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拍摄这之前,小五对我说它叫“驴道”。
“没有名字吗?”“没有,无名驴道。”
于是,查百度—“驴道”。
“2011年驴道驴友坠崖遇难”
“2012年山西驴道,母女上演惊魂一幕……”
“2013年八游客被困驴道”
“2013年……”
……
合上电脑,关灯闭眼。
http://mmbiz.qpic.cn/mmbiz/EyibDOy4FxgkPQxBg7eyUZZA9dKa1P4iaVictdbzDA6Fib0DgibNsDic2TwAPSUaspiao0oqYBWHysOnA9Fia5iaD3xXI6Q/640?tp=webp&wxfrom=5
晕晕乎乎中不知道车绕了多少圈盘山路了,睁开眼瞥一眼窗外,请司机停车,山谷蜿蜒下延,四处怪石嶙峋,几道山梁暗影勾勒出粗犷、遒劲的气势,褐黄色山脊弯弯曲曲的,像一条摇身摆尾的龙一样向北奔腾而去,一直到遥远的高山处才昂起了龙头,司机掐掉烟,指指龙头,我们要去的就是那里。
车又行驶了半个小时,大家已经分不清晕头转向的原因,也许是被眼前的景象所惊到,此时的感觉就像车停在斜坡三十度以上的断层岩壁上一般,司机说这就是锡崖沟著名的挂壁公路,挂壁公路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而出的,为了施工方便和开通后取自然光照明,贴壁而凿,相隔十余米旁开一侧洞。
http://mmbiz.qpic.cn/mmbiz/EyibDOy4FxgkPQxBg7eyUZZA9dKa1P4iaVlj0cYGYJBribTOEYAicf373Q2t7R5JdIh70OQVlEXIiblCqmbbbWfMLiaQ/640?tp=webp&wxfrom=5
锡崖沟地处太行山腹地,晋豫两省交界处,由于大山阻隔,交通闭塞,这里连自己的女娃们都留不住,远嫁出山。60年代初开始,沟里人自筹资金开始了筑路工程,在技术、资金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工程几度失败,前功尽弃,但他们不屈不挠地重新选线重新开工,以愚公移山般的精神前赴后继,凭借手中的钢钎、铁锤历时30年,终于凿通太行山。
到了“龙头”之处,看到了新老两任支书,他们先介绍的不是特色公路,而是把我们带到一处墓碑旁,原来是当初因为炸山开路而牺牲的村民,现在老支书讲起来还是满眼热泪,他依然在自责。
反而是村民的家人比较豁达,说:虽然很想念父亲,但为修路牺牲,为了全村人能够走出大山,过上好日子牺牲,父亲也是算能安息了。如今这位英雄女儿开了农家乐,由于能通汽车,从外面来的客人络绎不绝,小店经营的也是红红火火。
http://mmbiz.qpic.cn/mmbiz/EyibDOy4FxgkPQxBg7eyUZZA9dKa1P4iaVWIqGrqLCbmbT9ib91ra0HJbB7YUg8GoLPXV6icff4dkkxZLTTqZ5ylww/640?tp=webp&wxfrom=5
老支书说带我们去见老老支书吧,约在另外一条路上,走了一会儿,看到一位老人家站在挂壁公路靠悬崖的一侧,头发已经灰白,但腰板直挺,精神矍铄,我赶紧上前握手,嚯~真硬实的手,像锄头一般。“欢迎你们来看我们最早修的道。”嗯?我诧异的东张西望,什么?哪里有道?导演指指挂壁公路的外侧,说好像是那个“道儿”,眼前的“奇景”真是让我只有目瞪口呆的份儿了,这个就是导演口中的“无名驴道”了吧。
http://mmbiz.qpic.cn/mmbiz/EyibDOy4FxgkPQxBg7eyUZZA9dKa1P4iaVsVyuhNqcXZicG8n2wcwbCxtCSAVPxFhRFVr8jFwMuOKjJZXFib5jbo7g/640?tp=webp&wxfrom=5
据说资深驴友都不敢涉足,集雄、险、奇为一体,沟深谷狭,悬崖百丈,到处是悬崖峭壁,远远望去,前面的“驴道”宛若一条细长麻袋逶迤在崇山峻岭中,窄的地方半米宽都不到,由于很久没人走了,上面满是杂枝,落石,我们没到之前导演说你可以上去走走,感受一下,但到了后,他觉得我可以不走了……
老支书说:“这条道早就没人走了,都有大路走了还走它干嘛?而且年轻人都不敢走,就是让你来看看,这条道儿是我们这些人用手抠出来的。”
用“抠”这个字,真是一点不夸张,开凿工具就是锤子、铲子和双手,安全措施就是套在身上的麻绳。站在数百米高的绝壁之中俯瞰着之字型的挂壁小道盘旋直上,带给人的除了视觉上的巨大冲击就是心灵上的震撼,在这样的悬崖上开凿这样的小道,即使对于今天的人来说,也依然是想也不敢想的不可能之任务,当年沟里人作出筑路决定该是怎样的一种胆略与气魄,矢志不渝的30年成败得失又是怎样一种坚韧与执着!
http://mmbiz.qpic.cn/mmbiz/EyibDOy4FxgkPQxBg7eyUZZA9dKa1P4iaV9ib7tGiadakXRj4iaiaHm6gial8xd3n908GGwAVw1n8lxRXQY8V3SlVdMUg/640?tp=webp&wxfrom=5
说起这条道当时的故事,老老支书滔滔不绝:
第一次在悬崖上抠出这样一条小道,只能胆大的人走,他们试图赶猪出山,结果赶了27条猪走了一里多就摔死了13头。
第二次,他们又换了一个方向修路,修到半途,无法前进,反而引得山上的狼进了村,被称为“狼道”。
第三次修路,他们想凿一个洞钻出去,结果打了一百米,碴也不好出,烟也无法排,交通局技术员说“以你锡崖沟的条件,80年打不通,5代人不受益”,结果这个洞变成了“羊窑”。但是最终大家还是没放弃,苦战三十个春秋,在头上壁立千仞、脚下万丈深渊的悬崖峭壁上,用钢钎、铁锤凿出了一条7.5公里长的“挂壁”公路,谱写了一曲人与大自然抗争的英雄壮歌,创造了人间奇迹。
http://mmbiz.qpic.cn/mmbiz/EyibDOy4FxgkPQxBg7eyUZZA9dKa1P4iaVwn1UhBOAJZHREWVPds7UibOjdXvowW4amvavN76MhckG2XbiciaZGNdIA/640?tp=webp&wxfrom=5听了故事,看着这位八旬老人骄傲坚定的眼神,我忽然变的很勇敢,说再多赞叹的话都很空洞,只有真正攀爬上去,走过这条道路,用心感受它的艰辛与不易,才能表达对英雄乡民们的敬重。
在拍摄过程当中,我失职了,没有面对镜头讲解我的感受,一心想着要走过去,踏着几代人的足迹,跌跌撞撞的前行,在整个攀爬过程中感觉脚是没有着力点的,脚下是松滑的树枝和沉积的碎石落叶,充满了不可预知性,悬崖就在脚下,峭壁就在身畔,每次刮过的风真的都让我非常的紧张,小心再小心,危险状况还是发生了……
但今天想起来我不后悔,如果再选择一次,我还是会走过去,因为这样,老老支书才知道,我们来拍摄并不是看看而已,并不是站在无关痛痒的地方说几句好听的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贴近他们,感受他们经历过的日子。
【感谢在紧要时刻,帮助我的摄像哥哥李银山,危难之时,方显英雄本色!致敬摄像王斌为了拍到漂亮镜头趴到险石下工作。辛苦第一次当导演的伍杨伟楠,挺着小腰板,带着团队坚强地完成了一次辛苦的“文秘”之旅,期待你下个作品】
http://mmbiz.qpic.cn/mmbiz/EyibDOy4FxgkPQxBg7eyUZZA9dKa1P4iaVmrKJgAhW9oMKiaQdBS9WiaSFu1iaKmLdhmKMueWGxyUic1rXsn5Gds567w/640?tp=webp&wxfrom=5
http://mmbiz.qpic.cn/mmbiz/EyibDOy4FxgktsXBDYoKpFE2aVlnJTq4m8fyR8lbUhiaj8HXRcz4y7P6mmhVGSUiatvVuk1Iqian0uGNwVnh0sWa4Q/640?tp=webp&wxfrom=5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