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语文教育论丛(第三辑)》正式出版

《新时代语文教育论丛(第三辑)》正式出版
语专会
《新时代语文教育论丛(第三辑)》
张奎文/主编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
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编
内容简介:本书为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性书籍,旨在为中小学中青年语文教师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提升其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本书为第三辑,分为“学术前沿”“‘双减’学步”“诗思雅韵”“文海泛舟”“妙笔剪裁”“文脉传承”“语文杂谈”“学科融合”“名校采风”几个章节,所选论文主要来自语文教育领域的专家和一线中青年教师。内容涵盖语文教育领域的前沿性论题,指导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实践;一线教师的论文则探讨了教育教学中的探索与创新,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本书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学术指导性。
主编:张奎文
现为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全国外国语学校工作研究会、天津外国语大学教育集团特聘专家,天津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智库专家,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天津新华中学副校长、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特级教师、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全国外国语学校工作研究会副理事长、天津市政府督学、天津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指导专家、天津高中现代化学校建设督导验收专家组组长、天津市“全面改善薄弱校”督导专家组组长、天津市优秀青年校长优秀青年教师优秀教育成果评审专家、天津教育学会“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课题指导专家(组长)。曾担任第二届全国语言学奥林匹克大赛总顾问,并主持开幕式和闭幕式。2011年创建天津中新生态城第一所学校: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
学会: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文教育
专业委员会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是在民政部注册、隶属于教育部的国家一级学术团体,于1994年,由周有光、王均、张志公、尹斌庸等语言文字学界老前辈主持创立,致力于推广普及“语文现代化”,即语言通用化、文体口语化、文字简易化、表音字母化、中文电脑化和术语国际化,使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作为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的二级分会,致力于在“语文现代化”工作的基础上,指导、引领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提升理论和实践水平,促进学会工作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并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服务于广大会员和基地校做好教师专业化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等相关工作。
序
以科研为引领在教育改革中
践行“善作善成”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为广大中小学语文老师编纂《新时代语文教育论丛》,这件事由谭汝为、张奎文诸公昌兴。张奎文公继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之后,把这件事延续而发展,变成了一年一次发动教师研究语文教育改革中的现实问题,一年编纂一辑优秀成果的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和2024年春节前夕到天津视察的两次重要讲话中都提到“善作善成”,他强调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中我们要善于做事,也要善于把事做好。就编辑《新时代语文教育论丛》这件事而言,便是践行“善作善成”的一个例子。
教育强国,教师与教育科研工作者何为?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应该认识到教育强国的重要性,以及实施“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国家发展战略的必要性。而今中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处于重大变革时期,即需要转变育人方式、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这三者转变的行为主体是不同的。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主体是教师,育人则以“三全育人”为渠道,强调教育多主体的全纳和工作上的协同,即整体建构优良的教育环境。这就是关于教育格局的重大改变了。换句话说,当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变。
这个课程实施模式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即考试评价前置了,特别突出了评价的导向作用,要发挥考试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一般而言,考试评价的功用包括教学诊断和有效调控、精细化测量和有效选拔。在应试导向下,突出了考试的选拔功能,重视统一性考试,各方教育管理主体以评价为管理手段,构建起来“以考定教”的学科教学管理模式。
在这个管理模式之下,客观形成了源于三条线的学术领导力:一是课程标准的专家团队,以解读课程标准和理念宣讲来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其努力构建的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二是课程教材的研发团队,强调课程教材作为教学的依据,具有助教、助学的作用,在教学内容、教学路径、教学方法、教学测评等各方面提供支持,应该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参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引领;三是考试评价团队,重视发挥考试评价的导向作用,用数据说话,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提供教学改进建议。这三者同时作用于教学,应该产生合力,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可是事与愿违,在教育实践中这个考试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应考的压力迫使教学跟着考试走,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于是,应试教育的弊端就产生了。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改变“以考定教”,特别强调教材、教学和考试要紧密围绕落实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唯一标准。作为课程实施的终端环节——考试评价,要以课程标准为评价标准,实施对于教学完成质量的评价。其从居于教之前发挥正确价值引领,到居于教之后对于教学完成质量进行评价和反馈。新时代课程实施的模式已经发生改变,如下图:
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中心,课程教材、学科教学、考试评价形成一个循环模式,这四者互有边界,互为作用。课程标准和课程教材为上位实施,由国家组织人员进行研发;学科教学由学校实施,以教师为主体;考试评价则是多元化实施,包括过程性评价和各层级的终极性考试评价。学科教学和考试评价是下位的,特别强调落实课程教材所体现的国家意志。
这个课程实施模式的改变意味着什么?一是强化了课程标准的中心地位,即以课程标准确定的学科学习标准为依据,推进课程教材、考试评价和学科教学的全面改革,由此产生的才是整体性和系统性改革。这个诉求与当前教育综合改革的大方向是保持一致的。二是取消考纲,把指挥教学的三股力量和“三个核心”变成“一个核心”,即以课程标准的落实为核心。这就把教学引导到落实学科课程标准的轨道上来,从而实施课程育人的目的。三是以育人为导向,从课程标准、课程教材、学科教学,到考试评价都达成统一,从而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考试是素养导向的,教材是素养导向的,教学也是素养导向的。
教育的各方参与主体,包括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都应该认识到教育发展的大格局在发生重要改变,教科研和教学都应该聚焦在实现育人方式的转变。一些重要的现实问题的解决,诸如教学优化、师生新型互动关系的建立、大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考试评价改革与命题工作、作业管理改革等成为研究热点。发生在实践层面,由广大教师普遍参与的,基于真实问题的研究代表着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可以从《新时代语文教育论丛》中看到这样的令人欣喜的改变,更期待在“扎根中国教育大地办教育”的过程中,产生更多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同时在教师群体中产生代表这个伟大时代精神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