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建之道,在于安居,在于乐业,在于悦民,把建筑当艺术去做让艺术回归乡土,把产业当文化去做让文化赋能乡村经济,把文化当生活去做让文化回归平民,或许是一条关注和探索的乡建之道。
一
把建筑当艺术去做,让艺术回归乡土
乡村建筑作为乡村的历史与记忆的符号,被人誉为“凝固的音乐”,它无疑是当下中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乡村建筑的营造过程,是一个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营造工艺与审美价值观的一种艺术性的再现过程,满足乡村人的精神需求是它的价值属性。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们能感知到物质之外的东西——美、丑、善、恶等精神上的东西。乡村建筑不仅要实用,同时也要美观,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上的需求,也要满足人们感官上的精神愉悦,把建筑当艺术去做,让艺术回归乡土,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保留乡村的记忆
乡村建筑既是一个具有物质性的营造实体,也是一个乡土性文化创造的过程,受乡村的地理环境、经济、社会、民俗、宗教、价值观和人们的审美情趣等因素的影响很大,是乡村当地自然与社会资源、生活方式、家庭观念、邻里关系(人脉)、文化活动的一种物化产物。正如《周易.乾卦》上说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共德,与日月合共明,与四时合共序,与鬼神合共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因此,乡村建筑不是简单的一种遮风挡雨的实用工具,而是一种记忆和符号——它的每一种建筑形制(风格)的变更,都是一个一种反映一个时代的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记忆,是一种反映一个时代的农民的审美观的一种外观的直觉的价值符号。
保留传统的建筑元素
艺术能创造美,艺术能赋予建筑自身实用价值之外的精神愉悦。这就是为什么在乡村建设运动中提倡“把建设当艺术去做”的原因。中国的乡村建筑,不只是一个有形物质符号,更是一种艺术品,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与进化的过程,是人们的艺术审美观的直接的表达以及当时的建筑水准和工匠精神。包括农民民居在内的中国传统乡土建筑之所以能数千年不衰,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对传统建筑材料,如:砖、夯土、布瓦、青石、竹木的选择与使用的原则,强调的是材料的规格、颜色、质感、力学性能,以及对传统建筑工艺;如:木刻、砖雕、架梁的创新和运用,凸显的是中国人的世界观、生活观和艺术的审美价值观。譬如:(1)房屋基址、朝向的选择,要符合风水理念(地理环境学),它具有极强的心理暗示,体现的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朴素哲学思想;(2)差异化的建筑风格:包括建筑的外观形制,体量的大小以及屋顶、窗檐、门楼等的风格、建材的使用都应反映出地域性、民族性差异;(3)居民房屋层高的控制:一般不超过两层,并建有配套的辅屋(猪圈、鸡舍、农具房以及食物仓储房),便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4)庭院的通透性:乡村是熟人社会,串门是乡村特有的风情,无障碍的通透院落有利于村民的交流,这一点很重要。
保留建筑的个性化特征
把建筑当艺术去做,就是突出艺术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本质。个性化产生美,差异化产生价值。中国传统的乡土建设历来都是一种建筑艺术行为方式的再现。所谓艺术,包括“艺”和“术”两部分,其中,“艺”是一种才干、一种技能,而“术”则是一种方法、一种审美价值观。艺术强调的是事物的个性化特质和色彩的多样性透视。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凡是经典的(建筑)作品,都饱含有创作者对传统建筑材料和建筑营造工艺上的尊重,以及创作者个人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价值观,是一种“工匠精神”——精细、实用与美的体现,是一种凭借技巧、意愿、想象力、经验等综合人为因素的融合与平衡。这一点在中国传统的乡村(乡土)建筑中可以得到佐证,中国传统乡土建筑中,无论是建筑的布局、结构、装修、装饰、文化等诸多方面,设计者或营造师他们更多的是考虑“人”在其中的感受,而轻于“物”本身的自我表现。可以说,纵观中国传统的乡土建设范式,无论是从宏观到微观,还是从物质到精神,都事物巨细、无处不在地不渗透着中国传统乡土建筑独有的个性与特质。
提高民居室内舒适度
现在的村民,尤其是年青人之所以不愿意保留旧房子,之所以要建设新房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原有的民居的房屋的舒适度极差,阴暗、潮湿、洗漱不方便以及空间布局不合理等等,都使旧房子失去了它存在的生命力。严格意义上说,现在的乡村民居好看不难,而好用则不易。要保护旧房子、唤回人们对乡村民居的热爱,要保护传统的乡土民居的建筑形制与建筑风格,就必须要去不断地提升乡土民居的室内舒适度。这就要求新乡村建设者们用现代的建筑艺术形式去改造现有民居的室内环境。包括:室内的采光、透气、淋浴室、卫生间、空调和互联网(wife)以及室内结构性布局等现代居住室内元素,都要引入到农民的民居室内改造中去
把建筑当艺术去做,就是要求人们在新乡村建设运动中,规划、设计和营造乡村建筑物时,要用艺术的手法、理念去追求建筑营造的品质,包括精细化程度,独特的表达方式以及唯一的个性化特质。这也是乡村建筑与城市建设最大的差别。即城市建筑是标准化生产,乡村建筑是艺术化打造;城市建筑是千城一面、乡村建筑是一户一品;城市建筑是人造环境(场地、平整)下的产物,乡村建筑是自然生态(依山就势)下的杰作。
所以,无论是保留乡村的记忆,还是提高居民室内舒适度,亦或保留传统的建筑元素,都需要乡村建设者们用艺术的眼光、艺术的理念去打造。艺术能唤醒人们遗忘的东西,艺术能促进人与人的交流。通过艺术的手法,让每一栋建筑都是按艺术个性化特质去设计和营造,而不是工厂化的模块堆砌;让每一个建筑元素的运用都是按照建筑体空间、质和量的可变幻性体现出建筑形体、空间、面积以及肌理的色彩的丰富与可视性,而不是单调的没有生命力的建筑元素的组合。艺术的东西一定会造就永恒的经典。
二
把产业当文化去做,让文化赋能乡村经济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的振兴。事实上,乡村建设实践作为一个系统性的乡村社会改造活动,它不仅要让乡村有良好的硬件设施环境,还需要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这里的产业不仅仅传统意义上的产与销的问题,而是产与销的过程中价值链的延展与提升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引入文化的概念,让文化赋能乡村产业,让乡村文化去提升产业的价值。
所谓文化,按照章士钊先生的话来说:文化离不开“人、时、地三要素”,因为每一个民族都有其“善守其历代相传之特性,适应与接之环境,曲迎时代之精神”,所以“各本其性情之所近,嗜好之所安,力能之所至,孜孜为之,大小精粗,俱得一体”,最终呈“一种欢乐雍容、情文并茂之观。”通俗地讲,文化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质,那就是要尊重事物个性化特质,要满足人们个体上的嗜好与心理上的需求,同时要适应不断变化中的环境的改变。把产业当文化去做,是要在产业的规划与发展的过程中注入文化的内涵。它强调的不只产品的使用价值,而是附加入产品上的文化意涵——一种约定俗成的千年延续生命力的且为社会背书的舆情的导向。
在产业的规划中要反映文化的内涵
客观上讲文化并非是一种无可琢磨的深奥的东西,其实它就是一种为人熟知的且世代相传和为社会共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它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群种性。把产业当文化去做,就是要求人们在规划乡村的发展时要充分利用文化的舆论导向、道德约束和差异性的特点,把相应的文化内涵纳入乡村产业规划的设计理念中去。
农业作为乡村产业的基础,把产业当作文化去做就是通过重构农业产业的生产方式来修复和再现农业文明中的尊重自然,强调地理环境(土地)的作用、四季变化的影响和农作物本身生长的规律性以及崇尚精耕细作和强调对土地和农作物的尊重、经营与养护的重要性的文化精神。包括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尤其是现代的农业机械、电力、水利和自能化的农业装备、化工与生物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的运用。
乡村工业(手工业)作为乡村产业的重要补充,不仅是农民的一种就业渠道,它更是农民智慧的一种表现方式。把产业当作文化去做就是要倡导现代乡村手工业的“匠人精神”,要重塑中国乡村手工业中的“师徒传承”的模式。
包括乡村旅游业、以互联网技术为突破口的服务业是乡村产业的未来,把产业当成文化去做,在发展乡村旅游业上就要突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发展乡村旅游业,不仅只是一个商业经济行为,更重要的是一种乡村文化的彰显与自觉。是让旅游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通过观、品、乘、听、尝等旅游的过程,去感受乡村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
在产品的研发中要体现文化的元素
在乡村产业中,产品研发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的环节。产品研发是一个多层次、宽领域的管理手段,不同的产业其产品研发的手段和方法也各不相同。其中,创新性是产品研发的生命力,文化性是它核心的竞争力。把产业当文化去做,在产品的研发上就是要充分挖掘产品的文化性特征,把文化的元素融入到产品的研发之中。
农业作为乡村的基础性产业,把产业当文化去做就是在转变农民的传统的耕作习惯的同时,帮助农民从事农产品的研发工作。农产品研发主要包括:农产品种源的选择(原种、非转基因种子)、生产工艺的重组(新技术、新装备的运用)、产品的包装(商标形象,包装盒外观与制作工艺)、消费群体的确定(普通消费者、中高档消费者和特定人群),以及营销手段的改良(广告策划与互联网的运用),这些都需要用文化的理念去打造。
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乡村旅游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乡村文化活动,为了满足旅行者的文化审美需求。如乡村旅游业中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都蕴含着很深厚的文化内涵,旅行者旅游的过程就是一种文化享受和消费的过程。旅行者通过游历一些具有文化氛围的乡村自然景观和乡村人文景观,获得对乡村的文化感知、文化的欣赏和文化的体验。这种乡村旅游的过程,不仅让游客获得了感官上的视角满足感和愉悦感,更重要的是满足了人们在文化层面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尤其是乡村的民俗传统节日也是一种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它凝聚了一个村落、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伦理道德、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生产生活方式。而外化于乡村民俗传统节日的服饰艺术、饮食特点、神话传说、歌舞艺术,更是乡村文化的神奇之处,同时,乡村的民俗传统节日本身就是乡村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个村落和一个民族文化的浓缩与集中体现。
同样,乡村手工业它作为乡村三大产业之一,也面临做一个产品研发的问题。客观上讲,乡村手工是最能体现乡村文化的产业,无论是乡村手工业产品的功用,还是它的外观造型,以及因此而表现出来的审美意涵,都留存有丰厚的乡村文化历史的记忆,其功能设计源自于空间想象和力学原理,其外观造型源自于艺术与美学特征,这些都是文化的元素和因子。因此从某种意义乡村手工业产品是乡村文化外化后的有形符号。
在产品的市场营销上要凸显文化的价值
把产业当文化去做,就是让乡村建设者向农民传达一个理念:现代乡村产业的劳作不再是简单的辛苦付出,而是一种愉悦感的体验;现在的农业产品,不再只是一种简单的充饥食品,而是一种审美价值观的表达。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文化这因子。因为文化的东西,是最有市场价值的东西,也是最能够可持续的东西。而产业文化有产业文化的特质和表现形式,只有尊重这种特质和形式,按文化去做的产业才能实现其效益的最大化。
文化就是品牌,就是市场。把产业当文化去做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要改变传统的产品营销方式,由过去的通过产品或者服务建立起对品牌的忠诚度,改变为产品品牌的研发和消费者关系管理,而这两个方面都离不开文化。尤其是乡村产品品牌的研发,更需要融入产品的文化特性,唯有如此,才能在日益注重品质的消费者市场中赢得乡村产业的应有的份额。
同样,在农业产品的市场营销过程中,除了重视农产品的品质(营养性)、安全行外,赋予它更多的文化内涵则其市场价值会更大。如讲述该农产品生产背后的情怀故事(这是产品唯一性的特征,也是产品无可复制的),名人背熟,如皇帝御用的大米等等,这都是文化在产品市场影响中的价值体现。
三
把文化当生活去做,让文化回归平民
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生产、生活方式,一种民俗民风、一种群体社会共同遵守的社会价值观,诸如,农事习惯、伦理道德、审美艺术和社会秩序等等。而乡村建设的本质,就是还原属于乡村生活状态,还原一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在乡村建设中倡导把文化当作生活去做,就是要还原乡村文化的本质——活化的村民生活状态和乡村民俗习惯。所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其实质就是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还原这种真实的乡村生活方式,还原农民的这种真实生活态度,还原这种乡村文化现场——诗一般的灵感和灵气。
生活是文化的本质
文化是一种与人们吃、穿、住、行和喜、怒、哀、乐联系在一起的真是的生活场景,生活是文化的本质,任何的文化都来源于生活。更重要的是文化不是表演,也不是市场的手段,它表现出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一种愉悦的互动关系。高雅的文化,不一定是深不可测的文化,来自民间、来自村民的日常生活的文化,一样高雅,一样具有品位和价值。文化生活化,生活平民化,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的农民有自己的文化坚守。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农村没有文化,或者说农民缺少文化自信。严格意义上讲,这只是说对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其实,乡村并不缺乏文化,农民也有自己的文化坚守。如我们在不少的传统乡村,依然能看到许多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保存完好的宗祠、牌楼、街道、甚至是家谱、书院和戏台。这些都是乡村文化的表现,也是乡村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坚守。只是这种自信和坚守,被越来越注重物质享受的现代城市文化所淹没,而逐渐淡出了乡村人的视野。
因此,在当下的乡村建设运动中,或者说乡村文化的修复与复兴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对传统古民居的保护,特别是代表乡村文化特色的宗祠文化、姓氏文化(家谱)、乡约精神(乡村人的家教)的修复,来恢复农民的信仰、恢复农民的自信、恢复乡村的秩序与乡村人的是非价值观,这才是新乡村建设运动的核心与未来。
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乡村是一种自然经济。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农耕文明历史的国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真实写照。乡村作为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和中国农业的未来,虽然融入现代社会已不可避免,也无法避免,因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而且作为乡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农业科技在传统农业上的应用也是必然趋势。
但无论中国的乡村如何现代化,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精髓,譬如:“守时”——尊重农业生产的自然规律,“养土”——对田地的精耕细作、“节用”——珍惜食物等等,作为一种文化理应在新乡村建设运动中得到提倡和修复。这是中国的国情所决定,这也是中国人的天生禀赋和文化传统所决定的。可以预见,中国农业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依然绝大部分是以家庭为主体的小规模农业经济形态,且户均耕地在30—50亩之间。遵循四季变化耕种,依靠阳光雨露,精耕细作管理依然是中国农业未来的主要耕作方向,唯有如此,粮食的安全(数量和品质)才能得以保障。
乡村是有温度的生活。青山绿水,鸡犬相闻;夜不闭户,患难相恤,这些既是中国传统乡村的写实生活场景,也是中国传统乡村人的既有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一方面,它重视的是生态的平衡,表现出的是一种良好的生存空间环境;另一方面,它更强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信用,反映出来的是一种有温度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吕氏乡约》里说:“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这也是中国传统乡村生活的一种文化精神。然而,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尤其是现代城市文化的进入,农村的这种有温度、有情怀的生活状态,逐步远离乡村,远离农民的生活状态。
自然生活状态下的文化才有生命力
我们说,文化是一种生活,生活是文化的本质。但这里的生活是一种非人工雕琢下的自然状态下的生活。关于这一点,中国的老祖宗们早就认识到了。“东施效颦”的故事说的就是可以模仿带来的文化审美价值的缺失。因此,只有处于自然的生活状态下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有市场潜力的文化。
把文化当生活去做,就是要求人们在发展文化时突出文化的本质。不要把文化当成一种表演,当成一种市场行为手段。如一些少数民族在客人来到家里时,会主动地给客人敬酒,并唱着敬酒歌来欢迎客人的到来。这本来是一种表达主人热情好客的一种礼节。但现在在很多的少数民族景点,却把这一套礼节当成了一种表演,一种招揽游客的固定方式,死拉硬拽的敬酒和毫无激情的唱歌,不仅让游客感受不到真正的少数民俗文化的特有魅力,相反给人极大的反感。
把文化当生活去做,让良(民)俗重返农民生活。这就是在新乡村建设运动中倡导把文化当生活去做的意义所在。因此,回归乡村的传统生活状态,重回乡村传统文化的精神,是当下中国乡村建设者们努力推动的一件事,也是乡村建设运动中最难做的一件事。
文化的修复,作为一种非物质化的乡村建设过程需要时间去浸润;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回归和重塑,更需要长久的毅力去推动。有温度的乡村生活文化的缺失,是现在乡村中存在的最大弊端,但这种文化又是改变乡村现状,提升乡村人生活品质的关键所在。这就是在当下的新乡村建设运动中为什么要倡导把文化当生活去做的原因。
![廖星臣,乡建之道,道中有道 pastedGraphic.png]()
廖星臣(廖星成),乾元乡村研究中心创始人。主要作品有:《中国三农问题报告》(合著)、《溪口古村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合著,主笔)、《湖南省县域发展研究报告》(合编)和《湖南省城乡一体化研究报告》(合编)以及《农理》(合著、主笔)、《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理论篇)》(合著,主笔)、《重塑乡村》(合著,执行主编)、《设计
改变乡村》(主笔)、《乡村振兴农道方案》(执行主编)和《郝堂·茶人家》(主笔)。待出版的作品《中国乡建学概论》(合著,主笔)和《论中国式小农经济》(合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