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3 +( )< 8 看数学教学的问题

(2013-01-25 18:48:52)
标签:

教育

方法

杂谈

昨天发表了“最大能填几? 3 +( )<  8”的分析与解法,重点是反对学生死背硬记的方法去学习,建议学生用试错法去自己得到结果,从感性上认识以后,再用公式法来快速得到结果。

今天在分析“3 ○ 4”时,对昨天提到的学生头大,家长心烦,老师茫然之现象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这个问题,的确和应试体制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师,基本不具备基本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质。而我们的家长,在价值观和和育儿观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以至于连孩子健康与分数谁轻谁重都无法判断。只知道 3 ○ 4的答案是选小于号 < ,而不去想想孩子为什么一定要知道必须选小于号。 


最大能填几? 3 + ( ) <  8”,学生为什么头大,家长为什么心烦,老师为什么茫然?通过分析 3 ○ 4 这道题目,我得到了初步的答案。

1、在一年级上学期的两个月后就做这类题目,学生完全不能适应。我还清楚地记得,三年前我们的带的第一个学生,是一个一年级学生。数学期终考试前一天,他妈妈把几道题交给店长,让他最后讲一讲。当我看到那孩子一脸茫然时,对店长说,你现在不是复习,而是讲授新知。如果他今天晚上睡不好,明天连会做的都错了,怎么办?那是我第一次见识这道题目。不光学生头大,我也头大,这不是初中的不等式吗?3 + x < 8, x 能取的最大整数值是多少?

 

2、教师的备课必须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而不是仅盘算40分钟如何安排,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a)假如我是一个入学零基础的学生,我刚刚学会10个阿拉伯数字不久。我会认了,会写了,但这10个阿拉伯数字代表什么,我可能一无所知。而教学的要求或假设是,先数数,然后再会写,这就够了。我曾碰到过一个 600 - 1 = 590 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让他十个十个地数,100以内很流利,200以内能坚持,210以后就数211了。这个孩子,6岁以前没有数过数,来学米屋以前,在另外一家机构,就没有学习过,天天在背答案。所以,不要假设人人都能跟上我们的进度,而是要琢磨如何能让学生跟上我们选择的进度。在备课的时候,学生的程度一定要进入我们的考虑范围,不能以人多顾不上为借口。

  b)会认会写不够,还要会运算。3 + 5 = 8,这个人人将来都会的算式及关系,在一年级学生的眼里,会是什么呢?首先是 + ,它究竟代表什么?为什么我要学 +?会写加号一点不难,难的是我干嘛要这样做。对零基础的学生,他一定是不愿跟的,他会很害怕。不要说零基础的学生,就是那些每次数学考100分的同学,最开始对新内容也是害怕的。我们的学生不敢犯错,使得这种害怕更加严重。精解中有一篇“加法怎么成了乘法?”,讲的就是一个三年级的女学生,在做

 

   小明上午摘了8筐草莓,下午摘了10筐草莓,请问他一天摘了多少筐草莓?


这道题目时,给出的答案和算法是:

   8 × 10 = 80 (筐)

所以,不要假设学生做对了答案,就理解和掌握了(注:一年级的学生,有他自己理解和掌握的方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开始学习辨认。而且,应该是因人而异的。)。

  c)刚学会 3 + 5 = 8,马上又出现了 3 + ( ) = 8。这是怎么回事?孩子一定会这样问的。因为太抽象,又过于简单,老师往往也不好解释,更不会用孩子能够接受的语言去解释。这时候,填鸭式教学的色彩就更浓了。因为 3 + 5 = 8,所以在括号里应该填5! 或者用减法,括号里的答案必须是8 - 3 = 5。要知道,减法作为逆运算是非常难的。学米屋一年级学生百格图最好成绩的那位男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快结束时的成绩是1'45"。他做100道20以内的加法是全对,可是做20以内的减法时,是100道5'12",而且错了11道!没有这个经验,20以内加减法一样快的我,是绝对无法闭门造车想得到的。而且,许多学生都是愿意做学米口算国的加法练习,排斥或反感减法练习。同样的差异在乘除法时也非常明显。

  d)加减法刚刚适应,就又出现了大小比较。学生可能在生活中已经会了比较多少,但是对数字比多少,尤其是抽象的大于号(>)和小于号(<),实在是比 = + - 要难。这还不够,还要出现 3 +( )< 8 这样的题目,让孩子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这可是六七年级的不等式啊,有必要这么早教吗?

  e)聪明一点的,填一个0或1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出题人觉得还不够,还要“最大能填几?”说实话,这么缜密的思维训练,我是在北大学习物理类数学中微积分里极限的定义时,才开始的。而一年级的孩子,对“最大”的含义是什么,可能没有任何切身感受。即使是从内容安排上讲,数学是非常严密的学科,要让学生有数学思想,首先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当教材对“最大”毫无介绍时,唐突地使用“最大”,是一件很不光彩(decent)的事。所有这些问题,不知道教育系统内的人士,有没有思考过?

  f)有一位非数学老师问我这题如何讲,我转过去问一位年轻的数学老师,他又转过去问他的师傅。师傅迟疑了十五秒之后,说这道题是不应该出的。这就是一线的真实声音,也是我上面从结构上分析的必然结果。可是,像金融海啸一样,如果不发生灾难性后果,没有什么人愿意正视这些问题的。逃避责任和推脱责任,是目前见到的普遍反应。


写到这里,不仅说明了学生为什么会头大,而且,家长为什么心烦的原因也一目了然。他或她天天看到孩子受苦,却无能为力。人民网讨论过北京一位家长的经历,六年家庭教育的积累被学校一个月摧毁,表达的就是这么一个普遍问题。只是,她的描述过于感情化,所给的老师的例子又太普遍了,人们早已见怪不怪,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今天我坚持一条条写,而且是围绕着这一道题目写,就是要继续唤醒不负责任的家长,不要再做鲁迅笔下的华老栓,以为人血馒头能够治病。


我以开玩笑的口气对同事描述了这个问题。3 +( )< 8 这道题的的问题究竟在哪?不客气地说,学生刚刚认识阿拉伯数字,刚学会了 3 + 5 = 8,却看到一个不等号,傻了!再看到一个代数的括号,马上变成傻的平方。最后再加上一个最大,就成了傻的立方了。其实,能说出3和8哪个大,就已经很好了。又能写出 3 < 8,则教学目的就已经达到了。可实际生活中更为荒诞的是,父母会理直气壮地对他吼道,要认真读题!看看要求的是”最大“!或者是老师谆谆善诱地启发学生如何如何,可学生心里却在问,我为什么要填最大啊?这时候老师也不耐烦了,你怎么不认真听讲,却还去想七想八啊?


如我的分析所言,不是这种这类题型学生掌握不了,而是过早地引入超出他们认知范围的抽象关系对学生学习数学不利,容易让好学生误入歧途,让学弱生产生厌学。说得直接了当一些,好学生会做这道题而欣慰的时候,不过是类似于打了激素的结果。而学弱生的麻木,就是打了封闭的效果。


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到高年级后这类题型不学也会,完全没有必要做这类题型。更没有必要花这么多时间让学生反复练习,天天订正。这些做法,是非常不负责任的。目前常见的方法是拼记忆力,学生只有付出,没有收获。他们之所以会做,是因为作业和考试迫使他们记住。这根本就不是学习。


总之,现在教材里在一年级开始时就引入 “最大能填几: 3 +( )< 8”这样的题目,是违背学生认知能力,违反教学规律的。有的家长和老师明明知道这些,却仍然哪壶不开提哪壶,造成学生对数学的厌恶。究其原因,学校里的教学已经不再是复杂的知识性工作,而是一种重复的机械式劳动。这已是整个体制和社会背景下的“自然”现象,需要全社会的每一分子开始重视,并给出答案和选择。我们应该给子女什么样的教育?我们能够给子女什么样的教育?我们自己究竟在做什么?


这三个问题,是我问每一个家长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最大能填几?
后一篇:100以内的加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