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科学技术史 电子版

(2015-07-17 19:33:53)
标签:

陶瓷

分类: 陶瓷
中国科学技术史 陶瓷卷 电子版
中国科学技术史 <wbr>电子版

书名: 中国科学技术史 陶瓷卷
      A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出版时间: 1998
总主编: 卢嘉锡
主编: 李家治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7-03-006158-6
版本: 第三版
语言: 简体中文
格式: PDF
质量: 彩色插页彩色扫描,正文黑白扫描;简体中文书签
页数: 正文:493 + 彩色插页:4
大小: 68.9 MB
内容: 
彩色插页
总序
前言
目录
第一章 总论——中国陶瓷科学技术史的五个里程碑和三大技术突破
    第一节 五个里程碑
        一 第一个里程碑——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出现
        二 第二个里程碑——新石器时代晚期印纹硬陶和商、周时期原始瓷的烧制成功
        三 第三个里程碑——汉、晋时期南方青釉瓷的诞生
        四 第四个里程碑——隋、唐时期北方白釉瓷的突破
        五 第五个里程碑——宋代到清代颜色釉瓷、彩绘瓷和雕塑陶瓷的辉煌成就
    第二节 三大技术突破
        一 原料的选择和精制
        二 窑炉的改进和烧成温度的提高
        三 釉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中国陶瓷科技成就的历史作用及影响
        一 陶器出现的历史作用及影响
        二 瓷器发明的历史作用及影响
第二章 水火土相合的第一产物——中国古代的前期陶器
    第一节 陶器起源的探讨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器
        一 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
        二 烧制工艺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陶器
        一 化学组成及其与原料的关系
        二 成型、装饰和器型
        三 烧制工艺
    第四节 商、周至西汉时期的陶器
        一 化学组成、原料及显微结构
        二 成型工艺及装饰
        三 烧制工艺 
第三章 陶器向瓷器的过渡——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出现
    第一节 印纹硬陶的出现
        一 化学组成、显微结构及其与原料的关系
        二 成型、器型和装饰
        三 烧制工艺
    第二节 原始瓷的形成和发展
        一 原始瓷胎的化学组成及显微结构
        二 原始瓷釉的形成及其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
        三 成型、装饰、施釉和烧成
    第三节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烧制地区
        一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承前启后作用
        二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烧制地区的讨论
第四章 瓷器的出现——越窑及南方早期诸窑的青釉瓷
    第一节 越窑青釉瓷的烧制成功
        一 越窑青釉瓷胎、釉的化学组成
        二 越窑青釉瓷的烧制工艺
        三 越窑青釉瓷胎、釉的显微结构及性能
        四 越窑青釉瓷的造型和装饰
        五 越窑青釉瓷的兴衰
    第二节 浙江诸窑青釉瓷
        一 瓯窑青釉瓷
        二 婺州窑青釉瓷
    第三节 南方诸窑青釉瓷
        一 湖南岳州窑(湘阴窑)青釉瓷
        二 江西洪州窑青釉瓷
        三 四川邛崃窑青釉瓷
        四 广东新会窑青釉瓷
第五章 北方白釉瓷的出现——邢、巩、定诸窑白釉瓷
    第一节 白釉瓷的烧制成功及其烧制地区
        一 白釉瓷的烧制成功
        二 白釉瓷的烧制地区
    第二节 邢、巩、定窑白釉瓷的胎釉的化学组成及原料
        一 邢、巩、定窑附近的制瓷原料
        二 邢、巩、定窑白釉瓷胎釉的化学组成变化及其与原料的关系
    第三节 邢、巩、定窑白釉瓷的烧制技术及其窑炉和窑具
        一 邢、巩、定窑的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
        二 邢、巩、定窑的窑炉和窑具
    第四节 邢、巩、定窑白釉瓷胎釉的显微结构及性能
        一 邢、巩、定窑白釉瓷胎釉的显微结构
        二 邢、巩、定窑白釉瓷的有关物理性能
    第五节 邢、巩、定窑白釉瓷的器型和装饰特色
        一 器型
        二 装饰
    第六节 邢、巩、定窑对北方白釉瓷诸窑的影响及其兴衰
        一 邢、巩、定窑对北方白釉瓷诸窑的影响
        二 邢、巩、定窑的兴衰
第六章 黑釉瓷的出现和发展——独树一帜的建窑黑釉瓷
    第一节 黑釉瓷的起源及其发展
        一 施釉陶瓷的“两极”分化
        二 黑釉瓷的地理分布
    第二节 建窑黑釉瓷的历史发展及其工艺技术的成就
        一 建茶与建盏
        二 从饮茶发展到斗茶
    第三节 建盏的品种
    第四节 建盏的生产工艺
        一 建盏的器形
        二 建盏的烧制工艺
    第五节 建盏的技术特征
        一 建盏的化学组成
        二 建盏胎的技术性质
        三 建盏胎的结构
        四 釉的结构和毫纹形成的物理化学基础
    第六节 建盏的影响和盛衰
        一 建盏对其他黑釉瓷的影响
        二 建盏的盛衰
第七章 另辟蹊径——吉州黑釉瓷及其他各地的黑釉瓷
    第一节 吉州窑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吉州窑的品种
    第三节 吉州黑釉瓷的技法及其品种
    第四节 吉州黑釉瓷的陶瓷物理化学本质
    第五节 吉州木叶天目盏
    第六节 南北方诸窑的黑釉瓷
第八章 北方青釉瓷的出现和发展——耀州窑、汝窑、北宋官窑及哥窑青釉瓷
    第一节 耀州窑青釉瓷
        一 耀州窑制瓷原料及制备
        二 耀州窑青釉瓷的成型和装饰
        三 耀州窑青釉瓷的胎、釉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特征
        四 耀州窑青釉瓷的烧成工艺
    第二节 汝窑青釉瓷
        一 汝窑青釉瓷用原料
        二 汝窑青釉瓷的胎、釉特征和显微结构
    第三节 北宋官窑和哥窑青釉瓷
        一 北宋官窑的存在
        二 北宋官窑青釉瓷的复制验证
        三 哥窑的类型和产地
        四 哥窑青釉瓷的显微结构特征
第九章 南方青釉瓷的成熟和兴盛——龙泉窑及南宋官窑青釉瓷
    第一节 龙泉窑青釉瓷
        一 龙泉窑的历史沿革和窑址分布
        二 龙泉青瓷原料
        三 历代龙泉青釉瓷的胎和釉
        四 龙泉青釉瓷的装饰和造型
        五 历代龙泉的龙窑和烧成技术
    第二节 南宋官窑青瓷
        一 南宋官窑的历史沿革
        二 南宋官窑青瓷的烧制工艺
第十章 南方白釉瓷的兴起——景德镇窑和德化窑白釉瓷
    第一节 景德镇窑白釉瓷
        一 景德镇烧制白釉瓷的起始年代
        二 景德镇的制瓷原料
        三 景德镇白釉瓷胎釉的化学组成及显微结构
        四 景德镇白釉瓷的烧制工艺
    第二节 德化窑白釉瓷
        一 德化烧制白釉瓷的历史
        二 德化白釉瓷的原料及胎釉的化学组成
        三 德化白釉瓷的烧制工艺
第十一章 瓷釉装饰的创新和突破——景德镇青花、釉里红和高温色釉瓷
    第一节 青花釉下彩瓷的兴起和发展
        一 唐青花的发现、技术特点和装饰
        二 宋青花的来历和胎、釉及颜料特征
        三 元青花瓷的发展
        四 明代景德镇的青花瓷
        五 清代景德镇的青花瓷
        六 历代青花瓷的显色与结构特征
    第二节 釉里红釉下彩瓷的开端和演变
    第三节 高温色釉的创新
        一 姹紫嫣红的铜红釉
        二 深沉古朴的钴蓝釉
        三 五光十色的窑变花釉瓷
        四 仿汝、官、哥、钧名窑釉瓷和其他釉瓷
第十二章 釉下彩与划、刻、彩并举的民间窑系——长沙窑和磁州窑系
    第一节 釉下多彩装饰的长沙窑系风格瓷器
    第二节 磁州窑陶瓷
        一 磁州窑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 磁州窑原料处理、成型和烧成工艺
        三 磁州窑瓷胎和釉的化学组成、特征和装饰
    第三节 鹤壁集和扒村诸窑陶瓷
    第四节 山西、山东和安徽诸窑的磁州窑系风格瓷器
        一 山西诸窑的磁州窑系风格白釉瓷
        二 山东、安徽诸窑的磁州窑系风格瓷器
    第五节 耀州窑和吉州窑的磁州窑型装饰瓷
第十三章 乳光釉瓷的萌芽、成熟和发展——钧釉瓷
    第一节 钧釉瓷的萌芽——西周釉陶上的乳光斑
    第二节 乳光釉瓷的登场——梁、唐怀安窑的乳光青瓷
    第三节 唐代钧釉瓷(唐钧、唐代花瓷)
    第四节 河南钧釉瓷
    第五节 唐代以来由液相分离所产生的乳浊釉瓷和类钧釉瓷
        一 长沙窑乳浊釉瓷
        二 婺州窑乳浊釉瓷
        三 处州窑乳光釉瓷
    第六节 仿钧釉瓷及其在技术上的发展
        一 宜
        二 广
        三 景德镇仿钧
        四 景德镇的炉
        五 乳光釉的物理化学基础
第十四章 陶器工艺的继承和创新——宜兴紫砂陶器
    第一节 紫砂茗壶的起源与陶艺的发展
    第二节 紫砂陶器的技术发展
        一 宜兴紫砂陶器所用的泥料
        二 紫砂陶器的成型工艺
        三 紫砂陶器的装饰方法
第十五章 光彩夺目的富铅釉和彩——三彩陶器、低温色釉和彩
    第一节 绿釉陶和三彩釉陶
        一 绿釉陶
        二 三彩釉陶
    第二节 琉璃
    第三节 法华彩釉
    第四节 素三彩釉
    第五节 炉钧釉
    第六节 釉上彩
        一 明代斗彩和五彩
    第七节 低温釉、彩发展形成的体系
参考文献
主要人名索引
主要书名索引
总跋

中国科学技术史 <wbr>电子版

注:如需要,可登录:淘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