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与“简称”
张奎文
一、关于“楹联”
近期,由天津市委宣传部主办,今晚报社、市楹联学会承办的把楹联写在党旗上“楹联大赛”受到广泛关注,包括学生,投稿踊跃,其中不乏楹联佳作。但亦有在对仗、平仄、词性等方面不合“格律”“规则”者。
”楹联“,亦称”对联“,是指“挂或贴在楹(堂屋前部的柱子)上的对联”。“春联”也是对联,顾名思义,是指“春节时贴的对联”。楹联(对联、春联)是从骈体文和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发展而来,而对仗又是一种极为生动、极有意境的修辞方法,如杜甫的七绝“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由两个极精妙的对句构成,堪称对仗之千古绝唱。五律、七律的“颔联”和“颈联”(即中间4句)均要求两个对仗。
但春节期间出现的“春联现象”谬误广泛。
第一,上下倒置:大街小巷、楼前门前所贴春联,上下联颠倒满目皆是。应该上联贴右侧,下联贴左侧。我居住的小区,几十栋楼门口的春联上下联都贴倒了。
第二,不合平仄:上下联平仄相反,是楹联的规则,但多见楹联中平仄不悖者。(可“一三五(字)不论”,但“二四六(字)分明”)。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现代普通话读音的一声或二声),而绝不能是仄声(普通话的三声或四声)。有不少春联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字,就错了。
第三,词性不一:楹联上下两句必须词性相同,上下成对;如果词性不同,则不是合格的楹联。如我们小区的春联:“吉星高照人财旺,鸿运当头万事兴。”“当头”与“高照”词性不符,“万事”与“人财”词性不一。大街小巷自不必说,报刊所登和大赛获奖的春联佳作,也不乏有误。如今年春节《今晚报》“共建共享美丽天津平安杯”春联大赛的夺魁作品:“上联:蘸万缕春光,描红盛世;下联:书一方福字,贴上津门。横批:中国梦圆。”该春联下联的“上”“津”与上联的“红”“盛”的词性不符;上联的“红”与“盛”都是形容词,而下联的“上”与“津”分别为动词和名词。
第四,对仗不工:正因为上下倒置、词性不一、结构不同、平仄不悖,这就有失楹联(对联、春联)要求的“对仗工整”的原则了。
楹联应是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体。
二、关于“简称”
这些年出现的对职务“简称”的称谓,很是不妥,应提倡“全称”为宜。
影视剧和现实生活里对职务的“简称”极其普遍。如“赵区”“钱局”“孙处”“李科”“周院”“吴所”“郑校”“王队”等,均省去了“长”。
俗话说:“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叫(或喊)出的被“剪辑”的称谓,使人听了很别扭;而且,这种简称,对不少姓氏不太合适、不太尊重且易出笑话。
如:区长姓“白”(白区)、姓“靳”(靳区),县长姓邬、巫、(邬县)、姓黑(黑县),局长姓“范”(范局)、姓“甘”(甘局),处长姓“夏”(夏处,“下处”:出门人暂时住宿的地方,旧亦指“监狱”“妓院”)、姓“秦”(秦处),院长姓“冀”(冀院),校长姓“靳”(靳校)、姓“戴”(戴校),科长姓“傅”(傅科)、姓“钱”(钱科)、姓“毛”(毛科),所长姓“缴”(缴所)、姓“车”(车所),队长姓“狄”(狄队)、姓“马”(马队),还有如果市长姓“梅”(梅市),部长姓“吕”(吕部)等等。
如上“简称”,叫起来虽简练,但听起来很不舒服,甚至还易出笑话甚至矛盾。我就见到双方因开玩笑,姓冀的院长被“简称”喊为“冀院”而红脸急了的尴尬而不快的场面。因此,还是叫全称如“范局长”“冀院长”“秦处长”“毛科长”为好,不就多一个字吗?多一个字,就少了误解,多了和谐。
另外,这种“简称”的语言现象,是近些年才兴起来的;但不少反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影视剧里,也居然出现了对警察局长、侦缉队长等大呼“某局”“某队”之称谓。
我国的语言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她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乃国之瑰宝。我们要严肃真诚的保护她,正确规范的使用她!
(《天津教育报》2014年6月1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