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土溪,舂陵江见证过一座荡舟的村落

(2013-04-18 22:46:52)
标签:

桂阳

张氏

舂陵江

漕运

古村

分类: 地方文化

   说来真是遗憾,黄土村是我的祖居地,我也经常穿过它的外围,但我从未深入村内去领略它厚重的宗族文化历史。直到几天前,在村里一位老人的带领下,我才初次发现残垣断壁之中所透露出的古建筑的精美。村内随处可见风吹雨淋裸露十多年而不倒的横梁、竖枋也见证着黄土村昨日的辉煌。   

    http://s5/mw690/b5370bf0gdab3fa8cebd4&690
    http://s12/mw690/b5370bf0gdab3fedcab7b&690
    黄土村是舂陵江畔的一个张氏村落。明朝洪武28年(1395)左右,景礼公从桂阳张氏祖居地敖泉镇赤薸村迁居到现在的舂陵江镇黄土溪,在舂陵江上以漕运为业。说到漕运,先得说说桂阳张氏开山祖开富公。开富公祖籍江西永新县。开富公祖居地也有一条与舂陵江一样大的河流禾江,属于赣江支流。开富公自小也曾与父辈划船弄舟,驾船本领很好。宋神宗年间为长沙校尉,在将军徐的手下操弄水师。熙宁六年(1073辰沅蛮区希范、蒙赶寇衡湘,朝庭福建建安人徐的招抚之。在徐的的率领下,开富公指挥着几十艘战船从洞庭出发,沿湘江驶入水急滩险的舂陵江。《宋史·徐的传》记载:“(徐的)既至,再宿,会蛮酋相继出降。三司以郊祠近,宜召还计事,既还,蛮复叛。除度支副使、荆湖南路安抚使,至桂阳,降者复众。其钦景、石硋、华阴、水头诸洞不降者,的皆讨平之,斩其酋熊可清等千余级。《同治桂阳直隶州志》对此也有相同记载。开富公随徐的将军两上舂陵江,亲驾战船,为消灭匪寇立下了汗马功劳。桂阳匪寇消灭之后,徐的将军也卒于桂阳。看到主人逝于桂阳,作为冲锋陷阵的马前卒开富公也有安家桂阳,守护主人亡灵之意。看到桂阳治北桃源村(今和平镇小塘村)山青水秀,水土肥美,定居如此

    http://s9/mw690/b5370bf0gdab4035724d8&690 

开富公后人景礼公从祖上学得一手操舟的好本领,于是选择舂陵畔黄土溪这个地方,想要通过漕运事业在黄土溪这个地方开辟一片新的天地。至此黄土溪世代张氏子孙均以操舟为业,泛舟于舂陵碧波之上。他们南上嘉禾,北下衡州、长沙,远的甚至到江西的景德镇。村中老人讲,过去驾船到景德镇一个来回要半年多。我想像着我的先人们驾着张满帆的商船,顺流而下,顺着奔驶的舂陵水箭一般穿过十八险滩,进入湘江,下至洞庭,来到大江大浪的长江,又进入烟波浩渺的鄱阳湖,之后又逆昌江而上,轻轻松松到达瓷都景德镇,他们这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他们沿途不断卸下从嘉禾带来的粤盐,从桂阳带来的铁器、农具,从衡阳带来的棉花、小麦,然后又装上满船的瓷器和其它货物。去时容易回时难啊!往回走则大多是逆流而上了,这要多少时日,费多大力气才能平安返回家园啊?

http://s3/mw690/b5370bf0gdab40508ee32&690

老人说,十八滩暗礁横生,河水奔涌,船到此处,会箭一般狂奔而下,水急之时船会横着走,完全无法掌控。据说力气不足,又非行家里手的船家往往会随着惯性摔出船外,葬身鱼腹。清朝桂阳知州田元恺作《滩丁歌》,描述十八滩“涛声澎湃吼如龙,石势纵横眠怒虎。逆挽扁舟如上天,顺流鼓泄迅如驽。”清代桂阳教谕曹友白先生作《蓉城竹枝词》也这样描写十八滩“风波险处妾生寒,骇浪惊涛十八滩。禹帝祠前遇归客,凭将两字报平安”。所以每当男人驾船下湘江时,妻子们都要到村郊庙堂烧香祈福。所幸我的先人们世代相传,都学得一身弄潮的好本领,并且在漕运与货物交换中也获利不小。

http://s2/mw690/b5370bf0gdab4066f7951&690

那时舂陵江上的商船一般能装20吨货物,到长沙一个来回就能包一家人一年的生活。村里有一句俗语:“三十亩田抵不了一条船”,意思是说三十亩田一年的收入还没有一条船的收入多。到清朝中期,黄土溪漕运达到鼎盛,一个仅二千人口的村子商船最多时达百十条。黄土溪因此成为桂阳州北最富庶的村落。

http://s2/mw690/b5370bf0gdab40976cc01&690

老人带我来到村子中心地带,向我一一介绍村内华美的古建筑。村子最出名的老屋有“花屋”、“射箭屋”、“十四家人屋”、“大天池屋”等。“花屋”已经倒塌,只剩下高高的石柱雕花大门。只所以叫“花屋”是因为整个大屋到处刻满了各种鸟兽鱼纹,从天花板到地板,再到门窗、屋檐等无不如此;“射箭屋”是指三间并排的老屋结构一致,从侧门可以一箭射穿三间老屋;“十四家人屋”是指屋子大,一个四合院有十四户人居住。这些老屋都是典型的江南天井式民居。中间一个正厅,一个天井,四周为住房,前方为大门,两则一般旁开侧门,天井上方用于采光,下面是排水系统。整个大屋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整体,一般是有血缘关系的几户人家共居一个大屋,住户之间可以相互关照,又互不干扰。

http://s14/mw690/b5370bf0gdab40b045e5d&690

村内还有大量的尚未倒塌的大屋木结构框架。这些以木构架为主的古建筑采用铆榫、燕尾槽等榫接方式固定,不用一粒铁钉,结构非常稳固,整个房屋木板与柱子都刷上了桐油和油漆防腐防虫。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今天虽然砖瓦早已荡然无存,但这些高大的木构架风吹雨淋裸露十多二十年而不倒。

http://s14/mw690/b5370bf0gdab40ce8d41d&690

黄土溪老屋最精美的地方不过它的大门了。门是进出建筑物的出入口,处于建筑物最前端最显赫的位置,它代表了一家人的的家风、门望、门第,所以它的设计最为讲究。这里的老屋大门一般由四块长长的石块组成:一个石门头、两个石门柱、一个石门坎,石头都是整块的。石门柱刻有楹联。石门坎往往高高的,张显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上面刻满了麒麟、仙鹤、玉兔、梅花等吉祥物。

http://s12/mw690/b5370bf0gdab410ea619b&690

http://s15/mw690/b5370bf0gdab410fca75e&690

http://s14/mw690/b5370bf0gdab41106581d&690

http://s10/mw690/b5370bf0gdab411059bf9&690

http://s5/mw690/b5370bf0gdab4111492b4&690

http://s2/mw690/b5370bf0gdab41151fbe1&690

村子的大街小巷都由平整规则的石块铺成,连水沟都用石头砌成,每块石头都经过了挑选和加工。老人讲,桂阳农村像黄土溪这样在建筑物中大量使用石头的不多,而且石材加工比木材更加费力,更不用说加工成工艺品了,没有相当的财力是无法做到这些的。

http://s15/mw690/b5370bf0gdab4193b372e&690

http://s14/mw690/b5370bf0gdab419550c7d&690

舂陵江漕运给黄土溪带来了充裕的物质基础,但黄土溪先人并未忽视文化的教育和熏陶。门头匾为“书鉴”“书府”“书斋”的老屋很多。老屋的门联、门头匾、窗头匾意义深远,很多还与张氏家学渊源很深。

http://s16/mw690/b5370bf0g7c453615bd9f&690

例如:残存的“花屋”门联是:“仁和世泽传芳远,孝友诒谋裕后长”。“孝友堂”即黄土张氏所属的堂号。西周后期先祖张仲,曾经与尹吉甫一同辅佐周宣王。《诗·小雅·六月》有诗句:“吉甫燕喜……侯谁在矣,张仲孝友。”尹吉甫的庆功宴正是有了能孝于父母友于兄弟的张仲参加才光照四壁。张仲德行之高可作人间楷模,南宋年间加封为“文昌帝君”,建庙崇奉。

http://s11/mw690/b5370bf0g7c45366672fa&690

http://s14/mw690/b5370bf0gdab42010921d&690

http://s11/mw690/b5370bf0g7c453668321a&690

有四间老屋门头匾分别是“东白”“南轩”“西铭”“拱极”,代表东南西北四方。其中“南轩”还特指张氏先人张栻。张栻(11331180),四川绵竹人,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岳麓书院创办者,和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官至右文殿修撰,著有《南轩全集》。“西铭”则指的是张氏先人张载。张载(10201077),字子厚,北宋哲学家,陕西眉县人,世称横渠先生,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所著《正蒙·乾称篇》的首段文字,张载曾将这一段题名为《西铭》,贴在西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http://s12/mw690/b5370bf0gdab42803763b&690

http://s4/mw690/b5370bf0gdab428168ca3&690

http://s2/mw690/b5370bf0gdab42826a1f1&690

http://s4/mw690/b5370bf0gdab428342b73&690

有一间老屋窗头匾为“金鉴”,《新唐书·张九龄传》:“﹝玄宗﹞千秋节,公、王并献宝鉴,九龄上事鉴十章,号《千秋金鉴录》,以伸讽谕。”后以“金鉴”指对人进行讽谕的文章和书籍。

有两间老屋门头匾分别上书“鸣珂第”、“珂里名家”,这也与张氏先人有关。唐朝贤相燕国公张说,玄宗时朝廷著作多出其手,与许国公苏挺齐名,号燕许大手笔。张说三子及其诸从弟同时俱贵,人称所居曰鸣珂里。显贵者所乘的马以玉为饰,行则作响,因名鸣珂,鸣珂里后用作贵人的居处。

http://s13/mw690/b5370bf0gdab42d2cb9fc&690

http://s11/mw690/b5370bf0gdab42d469e6a&690

http://s7/mw690/b5370bf0gdab42d5ba466&690

http://s16/mw690/b5370bf0gdab42d92087f&690

http://s16/mw690/b5370bf0gdab42d9d770f&690

http://s13/mw690/b5370bf0gdab42db15b2c&690

http://s1/mw690/b5370bf0gdab42dc61870&690

黄土溪先人达官贵人不多,但秉承“孝友”“百忍”的家学渊源,在漕运、经商之中左右逢源,获利非浅。所谓“和气生财”,宽厚和气是做人之本,一个村落的兴旺之道莫不如此,漕运古村黄土溪因此有如此灿烂的昨天。

今天的黄土村已成了典型的空心村。村落的中心一派残破不堪的样子。只有几个老人守着几间勉强还能安身的老屋,就像守着祖上的荣华,不舍离去。1965年,新中国在飞仙鸬鹚滩建起了舂陵江干流上的第一座河坝。1970年8月,舂陵江十八滩上欧阳海大坝关闸蓄水,至此舂陵江长途漕运彻底被截断。黄土村人再也无法通过舂陵江荡舟衡湘。2013年京珠高速复线通车,并在离黄土村两公里处开设出入口。新的更为快捷的交通方式取代了传统的漕运。黄土村人纷纷奔向富庶的沿海地区,黄土村似乎沉寂下来,只有几个空巢老人坐在春阳底下的雕花门坎上喋喋不休地诉说着先人下洞庭的故事。

而我穿行于古村井然的石板街巷,抚摸岁月的残垣断壁,感叹人间之沧海桑田。小小的舂陵江以各种形式养育着两岸的人们,而历代黄土溪人操舟于碧波之上,行走于大江南北,演绎了一段辉煌的历史,留下了几间老屋,让后人去品味,去寻访一种文化的慰藉。

http://s9/mw690/b5370bf0ge09d0e34eac8&690

http://s9/mw690/b5370bf0gdab433acb608&690

http://s12/mw690/b5370bf0gdab433b6038b&690

http://s10/mw690/b5370bf0gdab433c5bcf9&690

http://s2/mw690/b5370bf0gdab433ca6751&690

http://s10/mw690/b5370bf0gdab433d47d99&690

http://s8/mw690/b5370bf0gdab433e9c0b7&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