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宝宝为什么“自私”

(2014-05-13 05:10:05)
标签:

自私

分享

物权

溺爱

爱心

育儿

      在英国有一句很有名的针对大约两岁孩子的格言:“如果我喜欢-就是我的;如果在我的手里-就是我的;如果我认为是我的-就是我的;别的任何东西也都是我的。



      这是我的英国朋友在女儿一岁多的时候送给女儿挂在她房间里。基本所有的人都知道宝宝要经历一个这样的过程,认为什么都是自己的。英国人的幽默感无处不在,女儿那个阶段什么都要拿着,占着,再看这个牌子,的确是忍俊不禁。

      宝宝对自我的概念和物权的概念都有一个发展阶段。大概六个月宝宝就意识到自己和妈妈,和这个世界是分开的,是个独立的个体。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最开始宝宝是处于自我为中心的世界中,还没有什么物权的概念,认为什么都是自己的。就如上面说描述,我喜欢就是我的,拿到我手里就是我的。我看见的也是我的。所以带宝宝出去玩,宝宝看见别人玩的玩具,想要玩不到就会大哭。或者自己玩的别人拿走了一些也会哭。再大一些,到一岁半两岁左右,就会形成很鲜明的物权归属观念,例如“这个玩具是我的。”“这个电脑是爸爸的。”儿子在两岁的时候,就会经常念叨;“这双鞋是妈妈的,这双鞋是爸爸的,这双鞋是姐姐的。”这时候宝宝还没有分享的观念,这种归属感跟秩序感联系在一起。他认为是自己的就不会让别人碰。即使是别人的弄混了,他也会不高兴。例如女儿喝了我的水他也会不依不饶,我就会跟他解释;“妈妈愿意跟姐姐分享。”这时候开始灌输分享这个概念,但孩子一般要到三岁左右才会开始理解。

         孩子对物权的概念其实很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文明的基础。孩子通过拥有物品来区分“自己”和“他人”。自己的东西是自己的,别人的是别人的,拿别人的东西要征求同意。对成人来说,分享也是一定条件下的分享。你可以愿意和别人分享食物,交通工具,甚至衣服。但如果要你跟别人分享你自己最喜欢的珠宝,分享你的房子,你当然不愿意。对孩子是一样的,喜欢的玩具和好吃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就是最珍贵的东西。不愿分享也是可以理解的。孩子一般在三岁以后才开始建立分享的概念,例如公共的玩具,大家都可以玩。自己的玩具,食物也可以跟爸爸妈妈,小朋友们分享。五岁左右才开始喜欢和他人分享物品。

         三岁之前,对孩子的归属感是要保护的。有些孩子很早就愿意分享,而有些孩子孩子不愿意分享自己的东西,并不是他“自私”“小气”,而是他对分享的理解能力还未达到。在女儿小的时候,我就没有处理好,在外面跟小朋友玩,女儿玩着手里的玩具,别的小朋友想要,我就劝她让别的孩子玩会,有时候甚至不顾她的反对,拿过来给别的小朋友:“你玩的时间很长了,现在让别的小朋友玩了。”现在想想实在是做错了,只想着自己不愿被想成自私的母亲,而没有顾及女儿的心理。女儿认为是属于她的,而被最信任的人强行夺走,会有怎样的不安全感?甚至可能会误导自己的东西可以被抢走,那也是可以抢别人的东西的。到儿子,我就也不再强迫儿子分享,也不会为儿子不分享而感到尴尬。理解了这是孩子自然发展的一个过程,我会跟儿子说;“你愿意跟这个小朋友分享你的玩具吗?让他也玩一会好不好。”如果儿子不愿意,就会跟别的小朋友或父母说;“对不起,他还没有玩完,请等他玩完好吗?或者你先玩别的玩具好不好?”以前觉得这么说不好意思,但想想自己的孩子都是教他不能抢别人的,要等别人玩完了才可以玩。那对别人的孩子也应该是用同样的规则。英国的环境还是很宽松的,大家对孩子都比较理解。即使是幼儿园,老师也最多会说;“还没有学会分享呢,三岁以后就好了。”

        回国旅游的时候看到一幕,一个妈妈带着两岁左右的孩子跟一群人一起爬山。坐下吃西瓜的时候,一个男人就逗孩子;“把你手里的西瓜让叔叔吃一口。”孩子不愿意,妈妈就气急败坏,“这孩子怎么怎这么小气呢!”软硬兼施非让孩子把手里的西瓜让叔叔咬一口,而等孩子大哭着拿给叔叔吃,叔叔又说;“我不吃,跟你逗着玩呢。”这样的场景见过的有没有,你都可能是那样的妈妈或那逗孩子的叔叔。看到这一幕,我的心是痛的。这样逗孩子对孩子的心理伤害太大了。先是打乱了他物权的归属感,然后又逗他损失了他的信任感。千万不可以逗孩子,孩子的思维很直接,还理解不了所谓的玩笑,如果你让孩子分享给你食物,孩子愿意给你就一定要吃。首先是说到做到,不要让孩子看见你的出尔反尔。第二也是鼓励孩子的分享,让他看见分享可以给别人带来的快乐,同时带给自己的满足感。如果碰见总是如此逗孩子的人,不管善意恶意,都严肃得跟他说;“对不起,我的孩子不喜欢这样的玩笑。”

        有些家长担心不从小教会孩子分享,孩子会变得很自私。 中国这几十年独生子女政策的确把很多孩子变成小皇帝,小太阳,所有人都围着转。 很多孩子长大后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冷漠,没有爱心,不会为别人考虑。甚至不会尊重,照顾父母。父母付出那么多面对孩子的自私,冷漠的确是非常伤心的。那么如何做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关键的教育就是在两三岁的时候。很多父母不重视孩子小的时候的养育,而到了上学时使劲抓孩子的学习,抓成绩,抓特长。殊不知孩子的性格,品性在三岁基本就已经塑造好了,德的教育基本完成。到了上学主要就是智的教育了。根种好了,枝叶怎么长基本不会偏离方向。

      但教孩子也要顺应孩子的自然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常见对待孩子的态度有下面三种。

        第一种父母操之过急,孩子几个月,三岁之前就强迫孩子分享,怕大了太自私,孩子不愿就冠以“自私”“小气”的标签。

        第二种父母则是自己就自私,怕别的孩子占了自家孩子的便宜。好东西都让孩子藏起来,不要分给别人。

        第三种父母则是对孩子无条件得付出,家里所有人的人都让着孩子,什么都让孩子先吃先挑先拿。

        这些做法都不妥,孩子两三在巩固所有性的探索,愿意占着西,不愿分享, 这十分正常,不要强迫他。 占有是第一个阶段,过了这个阶段才能顺利过渡到分享阶段。如果孩子还没有分享概念的时候就被强迫分享,会造成很大的危机感和恐惧感。等孩子大一些,两三岁,父母就要适当得鼓励分享。首先是做示范,让孩子开始接触“分享”的概念。例如吃桔子的时候,问孩子;“你想分享妈妈的桔子吗?”或者“我让你分享我的饼干。”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看到别的小朋友把玩具让给孩子玩,就说:“这个小朋友真好,知道分享。宝宝是不是很开心啊?”如果宝宝愿意让你分享他的食物,不要说;“不用,不用,宝宝自己吃吧。”要高兴得接受,同时说;“谢谢!”让宝宝看见他的分享给你带来的快乐。不要强迫,潜移默化中逐渐让宝宝接受观念。孩子的自然发展中如果没有出现后两种父母的做法,孩子一般到5岁以后基本都是乐意分享和交换的。

         第二种父母既然是教会孩子自己什么好东西都占着,那么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以后孩子对父母也是如此,自己都占着,什么都不愿让父母分享。幻想孩子对别人自私,一毛不拔,而对你做父母的就慷慨无比,这种想法不太现实。教会孩子自私自己就要有承受这个后果的准备。

        第三种父母以为自己的“无私”,会让孩子感激。但这种做法有一个问题,你没有明确物权的所有。只是把所有的东西都让给孩子,孩子只会认为他本来就是拥有这些东西的,什么都应该是他的。日久只会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了任何人都让着他。现在大部分长大后“自私”的孩子都是这么养成的。溺爱是造成孩子长大后“自私”的最大原因。要纠正这种做法就要把孩子看成普通的家庭成员。有什么东西先让长辈,大家都有份。如果孩子喜欢想多要,就要征求拥有者的同意。即使有些爷爷奶奶疼孩子,“都给孩子吧!”也要让孩子道谢,谢谢对方的分享。让孩子明白并不是什么东西都是他的。这也给孩子一个分享的示范,以后他也可以这样跟亲人分享。

        所以总结孩子“自私”这个问题,三岁前,甚至五六岁前孩子不愿分享,都是正常的,不要强迫孩子跟别人分享。大约在两三岁左右,就要给孩子逐步灌输分享的概念,让孩子慢慢得从“占有”的阶段顺利过渡到“愿意分享”阶段。不要什么都让给孩子,跟所有家庭成员一样平等对待。让孩子也知道他不是世界的中心,要学会尊重他人。孩子就会慢慢成长为一个有爱心,愿意关心帮助他人的人!

文章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