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祖冲之与圆(马顿)

(2013-05-20 10:58:12)

祖冲之与圆

         前几天看到数学书上出现了一个很不寻常的东西,它说祖冲之为了计算圆周率,将圆割成了20000多边形。

祖冲之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

他个人首次将圆周率计算到了小数点后的第73.1415926~3.1415927,提出约率22/7和密率355/113,成为最早的将π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的人。

         可能有人会想计算个7位不算什么,现在都已经算了几亿位了。来看看圆周率应该怎么算。

         现在有了计算机速度那是当然快了很多,还有就是现在科学技术发达,相比以前出现了很多新的数学概念。算圆周率的方法是用一个公式,比如泰勒级数:

arctan x =x-x^3/3+x^5/5……

         x=1

         左边=arctan 1=π/4,右边=1-1/3+1/5-1/9……

         就可以得到π=4*1-1/3+1/5-1/7+1/9-...)}

         大扩号的一段可以不用看懂,只需要知道 4*1-1/3+1/5-1/7+1/9-...)”就是π就可以了。

         然后把这个东西输到电脑里去不停地算就可以了。

         现在看起来挺简单。

         但古时候的人什么都没有,没有电脑,没有公式,只有圆规、刻度尺、算筹、笔墨纸砚,或许还有个量角器。而且在纸上写的东西也没那么方便“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写一个字就要写很长时间。

    古时候还有一种计算圆周率的方法,叫做“割圆术”,它在一个圆内接正多边形,计算出一条边的长度并乘上边数就是圆周长的近似值,当边数越多,这个圆周长的值就越精确。

    比如这样:“先作一个圆,再在圆内作一内接正六边形。假设这圆的直径是2,那么半径就等于1。内接正六边形的一边一定等于半径,所以也等于1;它的周长就等于6。如果把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6当作圆的周长,用直径2去除,得到周长与直径的比π=6/2=3,这就是古代π=3的数值。但是这个数值是不正确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远远小于圆周的周长。” 然后再分12边形,24边形……   那么要算到小数点之后7位要分多少边呢?3.141592612288边,3.141592724576边。“如果从正六边形算起,算到24576边时,就要把同一运算程序反复进行十二次,而且每一运算程序又包括加减乘除和开方等十多个步骤。我们用纸笔算盘来进行这样的计算,也是极其吃力的。当时祖冲之进行这样繁难的计算,只能用算筹(小竹棍)来逐步推演。如果头脑不是十分冷静精细,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是绝对不会成功的。祖冲之顽强刻苦的研究精神,是很值得推崇的。” (注意这里是比较精确的,不是测量的)

    如果他不是用这种办法来计算的,那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估算呢?

    首先就是画一个圆,或者画一个正多边形,量出它的周长和直径计算。这个方法饶睿杰也在他自己的随笔里写到过了:

“我不知道这是否正确,但是经我手,电脑上画出的内接正24边形(图2),已经几乎是个圆了;而内接正96边形(图3),已经“毫无疑问”是个圆了。

“这样的话,我们对于祖冲之先生的内接20000边形也就可以想象了,至少有2个我们学校(200米跑道)操场那么大的地方才看得清楚。

“那他是怎么画的???

“我的猜想是,将一根棍子钉在中心,绑一根半径长的绳子,另一头绑一支笔什么的,和圆规差不多。也许,六等份是用量角器等工具量出,画线连接。如果动用工人,效率定然会提高,每次翻倍,大概动用双倍工人来画加量,于是需要136.5年。

“所以,人太少了,再加倍,需要大概68.25年,他还有2.75年的空余时间。”

那么这样是不太可能的,我自己也做了一种猜想,利用相似三角形和三角比计算。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如果要计算正六边形的周长,就在纸上作一个有30°(π/6)的角的直角三角形,量出较短的直角边与斜边的长度的比值(测量值约为0.5)。然后将这个比值乘上边数(3),这就是要的圆周率

可是要分到12288边,这个三角形的角度就要是15/1024°(0.014648°),这基本上是做不到的。

不考虑做不到的问题,想想误差。比如说画一个1°的直角三角形,我画了七个,圆周率分别算出:3.05083.98233.31742.89922.96103.26223.1097(平均3.2261)。如果是精确的话算出来应该是3.1414(到第三位都是对的)

(没写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