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家王福重(《天津教育报》2021年10月25日)

感恩教育家王福重
张奎文
王福重校长
幼童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而老师教诲,往往影响到学生的一生。我从新华中学的年轻教师,成长为新华中学副主任、副校长,小外校长;荣获区级“十佳教师”、市级先进教师、特级教师;当选天津市“最具创新精神校长”“天津教育十大年度人物”,得益于众多良师的关心帮助和培养,其中就有没齿不忘的著名教育家王福重校长。
1971年,我22岁,作为“知青”,我以“五好社员”“五好民兵”的表现,被选调进入天津师范学院中文系,成为首届“工农兵学员”。鉴于当时中学急缺教师,只“速成”十个月就大学毕业了,我成了河大附中(现新华中学)第一个工农兵学员,分配我教初二年级三个班的语文兼班主任。从此,德高望重、平易近人的主抓教学的王福重副校长成了我的恩师。
万没想到,我只教了一个学期,竟让我教恢复高中的第一届高中。我初一都没读完就当“知青”了,才“速成”10个月就变“先生”了。满打满算上了不到7年学的我,竟教已经上了9年学、比我学历还高两年多的“学兄、学姐”。
我思考到两个因素。其一,领导的关心和信任:一个学期之内,王福重校长带领教务主任、学科组长多次听我的课,并对我进行帮助指导。可能觉得“孺子可教也”。其二,我的刻苦与坚韧:苦难的经历铸造了我的性格。曾经的困难时期,小学五年级,我辍学了。整整两年,我照顾患病的妈妈,照看幼小的妹妹,做饭,洗衣,拾破烂儿,捡煤渣,挖野菜。冬天寒夜在卫津河给冰窖拉冰块……两年后,我才从四年级复学。小学、中学、“大学”、教师,我刻苦学习,废寝忘食,尤其当了老师,学习备课常常通宵达旦。
总之,初一没毕业教高中,艰难似登天,压力如泰山!
王校长安排我教两个班,兼班主任。
很荣幸:全年级教师都是新华德高望重、教学精湛的中老年教师,只我一个青年教师。我如鱼得水,虚心向老师们学习请教。
我当时23岁,王福重校长得知我过早失去父母,像母亲,在生活上问寒问暖关心我;如良师,手把手的教我教书育人。
她找我谈话,如何教育学生;她听我的课,怎样备课教学。
我从小口吃,不敢说话;王校长也口吃,但我听她的课,听她的校会讲话,声音洪亮激情洋溢,没有口吃痕迹。她告诉我:从小也口吃很厉害,就读辅仁大学加强自我矫正,敢在全校学生大会发言。她帮助我:矫正口齿最好的方法是克服自卑心理,敢在大庭广众面前说话,多唱歌,背课文,朗诵诗词。我按照做了,渐渐不口吃了,唱歌和朗诵水平提高了,还参加比赛;后来任校长,还敢在教师会、家长会、校会脱稿讲话;再后来,还应省市邀请,脱稿为校长和教师讲座;还发表文章呼吁:《全社会都要关爱患口吃病的孩子》。
三年的高中教学生涯,在校领导老师们和王校长的教诲和帮助下,我有了自信和进步。
1975年,王校长安排我教初一,她和我谈话:走一轮初中很重要,打好基础,熟悉过程。其间,她继续关心帮助我。三年后,可爱的学生们毕业了,我和学生都有收获的喜悦,我指导一个学生(现在美国某大学著名教授)参加社会实践所写的作文,被选入当时的中学语文课本。
1978年,我很荣幸的被王校长安排教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高中生,学制两年,还是教两个班兼班主任。压力又来了,全年级六个班,任课教师还只我一个青年教师,其他都是中老年教师;荣幸的是,王校长教我的班的化学课,我和全班同学高兴极了,且极有骄傲感:因为她是校长,因为她只教一个班,因为她是那时凤毛麟角的中学一级教师。在学校领导、老师们和王校长言传身教和我的教育教学努力下,两年后的1980年,高考揭晓,全年级六个班,我兼班主任的班,除英语成绩第二外,其他各科都是全年级第一。王校长表扬鼓励我,我更有信心了。
此后,我又教了几届高中,当选为河西区十佳教师、十佳班主任、十佳党员,市级先进教师,所带班被评为区级、市级先进班集体。因学历不够,我被首批“脱颖”晋升一级教师,首批“破格”晋升高级教师(“破格”晋升高级教师面试答辩的考官有教育家、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五十七中学的及树楠先生),而且被批准担任天津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高评委)委员。还感到欣慰的是,我的教育教学被认可,那时对教师子弟有照顾,可以“选班”,我的班最多时有十七名教师子弟。
王福重校长令人敬重的还有:她的祖父王懿荣,光绪六年进士,翰林院修编,金石学家,被誉为甲骨文之父。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王懿荣受命于危难,任京师团练大臣, 奋勇抵抗保卫京城,终因寡不敌众,遂偕夫人与儿媳投井殉国。1961年初夏,王福重老师将自己名下王懿荣所藏殷墟甲骨共计三百五十余片全部捐献给天津市政府。
感恩王福重校长,她是我敬重的恩师!后来,王校长调任天津教育学院,每年春节我都去看望她……
(注一:《感恩教育家王福重》成稿后,鉴于尊重与慎重,我给王福重校长的侄子——原河北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年过八旬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王辛铭先生(我曾邀请王辛铭校长到小外参加活动,指导工作)打电话,征求王先生的意见沟通有关细节,并要把稿子发给王先生看请他指正。王先生说:“不用看了,相信您,同意发表。”由衷感谢王辛铭先生!
注二:此为原文,限于篇幅,发表有删减。照片为原稿。)
张奎文简介
张奎文,天津新华中学原副校长,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原校长,特级教师,天津外国语大学纪委委员。先后担任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全国外国语学校工作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中陶会中学教育委员会理事,全国语文教学研究会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天津市高级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天津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指导专家,天津市人民政府督学,天津高中现代化学校建设督导验收专家组组长,天津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智库专家,天津市优秀青年校长、优秀青年教师、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评审专家,天津教育学会“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课题指导专家(组长),天津高中、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特聘专家,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天津外国语大学教育集团特聘专家。
先后荣获河西区十佳教师,十佳班主任、十佳党员、优秀体育教练员,天津市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市级先进教师,“五一”劳动奖章,“十五”立功先进个人,天津市“最具创新精神校长”,天津教育“十大年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