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雯老师的“美”化作业
| 分类: 名师荟萃 |
对于教师而言,作业是了解学生,检查教学效果的窗口;对于学生而言,作业则是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的初步实践。作业无疑是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这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很多时候的形象却是“丑”不可及的,不少孩子谈而“色变”,它是束缚,是负担,甚至是敌人。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这决定他们对语文的学习体验也有自己的独特性。作业为什么会“丑”?是因为作业的设计常常忽视了孩子的独特性。形式呆板、内容枯燥、要求划一的作业是对儿童兴趣的压抑,思维的捆绑和创造力的扼杀。那么,如何“美”化作业,让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体验积极情感、发展个人能力呢?
“美”化一:作业设计趣味化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布置趣味性的作业,就是要让学生找到作业的快乐,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潜力。这样的学习,才能高效率,才会事半功倍。语文作业设计兴趣化,既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又要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为了改变现状,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应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外作业,争取使作业富有创造性。听、说、读、写、做、玩、观等都可能成为语文作业,让学生对作业保持一种新鲜感。
1、续编故事
在学完课文以后,为了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强化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顺着作者的思路把课文续写下去。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内心体验,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以及表达能力。如:学完《穷人》一文后,让学生续写穷人一家的未来。通过续写,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穷人勤劳善良的品质及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与罪恶。
2、想象画图
为了更好地学习课文,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和魅力,通过画图想象学生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学习。例如,在教学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布置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当时学生们的热情特别高涨,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几天后,学生的作业交来了,看着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面,对教师而言,与其说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是在欣赏作品。学生从中也切实感受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好而深远的意境。
3、演课本剧
对于一些思想教育性很强,故事生动的文章,可以布置学生自愿组成小剧组编成课本剧。学生编课本剧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的很好的机会。在此过程中需要自制一些简单道具,为了表现人物品质学生就得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为了排好课本剧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等等。这项作业很花工夫,但学生对排演课本剧作业非常喜欢,例如学了《晏子使楚》后,学生试着把这个剧本演一演,将文字转化为具体情节,兴趣浓厚。
4、办手抄报
办小报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很好的办法,也是学生才艺展示的一个大舞台。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后,要求学生收集有关环保的图片、文字资料等,举办一次“环保知多少”的小报展览。既延伸了课堂训练目标,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美”化二:作业设计综合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作为语文教学内容之一的作业,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中。
1、课内外联系
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因此,课内必须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如学了《赵州桥》后,可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去找一找我们国家的一些古老的桥梁与赵州桥的相似之处及不同之处;还可让学生找一找现代的桥的有关资料。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古代桥梁的建筑特点,而且也知道了现代桥梁的先进性、多用性、科技性,扩展了知识范围。
2、学科间融合
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尽可能综合学习并运用知识,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学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和《在希望的田野上》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唱唱歌,自编舞蹈跳一跳,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悟课文内容。课后,再让学生搜集一些自己喜欢的歌曲,赏析歌词。另外,有的课文还可以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算一算,运用自然常识动手做一做实验等,这样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使语文与各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校内外沟通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要用到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学生观察,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如让学生听广播、看电视、上因特网,利用现代视听手段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让学生成立“错别字纠察队”,争当“啄木鸟医生”,到校外、到大街小巷去发现纠正错别字,规范祖国的语言文字;春节期间,让学生摘抄、搜集春联,对比赏析;布置学生从广播中、电视上、报刊里和街头上搜集广告用语,再自己尝试为某种产品拟广告;让学生到花园中、公园里、街头上去摘抄文明警示语,自己也写上几句类似的文明警示语,制作文明警示牌,插到校园的花圃中,植物园里。
4、设计“大作业”
这种作业没有规定的内容,允许在一段时间内通过查阅资料相对独立地完成一项具有鲜明个性和独创性的作业。当今社会,各种信息令人眼花缭乱,怎样捕捉、收集、处理信息是人的综合能力的体现。小学语文应从这里入手,让学生自定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学习自己收集资料,组织材料,撰写小论文。这类作业涉及面广,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社会领域的,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积极意义。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完全服从于老师,作业更是如此,学生没有发言权,只有执行、完成的责任。在新课程改革中,应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知识者。它强调了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通过让学生自选作业难度和数量来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
1、作业数量自主
允许学生根据各自的记忆特点,接受能力的差异,选择确定各自的作业量(此种方式多用于重复性的作业)。如抄写词语,把“抄写词语三遍,听写一遍”改为“我写词语( )遍,能一遍听写成功”。逐渐使学生养成注意力集中,自觉运用学习技巧加快学习速度,有效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同时,成为激励自身不断追求更高目标的体验。
2、作业布置自主
传统作业往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统一布置作业,千人一面,要求与评价标准划一。针对这些弊病,教师可尝试对班上的学生进行简单的“区域划分”。不同的个体,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有所不同,每次布置作业时,给予不同的作业题,不同的完成要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杜绝了以前后进生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的现象,他们不用整天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愁眉苦脸了。分层作业,有利于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促进成绩提升。而且,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同的作业层次给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创设了自由空间,重视了学生的主体需要和情感体验,这样的作业设计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自主意识的培养。
语文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做作业的机器、考试的傀儡。教师在对作业的设计应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凸显出个性化的特征,避免死记硬背、机械劳动,提倡探索创新、自主选择,最终让学生作业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