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当前基础教育的十二大关系(《教育创新理论与实践》2007年出版)
(2014-06-18 14:02:35)
标签:
教育时评 |
(荣获全国一等奖)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灵魂。冷静、理智、全面、辩证地对待社会上出现的新思想、新思潮、新理念、新问题,实事求是地洞察、分析、判断和处理社会中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关系,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防止左右摆,避免偏面性,杜绝走极端,从而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而审慎正确的处理好当前教育界的诸多重大矛盾和复杂关系,对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至关重要。
一、正确处理吸收与批判的关系
对外国教育既要借鉴,也要批判。要学习借鉴西方的教育实践,要采取“拿来主义”,但切莫“邯郸学步”失去自我而丢掉祖国基础教育的“国粹”。赴美考察,受益匪浅。民族的骄傲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因为美国突然发现了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大陆”,正在开始学习中国的基础教育。我们不能死死抱住那些闭着眼瞎蒙,近似于押宝赌注,靠猜硬币的正反面填对错,已被西方淘汰了的并不标准的“标准化试题”不放,把既看不出思维过程,又考不出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的西方考法“舶来”,名之为“改革”。自己否定的,人家在积极研究学习;自己学习的,人家已淘汰废弃,岂非咄咄怪事!受当今审美观念大错位大裂变的传染,教育观念不能出现危险的裂变。
二、正确处理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既要创新,亦要继承。曾几何时,中国的传统美德被亵渎了。惊闻,某省改革教材,在学生的投票下,竟然把“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的千古绝唱《背影》砍掉了,理由是朱自清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且太软弱;又惊闻,某市的《中小学生手册》居然把“艰苦朴素”“谦虚谨慎”也删掉了;还惊闻,“头悬梁、锥刺骨”的学习精神也被痛之为应试教育的一大罪状。依此逻辑,愚公只知挖山不知搬家,雷锋只为他人不顾自己,岂不都成了弱智和傻子?朱父对儿子是何等慈爱不舍,儿子对父亲又是何等感恩难忘?抛弃了“艰苦朴素”,就助长了独生子女贪图享乐劣习;否定了谦虚谨慎,也只能教唆孩子们争利好斗。赞扬“悬梁刺股”,是要提倡刻苦学习的精神;讴歌愚公雷锋,旨在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倘若只创造现代文化,只泊来西方文明而丢掉了传统美德,则中国教育要陷入困境,中华民族将岌岌可危矣!
三、正确处理素质教育与应试能力的关系。
既要“减负”,也要“加压”。既要减该减的“负”,又要加该加的“压”,必需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勤奋学习的教育。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离不开压力,整个宇宙就是在压力下存在和发展的。从小轻松享福,好吃懒做,心理脆弱,拒绝压力,长大必定会被社会所淘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刻苦拼搏,本身就是高尚品德和良好素质的体现。体育、文艺、杂技等,如果不从小挥汗如雨地进行训练,怎能结出硕果?奥运会金牌,哪一块不是用汗水、泪水、血水铸成的?我们中华民族的教育之“根”,就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的刻苦精神,一定要把“根”留住。况且,中国人口众多,择业困难,如果中考、高考按“分”取人不变,如果大学录取率不进一步提高,则实际意义上的“减负”很难奏效。
五、正确处理素质能力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学习成绩好分数高,是学生素质高能力强的重要表现成果;换言之,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大都学习成绩好,分数高。决不能把学习好成绩高与素质高能力强对立起来,两者应成正比而非反比。清华、北大的学生不但素质高能力强,同时学习好分数高就是明证。不能用北大某高才生拿硫酸泼狗熊的个别现象去否定北大、清华学生的普遍素质。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主战场,因为学生每天70%的时间在“以学为主”。而学习成绩好、分数高,强烈地突出和反映着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刻苦的学习精神、扎实的学习功底和较高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正确处理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关系
重点中学的教育,既要大众教育,更要精英教育。素质教育的外延是让每个孩子都受到公平的教育,即所谓的普及教育,大众教育,全民教育。但鉴于重点中学的生源好,硬件强,师资水平高的特点和优势,在普及的基础上,一定要提高,在大众教育的基础上,更要搞好精英教育。要下大力气培养更多的出类拔萃的学生和为培养高精尖的人才打好雄厚坚固的基础,否则何为清华、北大?开发大西北,仍要优惠经济“五特区”,一切不可为扶植薄弱,为协调均衡而削足适履,砍头求齐。扶贫也要保富,不能杀富以济贫。普及与提高,大众与精英,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这就是对立的统一,这就是矛盾论与辩证法。
七、正确处理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关系
既要实施新课改,又要继承传统课程。毋庸置疑,教材课程永远滞后于社会时代,因为一套课程教材从编到使用,其周期为5至8年,况且有的已使用了几十年,这期间“ 事易时移”社会变革,发展迅速。故此,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材课程,亦需与时俱进。然而“活水”离不开“源头”,借鉴离不开批判,创新离不开继承,新课改需要处理好稳定,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关系。对外国现行的教材课程,不能兼收并蓄,而应“吸取其民性的精华”;对中国的传统教材的课程,不能一概否定,而只“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新课程改革要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八、正确处理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的关系
既要人性化管理,又要制度管理。人性化管理体现了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对人的价值的承认,日益成为管理者信奉的法则。但是,人性化管理并非自由化管理,仍然应该建章立制,从严要求。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防止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极端“劣根性”,人治与法治的有效统一,才是科学化管理。一所学校既有对师生的尊重和关心,又有严格完整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才能树立良好的校风,才能培养和锻炼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九、正确处理和谐校园与和事哲学的关系
既要和谐校园,也不能“一团和气”。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旨在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左右兼容,上下一致,政令畅通,共同进步。绝不能丧失原则,一团和气,吃吃喝喝,拉拉扯扯。要树正气,压邪气;要敢于管理,敢于负责。管理者不能惧于“不和谐”而拿原则作交易,放任自流。管理者如果成了“和事佬”,“和事”倘若成了管理者的哲学,则社会就会“无政府”,校园就会不和谐。
十、正确处理以人为本与以自己为本的关系
既需要领导者以人为本,也必须群众以自己为本。要求领导以人为本,是尊重群众,依靠群众人,发动群众,关心群众疾苦,挖掘群众潜能,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伟大战略”;而倡导群众以自己为本,则是提倡每个人自尊自爱,自律自强,发挥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自我完善,开拓进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从而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出应有贡献的“重要战术”。上下一致,相辅相成,变被动为主动,发挥领导和群众两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无往而不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