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谁在一起陪伴孩子》心得
(2024-04-07 08:40:18)
说到教育的话题,总能戳中家长们的敏感神经,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很多家长不但没有减轻鸡娃焦虑,反而把家庭作为第二课堂,忽略了家庭教育的真正意义。最近有幸聆听了《我和谁在一起陪伴孩子》,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来谈一谈。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家庭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协调合力教育,才能促进孩子全身心的健康发展。学校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良好基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一生的发展。
我的孩子如今已是一个二年级的小姑娘了,这9年来,伴随她成长的不仅有源自我们做父母本能的爱,还有对于“家庭教育”的不断思索和探求。为父为母的学习过程是漫长的、终其一生的,我深深地明白父母、家庭性对“人”这个个体的重要性。如果说孩子的一生是一次远航,家庭就是航行的起点,亦是他们汲取力量的港湾。家庭教育没有捷径,父母要以爱为基础,尊重并耐心沟通,倾听孩子的内心,以身作则、持续学习,让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家庭教育首先要尊重教育的专业性。尊重和理解学校、老师的要求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要理智看待、积极配合,有疑惑或者问题第一时间和学校、老师沟通,使家校教育达成共识,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才能有效促进孩子成长。
父母要给予孩子一个充满爱和温情的家庭环境,用心陪伴孩子。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随处可见的电子设备,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融洽的亲子关系充满了威胁。在充满爱和温暖的家庭里,家人之间互相理解尊重、彼此关心,父母相亲相爱,每天规划出更多的时间到亲子陪伴中,孩子才能感觉到安全和舒适,安心地做自己,才能性格乐观开朗。
尊重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的独特性,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同理共情。孩子成长的意义在于完整而并非完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色彩,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接纳自己孩子的“独一无二”,采取最适合他们发展的养育方式“因材施教”。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身心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我们要常常保有一颗赤子之心,与孩子平等地去沟通,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不要急功近利,把不应当的压力和价值观带给孩子只会适得其反。当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我们不消极、不畏惧,学会渗透式去纠正,理性干预和引导式矫正,在爱和约束之间达成平衡。
前一篇:《做富有洞察力的幼儿教师》读后感
后一篇:《评估指南》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