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 初到五山镇堰河村
上午从襄樊乘车来到谷城县长途汽车站,本来说好由五山镇的党委书记□□□派车把我送到此行的目的地——堰河村的,但因为镇上近几天在接送干部,所以□让我乘出租车前往堰河。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出租车在中午一点左右将我送到堰河村旅游接待中心,正巧遇到该村的党委书记闵□□,一个四十多岁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
闵书记这是我们第二次见面了。上一次是在北京绿十字组织负责人孙君老师的陪同下第一次见到他,那一次没有多谈,主要听孙老师介绍他的情况。今天在我们中午吃饭之前,我和他进行了一次短时间的交谈,虽然交谈的时间很短,但给我的印象却很深。他不仅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更是一个实干者,在农村基层组织中有这样的人作为领头人何愁这个村子不发展,老百姓不富裕。在我们的交谈中,他简短地介绍了这个村的发展历程,在他的谈话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他那清晰而敏锐的头脑和心系村中百姓的胸怀。他讲:一个好的支部书记,不仅要有带头致富的本领,更要有带领全体村民共同富裕的理念和把集体的事比自己的事更上心的精神。一个基础薄弱,缺乏外援的村要想发展起来,必须要有长期艰苦奋斗的决心和勇气,要耐得住寂寞。堰河村能发展到今天这个局面是靠几代人十多年的打拚才能出现的局面,新农村建设不要指望一夜就能成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堰河村的发展规划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规划,只不过那是的轮廓没有现在这么清晰。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堰河村人也在根据本村的具体实际作出新的相应的变化,正是这种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才来了今日堰河之局面。
他说,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头,脑决定口袋,发展决定未来。虽然语言朴素,但其内涵却很丰富。一个地方的发展,首先要一个超前的理念和一个清晰的发展规划,以及一个实干的作风。一个村的发展,不仅要有其发展所必备的物质基础,更要有一个有思想活跃、思维清晰、心系村民、品德优良、作风实干的人作为统帅和带头人。因为人是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人的问题解决了,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思维就形成了。
和他的谈话中,他说得最多的就是一个“观念”这两个字。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垃圾分类的事,在一般人的眼里看来垃圾分类就是一个简单的环境改造问题,更有人认为是一种形式主义,但他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垃圾分类从表面上看是一环境问题,但从深层次看是一个人们观念转变的问题,通过垃圾分类来改变农民过去不注重环境卫生的不良习惯,这就是一个观念的转变。通过这种观念的转变,带来的不仅实环境的清洁更重要的发展思维的转变,即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转变,经济效益的提升。
第二个提到多的就是“产业和村民共同富裕”的问题。他说,一个村一定要有一个产业作为依托,堰河村就是茶为主打产业来带动村的其他产业的发展。他认为,产业是村级发展的造血器,一个好的有发展前途的产业能够给村级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支撑。而合作社则是村民共同富裕的调节器,通过合作社可以缩小的差距,延缓村民的仇富心理和矛盾冲突。过去农民是淳朴的,农村是安定的,是因为大家的收入水平基本一致的,贫富差距不大。而今天,因人们的资质、机遇、能力不同,导致收入不同,贫富差距在加大,这时如果不能寻找出一个调节的平台来缩短这种贫富差距,农民将不再淳朴,农村将不再安定。这个平台就是兴办合作社,通过这个平台将农民组织起来共同致富。我们通过兴办堰河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这个平台,鼓励村民入股来共享现代经济所带来的利益和好处。
当我们正谈到兴趣时,被上桌的午饭打断我、闵书记和一个姓刘的下派村官(据说是该村的党委委员)的谈话。于是,大家简单吃了一顿午饭。虽然饭菜很简单,却是我进来感觉最香的一顿午餐,也许是心情好的缘故,也许是厨师的手艺高的缘故。
刘委员也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年青小伙子,来堰河村工作快一年的时间了。据闵书记介绍,他是一个很有想法、有很实干的小伙子,是宁夏某大学的毕业生。家也在附近县市的农村,在他下午陪我去调查途中的谈话,可以看出他对农村情况还是比较清楚的。他觉得农村和城市相比很不公平,他认为现在农村的孩子上大学的越来越少了,上北京、清华大学的更少了,这是一种危险信号。这种减少并不完全归结于农村子弟的资质聪慧与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国家在教育的投资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和城乡家庭收入上的巨大差别所造成的。在城里,小孩从上幼儿园就开始学外语,而在农村,直到上初中才接触到英语相隔5-6年的时间,这种教育体制上的差异,必将带来农村子弟上名牌大学竞争上的劣势。同时,由于农村的贫穷,很多家的小孩都上不起大学,因为上大学的投资成本太高。即使是上了大学,也不敢去北京、上海哪些地方去读书。因为那里的生活费非一般的农家子弟所能承受的,即使现在国家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那也是杯水车薪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就像他,原本可以到好一点的大学去读书,就因为家里条件太差,不允许他去他,只好选择在宁夏那地方上大学。一方面是哪个学校的收费低,一年才3500左右,而且有奖学金,同时学校还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二是那地方的生活水平低,他凭他每年的奖学金和勤工俭学的收入足以解决他上学的费用。
他虽然说得很轻松,但对我心灵的触动很大,什么叫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就是最好的诠释。看到他,我就想到了我自己的孩,子一个生活上无忧无虑的独生子,享受着父母也他带来的生活上的便利,但他却缺乏小刘这种成熟和艰辛以及人生必须的历练。但我从他的脸上读到了另一种忧伤,那就是农村人才会随着这种趋势发展变得越来越少的忧伤。因为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势必在国家重点大学上学的农家子弟会越来越少,势必会受高等教育的农家子弟会越来越少,势必回流到农村、反哺农村的人才会越来越少,农村未来的发展会越来越令人担忧。现代经济就是知识经济,人才经济,离开了知识和人才,发展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发展就会停滞,甚至倒退。同时这小伙子对中国的国情下的政治运作也很熟悉,他人觉得中国的一切包括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政治,所以在中国人才有很多人热衷讲政治经济学,看来他还是一个幽默的小伙子。
下午我在刘委员的陪同下,正式开始了堰河的走访调查。我们今天下午的主要任务就是了解堰河村的基本情况。下午二点,我和刘委员来带堰河村委会办公室,机会很好,刚到这里就遇到了对村里情况非常熟悉的两位村委会干部,一个叫任安强,村副主任,也是村专业合作社的监事会会长;另一位是一位姓季的妇女主任,也是合作社的出纳。介绍村的基本情况就由任主任为主,刘委员时而插话补充。堰河村基本情况大致如下:
堰河村国土面积12平方公里,东邻文畈、七坪、河老湾等村,南接七坪、秦畈等村,西与黄垭、邓坪等村相连,北与田河村交界。东有李家山,西为马鞍山,北面邱家山,南望云雾山,中有白日山(以上俗称五山)。四周山山相连,堰河村为其中的一块盆地。堰河沿村东绕过,自然资源丰富,但耕地面积不足,属于人多地少的村落。全村耕地面积965亩,其中田550亩,地415亩。山场面积1.2万亩,另外还有退耕还林面积500亩,其中集体200亩。全村共有人口918人,农户247户,农村劳动力500人,其中省外打工的劳动力200人。堰河发源于位于谷城、丹江口和房县三地交界的马鞍山,经堰河村在谷城县城注入汉江,全长30多公里,为堰河生产灌溉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另外,还有4口面积在10亩左右的堰塘和2座小型水库,水资源相对丰富。
堰河村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型山村,茶叶生产为该村经济来源的主导产业之一,集体茶园面积1200亩,杜仲、花椒等集体药材面积1700亩。生态旅游业正在成为该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堰河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与本地其他村一样,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占经济收入总量的65%;二是打工经济,占总收入的35%。家庭经营收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茶产业为载体的种茶、采茶、制茶和销售茶等系列茶经济收入占50%,其中,种茶专业户9户,最大的是天翼茶庄承包茶园200多亩,制茶加工厂3处,技术人员5人(多为兼职人员,年收入1万元);采茶工主要以当地妇女为主,采茶旺季有时也请外地女工。采茶工资按季节和茶的质量不同以斤两计算,清明茶等上等茶采摘一斤工资在20元以上,而一般茶则在10元以下。一个女采茶工一年(3个月)工资可达4000元左右。以生态旅游为龙头的新生产业经济收入占35%,种养殖业和其他产业占25%。2008年,全村人均收入达6050元,村集体收入一年30万左右,主要来自村集体的茶园承包和农家乐的管理费等方面的收入。
堰河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是一个章程完善,机构健全,管理规范,初见效益的实体性合作组织。该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底,2008年正式开始运作,2009年初进行了第一次股东分红(每股按30%分红)。合作社首批社员28人(户),其中本村25人,每股500元,已发行原始股600股,筹集股金30万。合作社分设社员(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3个互不隶属的机构。其中,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每年开两次社会员大会,年初大会通过年度计划和工作安排,年终代表大会审议计划和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股东分红。理事会是执行机构,由理事长1人、理事3人共4组成。目前理事长由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闵洪彦担任。监事会3人,由村副主任任安强为监事长。理事、理事长、监事、监事长均由社员大会投票选举产生,一届3年。财务制度比较严格,一季度做一次账,年终向社员大会公布财务收支状况。目前主要经营项目,有茶叶、土鸡蛋、腊碲等土特产和农家乐旅游接待中心。
堰河村庄建设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97年开始规划,03年开始起步(从垃圾分类开始,启动一建四改工作),04年初见成效,05-06年进入大发展阶段,07年开始已形成规模,08年完成生态住宅房建设任务。共新建14套高档次居民住宅房和堰河生态旅游接待中心(一次性可容纳100人,住宿300人,就餐200人开会)。为吸引村民在规划地方(原来一块废气的沙地)按统一标准,统一风格建房,村委会出台优惠政策,免费提供宅基地,建房者只需交8000元的建设配套费。随着生态旅游业的兴起,这里住宅房又成为农家乐的接待基地。
村基层组织,由党委(下辖年农业支部、养殖业、茶业、合作社四个支部)和村民自治组织构成,全村有党员33人。
从他们介绍的情况中,有两个方面引起我的重视。一个就是堰河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令我非常感兴趣。它这个合作社并非像有些地方是一个务虚的空壳,或者是骗取国家政策性扶持(主要是信贷支持)的皮包公司,而是一个有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的管理方式,健全的组织构架,高效的运作机制的的实实在在的实体。更难人可贵的是没有国家政策性扶持(主要是信贷支持),完全靠股民入股筹资发展起来的,这是我寻找很久未找到一个典型例证。我在今后几天的时间还要专门研究研究领个问题。另一个最深的印象就是这个村好像对现在时兴的市场化运作,即招商引资不感兴趣。这问题我们在晚上吃饭的时候也简单交流过,闵书记也说了一些想法。虽然有些想法我不能苟同,但因为刚来,对这里的情况不了解,对闵书记也刚认识,所以的想法是欲言又止。因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正如对另一件事的看法在晚饭时没有和闵书记交换一样,那就是我对他们村正在兴建的5公里“白日旅游公路”建设没有采取现在流行的公开招标方式来确定施工方而是采取已过时的议标方式。因为议标在很多时候会引起争议和留下隐患,现在建设在一般不采用这种方式。而这段公路投资97万元,虽然对国家大规模的公路建设这点投资很少,但对一个堰河这样一个村集体经济相对比较薄弱的村的投资也还是很大的。当然,也许堰河这么做有它自身的道理,也许这里大多的村的这种建设也都是采用这种发包的方式,本无可厚非。只是与闵书记在我心目的处事风格比起来似乎………
也许是我不了解情况,少见多怪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