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 +( )< 8 看数学教学的问题
(2013-01-25 18:48:52)
标签:
教育方法杂谈 |
昨天发表了“最大能填几?
3 +( )<
今天在分析“3 ○
4”时,对昨天提到的学生头大,家长心烦,老师茫然之现象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这个问题,的确和应试体制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师,基本不具备基本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质。而我们的家长,在价值观和和育儿观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以至于连孩子健康与分数谁轻谁重都无法判断。只知道
3 ○ 4的答案是选小于号 <
,而不去想想孩子为什么一定要知道必须选小于号。
“最大能填几?
3 + ( ) <
1、在一年级上学期的两个月后就做这类题目,学生完全不能适应。我还清楚地记得,三年前我们的带的第一个学生,是一个一年级学生。数学期终考试前一天,他妈妈把几道题交给店长,让他最后讲一讲。当我看到那孩子一脸茫然时,对店长说,你现在不是复习,而是讲授新知。如果他今天晚上睡不好,明天连会做的都错了,怎么办?那是我第一次见识这道题目。不光学生头大,我也头大,这不是初中的不等式吗?3 + x < 8, x 能取的最大整数值是多少?
2、教师的备课必须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而不是仅盘算40分钟如何安排,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这道题目时,给出的答案和算法是:
所以,不要假设学生做对了答案,就理解和掌握了(注:一年级的学生,有他自己理解和掌握的方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开始学习辨认。而且,应该是因人而异的。)。
写到这里,不仅说明了学生为什么会头大,而且,家长为什么心烦的原因也一目了然。他或她天天看到孩子受苦,却无能为力。人民网讨论过北京一位家长的经历,六年家庭教育的积累被学校一个月摧毁,表达的就是这么一个普遍问题。只是,她的描述过于感情化,所给的老师的例子又太普遍了,人们早已见怪不怪,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今天我坚持一条条写,而且是围绕着这一道题目写,就是要继续唤醒不负责任的家长,不要再做鲁迅笔下的华老栓,以为人血馒头能够治病。
我以开玩笑的口气对同事描述了这个问题。3 +( )< 8 这道题的的问题究竟在哪?不客气地说,学生刚刚认识阿拉伯数字,刚学会了 3 + 5 = 8,却看到一个不等号,傻了!再看到一个代数的括号,马上变成傻的平方。最后再加上一个最大,就成了傻的立方了。其实,能说出3和8哪个大,就已经很好了。又能写出 3 < 8,则教学目的就已经达到了。可实际生活中更为荒诞的是,父母会理直气壮地对他吼道,要认真读题!看看要求的是”最大“!或者是老师谆谆善诱地启发学生如何如何,可学生心里却在问,我为什么要填最大啊?这时候老师也不耐烦了,你怎么不认真听讲,却还去想七想八啊?
如我的分析所言,不是这种这类题型学生掌握不了,而是过早地引入超出他们认知范围的抽象关系对学生学习数学不利,容易让好学生误入歧途,让学弱生产生厌学。说得直接了当一些,好学生会做这道题而欣慰的时候,不过是类似于打了激素的结果。而学弱生的麻木,就是打了封闭的效果。
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到高年级后这类题型不学也会,完全没有必要做这类题型。更没有必要花这么多时间让学生反复练习,天天订正。这些做法,是非常不负责任的。目前常见的方法是拼记忆力,学生只有付出,没有收获。他们之所以会做,是因为作业和考试迫使他们记住。这根本就不是学习。
总之,现在教材里在一年级开始时就引入 “最大能填几: 3 +( )< 8”这样的题目,是违背学生认知能力,违反教学规律的。有的家长和老师明明知道这些,却仍然哪壶不开提哪壶,造成学生对数学的厌恶。究其原因,学校里的教学已经不再是复杂的知识性工作,而是一种重复的机械式劳动。这已是整个体制和社会背景下的“自然”现象,需要全社会的每一分子开始重视,并给出答案和选择。我们应该给子女什么样的教育?我们能够给子女什么样的教育?我们自己究竟在做什么?
这三个问题,是我问每一个家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