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稽首礼与三拜九叩礼的几点见解

(2017-01-03 11:33:51)
对于某些平台大肆宣传稽首礼与三拜九叩礼的文章,其中的某些观点不敢苟同,特撰文一篇,正本清源。不当之处,望诸位批评指正。
  关于稽首礼,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郑玄注“稽首,头拜置地也”贾公彦疏“一曰稽首,其稽,稽留之字,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知义然者,按哀十七年,公会齐侯盟於蒙,孟武伯相。齐侯稽首,公则拜。齐人怒。武伯曰:“非天子,寡君无所稽首。”可见稽首之礼乃臣对君之礼。可谓拜礼中之最重。
  稽首礼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掌心向内),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稽首礼的具体行礼方式。
  而近期网络间流传关于道教稽首礼的文章,感觉有些牵强附会,本人翻阅典籍,参考诸家文献考证查询,并未发现有如这篇网络文章所说的后来专指作揖鞠躬,后学不才,尚未发现哪家典籍记载有此说法,其引用《礼记》中“受立不跪”经查原文并未有此句,而应为“授立不跪”且其本意为与稽首礼并无关联。所以稽首礼历史上从未指代过作揖鞠躬。而揖礼,自周有之,并非后世演化,故而其所宣称的“稽首”应为揖礼。《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载邱祖西行见成吉思汗时说“二十二日,田镇海东迎,及行宫,上复遣镇海问曰:便欲见邪?且少憩邪?师曰:入见是望。且道人从来见帝,无跪拜礼,入帐折身叉手而已。”此乃李常志祖师所写,其中并未说是入帐稽首而已。而部分文章引为入帐稽首,此乃附会,并无根据。
  可能有人不解或反驳说:道教之稽首与儒家稽首不同。那么如果不同,原文为何要引用《周礼》来进行论证。所以没有认真考据就不应大肆宣传误导民众。
  关于三拜九叩是否为古礼的几点看法
  《新唐书·志第一·礼乐一》中所载皇帝大祀,皆行再拜礼。
  《宋史·志五十二·礼二》中所载皇帝大祀,亦皆行再拜礼。
  《元史·志十八·礼乐一》中所载元正受朝仪中,始见三拜礼但未有专名。
  《明史·志第二十三·礼一》中所载“拜礼。初,每节皆再拜。洪武九年,礼臣奏:‘《礼记》一献三献五献七献之文,皆不载拜礼。唐、宋郊祀,每节行礼皆再拜。然亚献终献,天子不行礼,而使臣下行之。今议大祀中祀,自迎神至饮福送神,宜各行再拜礼。’帝命节为十二拜,迎神、饮福受胙、送神各四拜云。”
  《清史稿·志五十八·礼二》中国家祀典拜礼为一拜三叩,三拜九叩等。
  另外,据后学所参看《大明会典》也未发现“三拜九叩”礼,《大明会典》各类皇家祭祀皆行四拜礼。而《钦定大清通礼》各类皇家祭祀有一拜三叩、三拜九叩等礼,故而三拜九叩应该起于清朝。而现今佛道皆行三拜九叩礼,应该也是清朝时兴起。
  文章所引《鹤林玉露》卷十四“朱文公云:古者男子拜,两膝齐屈,如今之道拜。”旁证今日之三拜九叩礼乃古礼实属附会。原因如下,朱文公乃北宋时人,其所云之“道拜”据史载应为再拜礼,多不过四拜。而三拜礼最早见于《元史》且其中多于四拜礼并行故而与今日所行之三拜九叩不同。所引古籍记载不足正名。
  三拜九叩乃清朝入关后兴起,道门何时开始行此礼还有待考据,但最早不过清初。


本文所述皆为个人观点,参考书籍皆为传世经典与历朝正史,如有不妥之处还望批评指正。撰写本文实为正本清源,并无他意。还望各个公共平台,微博博客,撰写文章应细心考究,切勿想当然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