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春指婚对宝黛犹如毒箭穿心

(2012-12-03 15:38:46)
标签:

红楼梦

宝黛

婚姻

文化

杂谈

分类: 品红论红

一开始,我是本想用“赐婚”的字眼的,因为这符合大众的一贯叫法,也比较认可第二十八回元春赠送姐妹们礼物上,独宝玉和宝钗一样的情况实际上是元妃有意向大家表明在宝玉婚姻上的明确态度。可是我再细细想来,忽然又觉得不甚恰当,因为依照前80回看,黛玉未死去之前,宝玉和宝钗并未立刻婚配,依照贾母的说法,还要等宝玉再长几岁,也可看出元春的意见虽然贾府上下都心知肚明,但是真正撮合宝、钗二人姻缘为现实的话,还不是简单一蹴而就的事情。里面肯定包含了贾母等长辈们的取舍踹度和犹豫不决;即使后40回里高鹗续书里,也是苦苦的用了所谓“掉包计”才得以兑现元春的愿望。另一方面“赐婚”只凸显出权贵的元妃,而忽视了亲情的元春以及孝道守正的元春身份,所以在这里,我更觉得“指婚”更为确切,更符合曹公至纯至情的大旨言情的况味原义,也更符合元春本人在小说中实际的人物性格特征,但无论指婚还是赐婚,对宝玉和黛玉都无疑是最为残酷和直接的打击,宝、黛二人在这件事情上,受伤害的程度都一样的不能承受,用“毒箭穿心”形容不为过喻。

第二十八回里,接前文黛玉误会宝玉,哭的花枝乱颤,痛为《葬花吟》一首,写尽自悲自伤,无限凄楚之状动容天地,惊花飞鸟,一派“黛玉葬花”的悲愤伤怜。这时宝玉在一旁亦沉湎其中,感同身受,悲伤入自己脾胃六腑,不能自抑,遂有了二人相互诠释原委,消解误会的情节,黛玉知道事情真相后,又开玩笑说自己倒无妨,只是宝姑娘、贝姑娘的倘若也如我般遭遇,就事情大了。宝玉闻此,“又是咬牙,又是笑”。“咬牙”,显然是对一贯顽劣打闹成性娇惯不成样子的身边丫鬟的恼恨,“笑”,则是宝玉被黛玉的笑语感染,二则也有附合黛玉,尽量让她化解忧伤的善意。

宝黛二人和好,宝玉心中大喜,和黛玉一同到了王夫人那里后,随即撬动三寸灵蛇,动了天机脑力,不惜在其母王夫人面前撒上一顿弥天大谎,什么谎?好多读者朋友有的或许并不能一下看透其中原委,就是对书里谈到的宝玉说薛蟠借用自己千金药方的事情,会一直保持疑惑,竟而钻进薛蟠为什么开如此药方的疑问的漩涡里不得跳脱,实际上,千万不要被宝玉蒙骗。宝玉在此实际上是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骗取王夫人的三百六十两银子,有了这么多的银子,黛玉的病治愈怎样,不敢保证,但终究有了金钱保证也就无忧了。这是宝玉的用心良苦。这里宝玉的这个伎俩、骗局,从宝钗的一直坚持不知情不为宝玉作证以及熙凤的圆谎漏洞被众人看出,还有宝玉一边眼望着黛玉,一边拿眼睛瞟着宝钗,意思是进一步央求宝钗作伪证圆谎子,等等都可以得到证明。

就像宝玉哄骗黛玉讲那耗子精香芋的故事一样,只是最终宝玉没能骗得王夫人的那些银两,这一点我们在通晓了这个原委过后,一方面为宝玉的聪明善良用情感动,一方面于此也不免大大的生一段感叹,而为黛玉伤怀,的确正如畸笏叟批言,此时实际上预告了黛玉的病情的加重。同时,我们也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宝玉的顽劣任性和不“作为”,在王夫人面前,也是这般胡来一起,此时他的脑海里也许就只剩下了那个刚才吟罢葬花,楚楚可怜的心上人黛玉妹妹,其他人真的要放到一边了。

且看下文,宝玉一阵乱搅过后,眼看没有结果,此时已经到了饭点,贾母这边的丫鬟来叫宝黛二人吃饭,此时黛玉拉着丫鬟就走,而不去理睬宝玉,而丫鬟因为是要叫上二人一同回去吃饭的,所以坚持要带上宝玉三人一起,此时,宝玉又向我们表露出了自己对黛玉的一腔深情,为了顺从黛玉意见,让黛玉开心,他硬是说吃斋饭也好留在王夫人这边不回去吃饭,催促丫鬟和黛玉两人回复贾母。小小的环节,处处都表露了宝玉对于黛玉的眷爱深情。

其实,在此之前,书中多次通过众人之口,传达了宝黛之间的婚姻大概已经板上钉钉了。先有熙凤的对黛玉的“你喝了俺家的茶,怎么还不做俺家的媳妇”,接着在二十八回里就有很明显的这一方面的情节。一是宝钗因见宝玉不与黛玉一起回贾母处去吃饭,就劝宝玉道:“你正经去罢。吃不吃,陪着林姑娘走一趟,他心里打紧的不自在呢。”透出了宝钗作为姐姐所表露出来的对二人的关怀和祝福之音;接着,宝玉因惦记着黛玉,匆忙吃罢饭就要立即回去,这一情景得到了探春和惜春二人的明言打趣:“二哥哥,你成日家忙些什么?吃饭吃茶也是这么忙碌碌的。”宝钗也接着笑道:“你叫他快吃了瞧林妹妹去罢,叫他在这里胡羼些什么。”宝钗、探春、惜春三人都对着宝玉说出了宝玉的心事,也从他们各自的口中,道明了宝玉和黛玉二人的姻缘已经大明于众人眼前了。

而在经过了几几番番吵闹、印证之后,宝黛二人的感情究竟怎样?在第二十八回里,也已经有了非常明白的答案。里面接连出现了三个一模一样的话语,就是“理他那,过一会子就好了。”这样一句话,无疑于千斤重量,的确不可当做闲文来看。况且是在一个回目里反复重现了三次之多。第一次是黛玉和丫鬟一起走了到贾母处去吃饭独留下了宝玉,这里宝钗也劝解,王夫人也说只是斋饭意思也是要宝玉和黛玉一起回贾母那里。可是宝玉却在黛玉走后,向众人说:“理他那,过一会子就好了。”请注意,宝玉这句话说出来时,黛已经走了,应该不曾听到,而紧接着下文里宝钗因为没能帮助宝玉圆谎,也觉得不好意思,主动去见黛玉解释时说:“我告诉你个笑话儿,才刚为那个药,我说了个不知道,宝兄弟心里不受用了。”黛玉接着道:“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这是第二次。而紧接着这段文字上面宝玉在王夫人出匆匆的吃了饭出来,被熙凤拦住写了字后,急色色的来到贾母处找到黛玉,看到黛玉在做针线活儿,于是说道:“哦,这是作什么呢?才吃了饭,这么空着头,一会子又头疼了。”黛玉并不理,只管裁他的。有一个丫头说道:“那块绸子角儿还不好呢,再熨他一熨。”黛玉便把剪子一撂,说道:“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此为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重复这句话。

由上面这同样的一句话出现三次,联系语境和文字含义来说,无疑会看出此时已经和解了的宝黛二人已经形影不离、心照不宣了。这正是热恋男女的互刨心曲的明证和表现。书里批语说是气味相投,而没有再展开文字提示,如果再进一步说明的话,应该是心心相印才更确切。

还是在这二十八回里,元春指婚情节里衬透了大量的这样精妙细腻的宝黛二人感情发展至深的描写和交代,除以上内容外,作者还一笔双写,借宝玉之口,借宝玉与黛玉哭泣着对话一节,对于宝黛二人的青梅竹马的男女情怀和感情线路做了最直接和清晰的表露。原文这样:

这里宝玉悲恸了一回,忽然抬头不见了黛玉,便知黛玉看见他躲开了,自己也觉无味,抖抖土起来,下山寻归旧路,往怡红院来。可巧看见林黛玉在前头走,连忙赶上去,说道:“你且站住。我知你不理我,我只说一句话,从今后撂开手。”林黛玉回头看见是宝玉,待要不理他,听他说“只说一句话,从此撂开手”,这话里有文章,少不得站住说道:“有一句话,请说来。”宝玉笑道:“两句话,说了你听不听?”黛玉听说,回头就走。宝玉在身后面叹道:“既有今日,何必当初!”林黛玉听见这话,由不得站住,回头道:“当初怎么样?今日怎么样?”宝玉叹道:“当初姑娘来了,那不是我陪着顽笑?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干干净净收着等姑娘吃。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丫头们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气,我替丫头们想到了。我心里想着:姊妹们从小儿长大,亲也罢,热也罢,和气到了儿,才见得比人好。如今谁承望姑娘人大心大,不把我放在眼睛里,倒把外四路的什么宝姐姐凤姐姐的放在心坎儿上,倒把我三日不理四日不见的。我又没个亲兄弟亲姊妹。──虽然有两个,你难道不知道是和我隔母的?我也和你似的独出,只怕同我的心一样。谁知我是白操了这个心,弄的有冤无处诉!”说着不觉滴下眼泪来。

由以上看来宝黛二人所共同走过来的青梅竹马的生活是多么让人羡慕,而我们每一位读者在看完这些文字后,又该是怎样的祝福和祈祷啊。可是就在这样的情节里,在宝玉和黛玉复合如初,心照不宣,彼此无他,互为默契,心心相印之际,曹公忽然就插入了元春指婚的那段看来极不和谐的音符:

袭人又道:“昨儿贵妃打发夏太监出来,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叫珍大爷领着众位爷们跪香拜佛呢。还有端午儿的节礼也赏了。”说着命小丫头子来,将昨日所赐之物取了出来,只见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宝玉见了,喜不自胜,问“别人的也都是这个?”袭人道:“老太太的多着一个香如意,一个玛瑙枕。太太、老爷、姨太太的只多着一个如意。你的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别人都没了。

宝玉对此反应:“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

可见这样的天地两重天的场面放到一个回目里,对于宝黛来讲,不是晴天霹雳又是什么?当然曹公在二十八回里,写法布局巧妙。可以说没有一句闲文,没有一句碎语。我们看这样的两个大情节被曹公做了很明确的布局,元春指婚分赠个人礼物放到了宝黛和好后的宝玉与薛蟠赴宴冯紫英回请内容之后,而不是简单的前后罗列陈叙,再就是出奇招的把宝玉此后的被宝钗美色所迷、宝钗羞笼红麝串一节放到最后。可谓犹如天宫盛宴一般让人目不暇接,一口气、一字不落的看过来。此等文字也只有红楼梦书中有也。

上述如此,情节已经了然不惑。可我还是在意犹未尽之余,起了标题的文字,若万琼无数,我独作一瓢饮。元春指婚对于宝黛的的确确是毒箭穿心呢!不知诸君以为如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