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朗诵和音乐、戏曲艺术注入语文课

把朗诵和音乐、戏曲艺术注入语文课
张奎文
(《天津教育报》2016年12月2日)
讲课是一门艺术,要有美感,要有感染力,要打动学生,尤其语文课。语文即语言文学。中国的语言文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从课文中挖掘、再现、创造美,使学生在美的语文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应是每位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刻苦实践的重大课题。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自己的特色。
我从七十年代做语文教师,就开始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探索把自己爱好的朗诵、唱歌,戏曲、口琴,小提琴,作曲等美的艺术注入语文课的有效教学之中,探索语文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感人肺腑的朗诵和动人心弦的歌曲无疑是一种美,而青少年学生,则是美的天使,他们对美的欣赏和渴求最为迫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熔铸朗诵的韵律和歌曲的旋律,对学生理解课文、挖掘主题、陶冶情操,从而喜爱语文、学到真知、提高素养大有裨益。
散文最富优美和深邃的意境。讲授前,我也是先声夺人,以深情的朗诵打开学生的心扉,讲解分析中附以独唱。如讲授散文《井冈翠竹》,我唱了毛主席词《西江月·井冈山》。讲《长江三峡》,我唱《长江之歌》,讲《天山景物记》,我唱了《边疆处处赛江南》。
戏剧的分角色朗诵有助于突出戏剧冲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悲喜剧命运。《白毛女》中杨白劳悲怆的男中音《十里风雪》、《扎红头绳》,再拉一首小提琴曲《北风吹》,则更使学生产生共鸣,并在形象、歌声、琴曲的感染之中领悟到该剧的主题。
文言文亦适宜诵唱。《待时歌》与《出师表》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一曲古朴沧桑的男中音《苏武牧羊》,把《苏武传》中苏武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忠贞报国的坚定信念和可贵精神推向高潮。讲授《孔雀东南飞》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悲剧命运,拉一段小提琴《梁祝》,便产生异曲同工之妙。
语文教材中的诗文亦与戏曲密切相关。讲授《木兰辞》,我先唱一曲河南豫剧《花木兰》 “谁说女子不如男”,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讲陆游的诗,我唱一曲越剧《陆游与唐婉的》中“浪迹天涯”,倾注了陆游的心声;家喻户晓的京剧《铡美案》中的名段“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一句,使课文《包拯》先声夺人。
以下是我为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引用陶渊明诗《挽歌》谱曲: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亲戚或余悲,
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
托体同山阿!
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教学生朗诵和唱歌的知识技能。发动全班合唱,鼓励学生独唱,组织班级联欢会,参加全校文艺汇演,关心支持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学生们在激情和愉悦中学习。而且有的学生成为作家,有的学走进了音乐学院声乐系和作曲系的艺术殿堂。1993年我担任校长后,鼓励各科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自己的特色,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有法(大纲,考纲),但教无定法;烹饪有酸甜苦辣咸,只要营养丰富,顾客垂涎;唱戏有生旦净末丑,只要艺术精湛,观众迷恋。在追求“有效课堂”“高效课堂”“课堂模式”的当下,宜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扶植教师个体的教学风格与特色,只要能提高学生“双基”,只要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要能提高课堂实效,就是好课,不必千篇一律,千人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