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把朗诵和音乐、戏曲艺术注入语文课

(2024-11-24 15:09:32)

把朗诵和音乐、戏曲艺术注入语文课

张奎文

(《天津教育报》2016122日)

讲课是一门艺术,要有美感,要有感染力,要打动学生,尤其语文课。语文即语言文学。中国的语言文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从课文中挖掘、再现、创造美,使学生在美的语文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应是每位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刻苦实践的重大课题。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自己的特色。

我从七十年代做语文教师,就开始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探索把自己爱好的朗诵、唱歌,戏曲、口琴,小提琴,作曲等美的艺术注入语文课的有效教学之中,探索语文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感人肺腑的朗诵和动人心弦的歌曲无疑是一种美,而青少年学生,则是美的天使,他们对美的欣赏和渴求最为迫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熔铸朗诵的韵律和歌曲的旋律,对学生理解课文、挖掘主题、陶冶情操,从而喜爱语文、学到真知、提高素养大有裨益。

    诗歌,最富于朗诵和演唱的特点。在讲授诗词前,我先朗诵给学生听,从感情、气魄、意境上先声夺人,然后再导入讲解。在讲解中融入歌曲。如语文课本中的很多诗词,都可以唱。我在课堂上高歌一曲后,增强了诗的感染力,深化了诗的意境。再吹上一首口琴曲,则更激发了学生的情趣,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散文最富优美和深邃的意境。讲授前,我也是先声夺人,以深情的朗诵打开学生的心扉,讲解分析中附以独唱。如讲授散文《井冈翠竹》,我唱了毛主席词《西江月·井冈山》。讲《长江三峡》,我唱《长江之歌》,讲《天山景物记》,我唱了《边疆处处赛江南》。   

戏剧的分角色朗诵有助于突出戏剧冲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悲喜剧命运。《白毛女》中杨白劳悲怆的男中音《十里风雪》、《扎红头绳》,再拉一首小提琴曲《北风吹》,则更使学生产生共鸣,并在形象、歌声、琴曲的感染之中领悟到该剧的主题。

    小说《七根火柴》,我是流着泪朗诵的,继而我激情朗诵毛主席的七律《长征》,然后高歌一曲《过雪山草地》,从铿锵激越的诗境中和悲壮豪迈的旋律中把“那同志”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活的希望让给别人的崇高情操,融进“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伟大境界之中。

文言文亦适宜诵唱。《待时歌》与《出师表》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一曲古朴沧桑的男中音《苏武牧羊》,把《苏武传》中苏武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忠贞报国的坚定信念和可贵精神推向高潮。讲授《孔雀东南飞》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悲剧命运,拉一段小提琴《梁祝》,便产生异曲同工之妙。

语文教材中的诗文亦与戏曲密切相关。讲授《木兰辞》,我先唱一曲河南豫剧《花木兰》 “谁说女子不如男”,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讲陆游的诗,我唱一曲越剧《陆游与唐婉的》中“浪迹天涯”,倾注了陆游的心声;家喻户晓的京剧《铡美案》中的名段“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一句,使课文《包拯》先声夺人。

    有时,我还自己谱曲演唱。鲁迅的杂文是“忧愤深广”的思想性和独树一帜的艺术性的结晶,也是极适宜朗诵的。在充满悲愤深情的朗诵和讲解中,我还分别为《记念刘和珍君》中的陶潜诗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七律谱了曲唱给学生听,前者赞扬讴歌了死难烈士与高山同在、与日月同辉的情操和气节,后者则揭露鞭挞了“铁屋子”“人肉酱缸”的黑暗与残酷。

以下是我为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引用陶渊明诗《挽歌》谱曲: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亲戚或余悲,

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

托体同山阿!

把朗诵和音乐、戏曲艺术注入语文课

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教学生朗诵和唱歌的知识技能。发动全班合唱,鼓励学生独唱,组织班级联欢会,参加全校文艺汇演,关心支持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学生们在激情和愉悦中学习。而且有的学生成为作家,有的学走进了音乐学院声乐系和作曲系的艺术殿堂。1993年我担任校长后,鼓励各科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自己的特色,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有法(大纲,考纲),但教无定法;烹饪有酸甜苦辣咸,只要营养丰富,顾客垂涎;唱戏有生旦净末丑,只要艺术精湛,观众迷恋。在追求有效课堂”“高效课堂”“课堂模式的当下,宜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扶植教师个体的教学风格与特色,只要能提高学生双基,只要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要能提高课堂实效,就是好课,不必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