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指导学生提高语文朗诵水平(《天津教育报》2020.9.14)

标签:
教学语文朗诵 |
怎样指导学生提高语文朗诵水平
张奎文
朗读与朗诵,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必备能力。学生具备了朗读与朗诵的能力,对学好中小学语文大有裨益。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刻苦练习朗读朗诵,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与朗诵能力。我酷爱朗诵,每年校园文化艺术节,也是我为师生演出独唱、朗诵、口琴、小提琴等节目之一。
一、朗读
(一)要注重对学生字、词、句基础知识的讲授。学生朗读“抓不住词组”,是对现代汉语词组不理解所致。如果学生理解了词句的含义,朗读起来,就好多了。
(二)要学好普通话,朗读要发音准确,字正腔圆。
(三)背诵有助于朗读。背诵需要记忆,记忆包括机械记忆、理解记忆、联想记忆等。加强背诵,训练口齿,提高朗读水平。
(四)“能说会写”是老师的基本功,亦是要教会学生终生受用的能力。而“说”,包括交谈,朗读,演说,论辩等。所以,要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可按讲授(知识),范读(诗文),领读,自读几个环节,循序渐进。学生了解了朗读的知识,老师再做范读,到学生自读展示。
(六)特别重要的一点:要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兴趣是学习的钥匙。要让学生对朗读充满浓厚后的兴趣,变“让他(她)读”为“我爱读”。
二、朗诵
朗诵是语言艺术,是朗读的最高层次。如同写字与书法的关系,写字是基础,书法是艺术;朗诵亦如声乐,同属艺术。朗诵是语文老师(不同于其他科)应该学习和具备的能力,因之极有利于语文教学。
朗诵的对象大都是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关于朗诵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要领,我的实践和体会:
(一)具备好的嗓音:音质,音色,音量,音域。好嗓音有先天的,亦有后练的。要像练习唱歌一样坚持练习朗诵。
(二)朗诵,必须把脉诗文的主题,深解诗文的情感,进入诗文的意境;要以作者的心境和姿态朗诵之,亦即“我就是作者”。朗诵的最佳效果是使欣赏者、观众如临其境,引发共鸣。
(三)掌握朗诵的发声技能: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抑”“轻”不只声音小,情感要凝重深沉;“扬”“重”不是声嘶力竭大声喊叫,而是音质浑厚声调高昂。而“顿挫”“缓急”则是富于变化。
(四)朗诵要掌握呼吸和发声两个要领:
1. 呼吸:要用腹部(丹田)吸气。如此,吸气多,气量大,使得发声丰满到位;而用口吸气,气量少,易“捯气”。
2. 发声:要做到两个共鸣:胸腔共鸣和头部共鸣。胸腔共鸣,可使声音雄厚饱满;头部共鸣,可使声音高亢激昂。掌握好“共鸣”,声音不会干瘪嘶哑。
(五)朗诵要注意眼神、面目表情和形体动作
1.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神是表情达意的精灵。尤其注意朗诵时眼睛要看着观众,眼神要根据诗文的情感富于变化,眼神要与观众沟通感情;切记因紧张不敢看观众而看天看地左顾右盼。
2. 面目表情:朗诵要表达出诗文的意境与情感,而面目表情是最直接的反映。面目表情要根据主题表露出诗文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朗诵切忌在朗诵诗文时呆板的“一个面孔”,如是,非但朗诵者自己显得“无情无意”,且欣赏者亦会无动于衷。
3. 形体动作:朗诵的动作是形体语言。好的朗诵要根据朗诵内容辅之以头、手、臂、腿、身等表情达意的动作,就像演员演戏(剧);所不同的是,朗诵的形体动作不要太多、太大、太夸张,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六)朗诵要注意“句读(dou逗)”
但难度较大的是“一字读(逗)”。“一字逗” 亦谓之“领字”,它单字独成一个音节。读第一个字必须停顿。“一字逗”多表现于朗诵古体“词”,因没有标点提示,只能靠朗诵者对词的韵律、节奏知识的掌握及表情达意的理解去处理。
如语文课文《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恰同学少年”,《沁园春.雪》“望长城内外”“惜秦皇汉武” ,要读作:
看——万山红遍,
恰——同学少年;
望——长城内外,
惜——秦皇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