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9 上杭报
客家母亲河——汀江在上杭城区三折回阑,罗星塔就在这二三折拐弯处,十里河堤西端,汀江水之涯,黄田坝之角,古朴风雅,风光旑旎,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湮没于民国初期。岁月漫漫,沧海桑田,如今旧址犹存,令人追忆。
说起罗星塔,很多上了岁数的老人都会津津乐道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当年汀江常患水灾,百姓苦不堪言,许多人流离失所。久而久之,当地经济日渐萧条。时有一名僧云游至此,看见上杭城地势平坦开阔,汀水绕城,群峰拱卫,实为一方风水宝地。但又发现有一缺陷:县城如舟形,地轻,犹如一叶轻舟浮于水面,随江水浮荡不定。僧人说只要在西门水口要津建塔镇地,此地便可永久兴旺发达,繁华热闹。于是时任巡道朱大典采纳了僧人的建议,在他的大力倡仪下,大家闻风而动,出钱出力、集腋成裘,没多久一座宝塔便屹立在汀江河畔,从此,上杭出现了“上河三千,下河八百”的繁荣景象。
后来,众说纷云,有人说传说不谬;有人说不足为信,更多的人半信半疑。在科学昌明的今天,见智见仁,不一而足。但不管如何,这塔成为汀江至韩江航道上的一大胜迹,曾是客家母亲河上一座最美的宝塔,被人称为“客家神塔”,至今,多少海外游子一提起罗星塔,总会勾起万缕思乡情;多少文人墨客,挥毫写下了歌之咏之的诗联。其中太平天国一儒将写下的“碧水无波云外渡,锦城如画雨中春”的佳联,流传千古。
在上杭经济日益发展,争创“全省经济发展十强县”的今天,有识之士呼吁:重建罗星塔,让客家神塔再显雄风,一展杭川历史文化古城之风采。(温云远)
相关链接
罗星塔原立于上杭县西门水口要津,十里河堤西端,汀江水之涯,黄田坝之角。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该塔原名水口宫,为两层方形建筑。清乾隆年间改建为七层罗星塔,其下两层为方形,三层以上呈八角形,占地面积八百米,高二十米。远望塔身似略向北倾斜,这是建筑者考虑地理风向而精心设计。
罗星塔为汀江至韩江航道上一大名胜古迹,在客家地区享有盛名。因塔内安放妈祖神像,庇佑“上河三千,下河八百”船运平安,是吉祥和谐象征,被誉为“客家神塔”。据史载,明崇祯年间巡道朱大典建基,后渐湮没。清乾隆八年由知县史环倡议续建,历三年成。塔基用长条青石垒叠而成,高二丈半,一半在江中,一半在陆地,东南角有水上码头,西北角也有石阶通道。塔身七层八角,砖木结构,墙厚二点五米,每层外围有环形走廊,四周镶有石狮栏杆。塔门上方镶嵌一块大石板,长一米,高半米,镌刻“中流砥柱”四字,笔力非凡。塔尖直插云霄,雕梁画栋,高耸入云,蔚为壮观。正是:“船如梭横织江中锦绣,塔似笔仰写天上文章。”登楼眺望,城郭山川,一览无余;十里烟波,同奔眼底;河水迂回,如同玉带,江帆点点,和风习习,水鸟齐飞,江天一色,披襟当之,顿觉俗虑一空,怡然自得。
相传,清咸丰七年(1857)春,太平军围攻杭城时,军中有某将领登塔题联云:“碧水无波云外渡,锦城如画雨中春。”沧海桑田,星移斗转。汀江水运黄金岁月已逝,千年航道成为陈迹,罗星塔香火渐稀,最后在自然力作用下慢慢倒塌,早已废圮。留下塔基中部分条石也在红色年代里被人们挖走,砌进纪念碑和大礼堂中,在岁月侵蚀和人力浩劫下,古老罗星塔成一冈土堆。如今,旧苑荒台,茅草萋萋,江风明月,野渡舟横,只能给人梦幻追忆。
欢迎关注上杭报公众微信号:shb118
合作、投稿:168631188@qq.co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