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心理学魔镜中的浮士德(三)

标签:
365 |
分类: 沙景赏析,沙境感悟 |
分析心理学魔镜中的浮士德(三)
三、浮士德的自性化之旅下篇
1、最后的考验:浮士德VS忧愁
经历了四大悲剧后,浮士德精神经过一生的分化、平衡和统一之后,自我意识(Ego)终于确定,在生活的地基上也已找到立足点。
此次此刻,他的自性化之路还要接受最后的考验才会画上一个短暂的句号。这个考验的执行者是带有哲理寓意的人物“忧愁”。
“忧愁”与浮士德一开始过招就自诩具有压倒一切的力量,浮士德则嗤之以鼻:“你忧愁纵有潜渗的威力/我对这威力却并不承认”。然而,忧愁毕竟是无孔不入、无坚不摧的,浮士德还是被她吹得失明了。
这也为我们这些自信认为快要完成自性化之旅的人们敲响了最后的警钟,人类自性化的过程是清醒的,也是盲目的。尽管无意识深处有自性明灯的指引,但太多的无意识原型的迷雾可能随时向我们袭来,我们也就随时有可能因盲目而陷入无意识的泥沼中无法自拔。所以我们应该随时保持与自性的交流沟通,内观它是否正在发挥应有的作用。http://s9/mw690/b5274193tdde6d2ac54b8&690
正因为有内心自性明灯引路,失明后的浮士德并没有惊慌失措,更没有从自性化进程中“脱轨”。此时此刻,他内心依然雪亮,行动的脚步也并未停息:
“黑夜逼过来像越来越暗,
2、最后的乐园
浮士德在邻近生命的重点,做出了最后结论:
“愚人才目光向彼岸闪烁,
想象着有同类住在天国;
有为者岿然看定四周,
这世界对他几曾沉默!
他何须去到永恒中漫步,
认识到了的就径直抓住。
他只踏住这一世光阴,
任魔怪现形,我行我素。
前进中会有苦乐悲欢,
他任何时候也不满足。”
有为者岿然看定四周,这世界对他几曾沉默!这是浮士德精神的终极概括。
在围海造田的工程基本完成后,浮士德倒地而亡,他留下了最后的感言:
“得时时去把住生活与自由,
对生活与自由才配享受。
这是智慧的最终结论,
我信奉这精神无所保留。
这里由艰危四周围定,
老少会消度勤奋的春秋。
我愿意看到人群辐辏,
在自由的土地上享受自由。
到这个时刻我就要说了:
你是真美呀,请稍稍停留!
我一世光阴抛留的脚印,
就万古千秋永不消泯。
我已预感到崇高的幸福,
正在享受那至美的时辰。”
我个人认为浮士德在理想的悲剧中已经实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自性化历程。这个乐园可以看做浮士德一生Ego的最终结晶,这一阶段自性化之旅已经暂时画上一个句号。但我相信自性化的过程是可以轮回的,百岁的浮士德满足了,但自性化的接力棒已经传递给新一代的浮士德,他们依然不会感到满足。因为“这里有艰危四周围定”,阴影等无意识的狂涛还会反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一阶段的自性化之旅还应继续开启。
“得时时刻刻去拥抱自性与阴影,对灵性与神性的生活才配享受。”这是我对自性化历程的一个结论。每一代人在生命的终点都应喊出“你是真美呀,请稍稍停留”,虽然自性化的天堂我们无法到达,但是我们时时刻刻去追寻我们内心的天堂,心灵沐浴在自性的阳光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自性化的大道上,足矣!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浮士德才会“用灵智去领悟至高至深,把人类的哀乐集于一身,小我便扩入人类的大我,和人类一样也最后消尽”。所以浮士德后灵魂并没有被梅非斯托捉住,而是被天使救上天堂。
非常有意思,此时此刻,我心灵中涌现出的意象是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食人岛,那个白天诗情画意,如世外桃源的仙境,到夜幕降临则步步惊心,如人间地狱,阴气森森,那种感觉好像是从三十三重天,跌落到十八层地狱,我想派曾经可能体验到这种感觉。如果把食人岛看做意识,大海象征着无意识,那么岛中央的酸性湖则是二者的连接,从湖水中涌现的无意识内容随时会将意识吞噬的干干净净。可能我们自性化的下一站就是食人岛,我们意识必须时刻睁开第三只眼,无意识中跟随自性灯塔的指引,才不会被包裹着美丽面纱的无意识内容所吞噬。
http://s4/mw690/b5274193tdde6d68ad4a3&690
画外音:申老师指出自性化的最后步骤是接触自性的原型,也许可以这样比喻Ego是漂浮在无意识海洋中小岛,自性的原型就是东方版的龙宫或西方版的海神波塞冬的神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