更看出她非常乐意在语文教学之路上孜孜以求,勤学不辍,争取走得更远一点,那么,我也愿意做一个忠实的陪伴者、同路人,一起携手往前走,能走多远是多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