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女书法家王千先生(《天津日报》“满庭芳”2023年3月7日)

怀念女书法家王千先生
张奎文
(《天津日报》“满庭芳”2023年3月7日)
2009年3月8日,王千先生仙逝,中国失去了一位书法教育家,我失去了一位书法恩师。
王千先生于1927年,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会员,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天津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客座教授。王千先生自幼秉承家学,尤爱书法,初习柳公权,后学赵孟頫 ,其书法艺术名赫津门。
王千先生
我的大学恩师语言学家徐世英教授对他的中学恩师——著名女书法家王千先生非常敬重,多年照顾孤身一人的王千先生。八十年代,我是新华中学年轻的语文教师。一个周日上午,我和徐老师打乒乓球(每周一次),下午,徐老师说,你喜欢书法,我带你去拜师,我高兴极了!恩师徐世英带我去他的恩师王千先生家拜访。
徐老师介绍我喜欢文体,爱好书法,发表过作品,荣获天津市首届教师硬笔书法大赛一等奖。王先生高兴的说:“那次大赛我担任评审专家。真是虽不相识,但却有缘啊!”
第一课,我向王先生请教如何写好毛笔字,王先生给我讲授书法知识。王先生热心传授,我受益匪浅。
王先生的书房简洁而丰富,都是书和笔墨纸砚;王先生的生活简单而充实,虽孤身一人,但乐观豁达,谈笑风生。
此后,我们常到王先生家看望,我受到了先生的殷切教诲,听先生讲授书法艺术和书写技能,请先生斧正我的毛笔习作。
1992年9月,我被任命为新华中学德育副主任,半年后的1993年春,我被任命为新华中学副校长。翌年春节,我和恩师、挚友、球友、语言学家徐世英教授去看望王先生,两位先生鼓励我说:“你进步很快,祝贺你!”在工作、兼课繁忙中,我还坚持练字。尤其在王千先生的热心指导和自己的勤学苦练下,毛笔字有了长进。
社会上乐称“启功杆杆,舒同弯弯,炳森砖砖”,其实正道出了“字如其人”的特质。启功的“杆杆”,渗透着启功先生率直豁达的性格;舒同的“弯弯”,揭示着舒同先生的含蓄内敛的特性;炳森“砖砖”,表现出刘炳森先生方正稳健的性格。皆独具匠心,各具特色。而王先生的书法,具有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构严谨、疏朗多姿的气韵。我和徐老师都认为,王千先生的书法艺术,亦是她外圆内方、外柔内刚性格特征的写照。
我请先生抒写我钟爱的宋末诗人郑思肖的《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先生当时泼墨,一气呵成。当我问及为什么把原诗改为“花开不并万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先生说:“我也对此诗情有独钟。我改‘百’为‘万’,改‘未穷’为‘味浓’,更觉有诗之意境,更显菊之风骨,更具“君子”之品格!”我赞同先生“诗亦如其人”的见地,亦明了先生落款未书诗作者姓名之原由。
在跟先生学习的一个周日,先生说:“李清照的词《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你读过吗?我说:“读过,很喜欢,而且还为学生朗诵过。”先生说:“很好,我也喜欢这首词。这首词气势磅礴,是婉约派李清照词中罕见的豪放派名篇。今天我节选尾句送给你。”于是,先生又当场泼墨抒写,又一气呵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的这首原词是:“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我知道,先生节选的尾句,抒发了李清照的情怀,亦寄予了先生的愿景: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风啊,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送往蓬莱三岛去。我要回到那没有战乱,没有悲伤,没有痛苦的仙境!
两幅墨宝成为永久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