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进化论是怎样的
(2016-04-20 09:47:54)
标签:
生物 |
分类: 生命起源 |
一、生命的起源
在生命的起源的问题上,创造论和进化论的观点截然不同。创造的模式认为,从原始到高级的各种生物都是由大能的神各从其类造出来的;生命只能源于生命,各种生命皆来自永生的神。但进化模式却认为生命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由无机物变为有机物,由有机物演化出氨基酸、蛋白质,最后演化为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产生了生命。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已经完成,无法重复,故已超出了科学研究的范畴,无法直接用科学方法阐明。
米勒的实验
1953年,生物界发生两件大事。一是发现了去氧核醣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揭开了生物遗传的秘密。另一件事是米勒从无机物中制造了氨基酸等重要的生命所必须的物质,被认为是支持生命由无机物逐渐进化而来的“无生源论”的重要科学证据。
米勒模拟生命出现以前的原始气层,在烧瓶中加入氢气、甲烷和氨等还原性气体和水蒸气。将烧瓶内通电后,经过7天,从烧瓶中收集到一些有机物,其中竟有几种氨基酸。因为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有了蛋白质,生命的产生就指日可待了。因此,人们以为米勒的实验也许就是生命从无机物起源过程中的重要一步,证明生命是进化而来的。然而米勒的实验并不像当时许多人预想的那样,拉开了创造生命的序幕。相反人们提出越来越多的质疑。比如,关于反应物的浓度问题。米勒实验中所加入的反应物的浓度远高于原始气层中这些气体的实际浓度。反应物的浓度低,合成反应就难于进行。或者合成后又会立即分解。
有人指出,按米勒所假设的原始气层环境计算,甘氨酸的分解速度比合成速度快,因此在原始气层中形成的甘氨酸的97%在抵达地面之前就分解了,剩下的要扩散到30英尺深的深海中才不致被紫外光破坏。
再则,有人推算,米勒实验中的电火花在两天内提供的能量相当于地球表面四千万年所接受的能量的总合。也就是说,在米勒烧瓶中观察到的反应在原始气层中是不可能发生的。
李志航博士指出,“怪不得连从事此项研究的Brooks与Shaw两人都得承认:‘这些实验宣称是无生物的合成结果,实际上却是借着有高度智慧与活生生的人精心设计而成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在1984年出版的一本书中说:“我们能不能有一天研究出导致生命来源的化学进化过程?这个问题可能没有答案。就算一个活细胞在实验室里制造出来,仍不能证明自然界在数十亿年前采用同样的步骤”。
另外,许多生命所需的物质都有旋光性。醣类都是右旋的,而生物所必须的20种氨基酸全是左旋的。但米勒得到的氨基酸却是左、右旋各占一半。由对等的氨基酸变成全部左旋的氨基酸,很难用随机机制来解释。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原始大气是还原性的,没有氧气存在。米勒实验也是在无氧状态下进行的。如果有氧气存在,这种合成作用或者不能发生,或者分解作用超过合成作用。近一、二十年来关于原始岩石及太空研究的资料指出,地球的大气层中不一定含有大量的甲烷、氨气等还原性气体,而且有含氧的可能性。无人驾驶的海盗号太空船登陆火星后发现,火星没有生物存在,但活星却有氧化性的气层。因此,地球的原始气层中含氧的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若地球的原始气层中含有氧气的话,米勒的实验的意义就当完全重估了。
二、DNA的形成
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爱根博士(Manfred
Eigen)演讲时说:“一个含有221个核苷酸的分子,其复杂程度的数学量等于这些核苷酸所能形成的不同排列的总和一共是4的221次方或者是10的133次方”,而“10的105次方个这样的分子就足以充满整个宇宙!”这10的133次方随机组合之中,只有一次组合是可以产生第一个生命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让这10的105次方个分子随机组合,令组合的速率为每秒一万次,假设宇宙的年龄为300亿年,那么,从宇宙形成到现在,一共可以产生的组合方式是10的127次方次,还不足以产生一个有正确核苷酸排列组合序列的DNA分子!
根据美国太空总署的资料,最简单而“有生命”的蛋白质分子至少含有400个氨基酸。也就是说,需要至少由1200个核苷酸组成的DNA分子使该蛋白质能够产生。人们在最简单的原核生物中看到的DNA分子,含有几千个、而不是221个核苷酸。可见无论宇宙的年龄有多长,“进化”的速率有多快,单靠随机组合而产生的第一个生命所必须的DNA分子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
其次,DNA分子形成时,需要各种酶的参与,而酶是一种蛋白质。但是,蛋白质要在DNA链上的基因的指控下才能合成。像“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一样,在第一个生命产生之际,是先有DNA分子呢?还是先有这种DNA形成时所必须的蛋白质呢?答案是,必须两者同时形成,缺一不可。凭机遇单是形成DNA分子已几乎无可能,更何况还要靠机遇同时形成各种酶聚合。如果一定要用进化的、随机产生的观点来解释第一个DNA分子的形成,未免太牵强了。
三、化石的证据
如果生命真是从无机物逐渐进化而产生,然后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话,化石中一定可以找到这种进化的证据。可化石的证据对进化论的观点很不利。在地质和古生物学界,把寒武纪早期(约5.7亿年前)作为“隐生宇”和“显生宇”的分界。因为在寒武纪之前的地层几乎找不到生物的化石,而寒武纪早期,几十个门(phylum)的动物的化石突然间同时出现,被称之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詹腓力博士(Dr.phlip
E.johnson)在他的著作中指出:“化石记录问题之中使达尔文主义者最头痛的难处是‘寒武纪生命大爆炸’(Cambrian
Explosion)。大约在六亿年之前,几乎所有动物的‘门’(phyhum)同时在地层中出现,完全没有达尔文主义者必须有的祖先的痕迹。正如道斯所说,‘这些动物化石就好象有人故意放进去的一样,完全没有进化的历史可以追寻。’达尔文在世时还没有证据显示寒武纪之前有任何生物存在。他在《物种起源》中承认‘这现象目前仍未能解释,而且的确可以用来作为有力的证据打击我现在要讨论的观点。’达尔文又说,如果我的学说是确凿的话,‘寒武纪之前的世界必定充满各种活物’”。
但古生物学研究的结果正与达尔文所预期的相反。本世纪以来在加拿大哥伦比亚省发现的伯基斯(Burgess Shale of
British
Columbia)动物群,澳大利亚弗林斯德山脉发现的埃迪卡拉(Ediacarans)动物群,和1984年在中国云南省昆明市附近的澄江县发现的澄江化石生物群,都进一步证实,在寒武纪,大量的动物门类同时突然出现,展示了地球上生命的形式的爆炸性的突变,无进化痕迹可寻。一些古生物学家报导说,他们在古老的岩石中(被认为在30亿年之前)找到一些原核生物(如细菌、蓝绿藻等)的化石。此类化石有时是难以分辨真假的。即使这些化石是可靠的,这些原核生物与寒武纪突然出现的复杂的真核动物之间无任何进化关系。
进化论者的一种推测是,寒武纪动物群的祖先可能是软体动物,很难形成化石。但这种推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伯基斯页岩中有有好的很多软体动物的化石。在澄江化石群中,许多动物的软体组织如胃肠、口腔、神经等都保存完好,清晰可辨。
1995年4月在中国南京召开了“寒武纪生命演化大爆炸、环境和资源国际讨论会”。与会者高度评价了我国澄江化石生物群的研究成果。同时,《人民日报》(海外版)于1995年5月25日发表了纽惟恭的题为<澄江化石生物群研究成果瞩目>的评论文章。文中写到:“近十年来,该所(指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对澄江化石生物群进行了系统的综合性研究,采集了成千上万的珍贵化石标本,发表了许多重要论文,引起全球古生物学界的轰动。研究证明:寒武纪生命‘大爆炸’是全球生命演化史上突发性重大事件,现代生命的多样性起源于此,又经过几次重大突变演化而成,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能对传统的进化论是个动摇。”
接着,〈人民日报〉(海外版)在1995年7月19日又发表了另一篇署名为丁邦杰的评论文章:〈向进化论挑战的澄江化石〉。文章说“19世纪,英国科学家达尔文
创立了著名的生物进化论,。其中一个核心论点便是:生物物种是逐渐变异的。但是,经科学家长期研究发现距今5.3亿年的寒武纪早期,地球的生命存在形式突然出现了从单样性到多样性的飞跃。于是,‘寒武纪生命大爆炸’的命题被提出来了,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一命题难以被充分认识。”
最近〈人民日报〉(海外版)(1999年11月5日)在头版新闻报导说,中国古生物学家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发现了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昆明鱼”和“海口鱼”。报导说:“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是地球38亿年生命演化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影响最为深远的生物创新事件,它在不到地球生命发展史1%的‘瞬间’创生出了90%以上的动物门类。”(可见Nature杂志1999年11月4日号所载的专文)
四、进化的原料和动力
分子生物学兴起后,一些学者开始寻求进化论的理论基础。他们认为,因为在自然界,生物的基因在不断发生突变,基因突变导致生物性状发生变异。也就是说,基因突变的进化的原料,自然选择则是进化的动力。的确基因突变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突变的速率很低,在每一代中只有10的负4次方至10的负6次方。更重要的是,这些突变中99%以上都是致死或有害的。这种有害的突变怎么可能成为进化的原料呢?有人会说,总有1%或千分之一基因突变是有益的;这些有益的基因突变经过漫长的岁月即可导致进化。科学家计算出,即使以每秒十万次的重组速率,三百亿年中尚无法形成一个最原始的生命的DNA分子,在短短的几十亿年的地球历史中,一这样低的基因突变速率怎么可能完成从细胞到人的进化过程呢?
自然选择只是使生者生存。自然选择只是一个被动的“筛”而已,并无主动的导向功能。物种变异加上自然选择,可能增加物种横向的多样性。如像一只白毛鸡演化为黄毛、花毛鸡等。这些鸡处于同一“进化”水平,只在横向增加了亚种、变种等。但自然选择没有把生物纵向地由低等进化到高等的功能。
五、进化的方式:连续式还是跳跃式?
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进化应该是连续不断的。但在自然界,各类生物之间都是有明显区别的。如果进化是连续的,生物分类将无法进行。现行的分类法就是根据各生物类群间差异的大小将它们分为门、纲、科、属、种等类的。现存生物类种间的明显区别与连续进化学说是矛盾的。
在化石记录中所看到的,也同样是物种性状的不连续性。地质学中各种地层和地质时代的划分主要是根据所谓“标准化石”。
标准化石的特点是数量多、分布广、易于认别和只存在于较短的地质时期之中。由于不同地层的标准化石全然不同,地层的划分、不同国家、地区的地层之间的比较、等同才有可能。如果化石的性状是连续渐变的,地层和地质年代的划分就无从谈起。
很多生物器官都需要各种恰大批好处的配合才能正常发挥功能。眼睛就是最好的例子。眼睛由眼睑、眼毛、眼膜、晶状体、视网膜等精细的结构组成,有感光细胞将光刺激转化为电讯号并将它们迅速传到脑部,在脑的指挥下,使眼能迅速和准确地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按进化论的观点,眼睛的结构和功能也是一点点地进化来的。可是眼睛的各部分以及它与大脑的联系等,怎么都那么凑巧地同时进化到这样准确的程度使眼睛有正常的功能呢?眼睛的形成,是很难用进化来解释的。
达尔文本人对此也相当困惑。在《物种起源》第六章<理论的难题>的“极其完美和复杂的器官”这一节中,他写到,“眼睛有调节焦距、允许不同采光量和纠正球面像差和色差的无与伦比的设计。我坦白地承认,认为眼睛是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假说似乎是最荒谬可笑的。”
在《物种起源》发表以后,达尔文仍坦诚道,“到目前为止,每次想到眼睛,我都感到震骇。”其实,精妙器官何止眼睛!脑部、心脏、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肌肉系统、骨骼系统、淋巴系统、生殖系统等也都是非常精密、复杂的,也是一点差错也不允许的,同样也很难用自然选择来解释。
六、中间环节的缺失
进化论最大的敌人不是宗教领袖而是研究化石的专家们。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后不久,在德国的一个石灰岩层发现一个动物化石,被取名为“始祖鸟”,兼具爬行动物和鸟类的特征,被认为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中间类型。进化论者以为进化论已找到充分的证据。然而达尔文本人十分清楚,化石的证据显明中间类型的缺失,对他的理论是致命伤。但他推委于化石记录的不完全。
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科学家已发现许多保存相当完整的地层,对其中所保存的化石也作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中间类型的化石仍难寻觅。如果动物是从无脊椎到脊椎动物,从鱼类到两栖类、爬行类,然后再到鸟类和哺乳类这样进化来的,那么中间类型的活物或化石应该随处可见才对。如果说达尔文当年尚有借口,那么今天的进化论者面对化石的难题再不能自圆其说了。
更有甚者,像始祖鸟、腔棘鱼这两种著名的中间类型的化石现已得而复失了。始祖鸟的某些爬行动物的特征(如前肢有爪),已在今天的活鸟中发现。其次,原以为始祖鸟是半爬半非的;现据其爪的形状,已被认为是一种已能栖息在树上的鸟。第三,中国科学家近年在辽宁省发现了与始祖鸟同期的现代鸟的化石,说明始祖鸟并非鸟类的祖先。腔棘鱼化石的骨骼粗壮,而且胸鳍中有小骨;古生物学家推想:一旦胸鳍变为前肢,就可以登陆,变成两栖类了。1938年,渔夫在西印度洋捕获一种鱼,其骨骼与腔棘鱼化石几乎完全一样。然而,它根本没有适应陆地生活的任何生理特征(如肺等)。
更不可思议的是,骨骼在外,肉质部分在内的软体动物(如蜗牛、蛤蚌等)是如何翻个个儿变成骨骼在内、肉质部分在外的脊椎动物的,一点线索都没有。由单细胞生物进化到软体动物的证据也找不到,连借口也难寻。
达尔文说:“如果我们看每一种生物都是从另一种不知名的生物传下来的话,那么它的父母及其他过渡期的中间型应该被这新的更完美的新种消灭了。制造新种的同时就消灭了旧种。”按此,始祖鸟应该比爬行类更进化,而鸟类又较始祖鸟的适应力强。可为什么比始祖鸟原始的爬行类和比始祖鸟更进化的鸟类现在都存活于世,而唯独始祖鸟被淘汰了呢?推而广之,在现今的地球,从最原始的病毒到最高级的人类,各种类型的动、植物都共存着,恰恰中间类型都没有了;在现存的物种中没有,在化石中也找不到。这是进化论违反常理之处。符合逻辑的解释是,这些中间类型的生物也许根本就没有出现过。
七、进化的过程:均变还是突变?
18世纪末期,哈顿出版的《地球概论》一书标志着近代地质学的开端。哈顿在该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自然划一原则”。他的名言是:“今天乃是解释过去的钥匙。”也就是说,藉着对现今地质现象的观察来解释地球发展的历史。现代地质学的奠基人,英国地质学家赖尔在他的著名的《地质学纲要》一书中进一步完善了“自然划一原则”,认为所有地球的变迁乃是由现今的自然过程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积累而成。
与均变说相反,以法国古生物学家居维页为代表的灾变学说认为,地质记录所显示的乃是多次因天灾引发的突然剧变而非连续的均变。赖尔与达尔文是同代人。赖尔的均变论能提供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所需要的漫长的历史时间。达尔文推出《物种起源》后,赖尔的均变论逐渐被普遍接受。然而,化石的证据对均变论是相当不利的。
化石记录显示,很多生物突然同时绝灭,然后很多新种突然同时出现,接着是一段长期稳定的时期。其中最著名的两次物种大绝灭二叠纪大绝灭和“K-T”大绝灭。二叠纪是一个地质时期(被认为约在2.5亿年前)。在那次绝灭中,海洋中50%的无脊椎动物的“科”,90%以上的动物的“种”一同绝灭。“K-T”表示白垩纪和第三纪这两个地质时期的交界处。恐龙在白垩纪(被认为约在6500万年前)非常多,但进入第三纪,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到现在为止,恐龙绝灭之迷仍未解开。多数证据趋向于认为是天灾所致。人们的常识也不利于均变论。比如说,煤是植物的遗体形成的,而石油是动物的遗体形成的。世界各地都常常发现大片大片的煤田和含油的岩层。说明在这些区域,动、植物是同时大量死亡、同时被埋藏在地下的。物种形成后是相对稳定的。“活化石”清楚表明这一点。“活化石”是指人们先在化石中发现,其后方知至今仍然活着的生物。银杏和水衫属植物是中生代的著名松柏类植物,有完整的化石记录。几十年前才知道,这两类树在中国仍然活着!这些活树与化石相距一、两亿年(按同位素测年法)之遥,两者的性状却无差异。腔棘鱼也是这样的活化石。
八、分子生物学的证据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人们可以详尽比较生物间的大分子的分子结构。基于进化时间与分子差异成正比的假设,提出了“分子钟”的概念。然而,分子钟并不支持进化的预期。潘伯滔博士说:“从人类和猩猩中提炼出来的43种蛋白质被核酸杂交法、免疫法测验、电泳测度法和比较氨基酸排列的方法测量后,所得的结论乃是:在同科不同属的种中,其遗传距离比猩猩与人类之间的距离还大得多;而猩猩与人类乃是属于两个不同的科。细胞色素是被人们研究的最详尽的蛋白。对不同动物的细胞色素的氨基酸的差异是否支持进化论,仍有分歧。
综上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的假说与事实之间有很多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这些矛盾变得更加尖锐而不可调和。詹腓力尖锐地指出:“在此我要提出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既然达尔文主义有这么多问题,进化论又缺乏更理论的构架来取代,为什么我们不重估整个构架?科学家有什么理由绝对确知所有的生物真是从唯一的简单生物开始的呢?”
九、科学还是哲学?
科学(主要指实验科学)与哲学的一大区别是,科学要求重复求证。达尔文的进化论更像哲学。钱锟指出:“詹氏引用朴柏分析科学与伪科学方法比较爱因斯坦与达尔文治学的方法。爱因斯坦不顾一切,大胆预测普遍相对论应有的结果。如果预测与实验的结果不符,他的学说就有被推翻的危险。达尔文从起初就没有提出任何冒险性的实际实验。他首先以雄辩解除化石记录并不支持进化的困难。他又依靠人工繁殖以及微进化作为广进化最终极的证据。所以,这门科学从开始就走错了。”
很早就有学者指出,“适者生存”是哲学上的一种“赘述”,一种重复。“适者”与“生存”互为因果,因此“适者生存”是合逻辑、打不倒的“真理”。当代达尔文的代言人儒斯1993年在世界最大的科学组织AAAS会议上宣布,经过十年法庭论战,最终承认进化论有不可论证的哲学基础。当时全场一片死寂。
进化论的推理是:有相似性状就有亲缘关系。但此推理不一定正确。有亲缘关系的生物定有相似性状;但有相似性状不一定必有亲缘关系。正如。亲哥儿俩长得很相象,但长得很相象的未必是亲哥儿俩。李志航博士说:“在目前物理学中,所有电子都是一样的。然而有些电子来自早年的宇宙,有些在加速器中产生,有些则出自中子的蜕变。所以不能说它们有同样一个源头”。不同的生物有相似的器官、组织、结构、甚至相似的大分子或基因,这可以有两种解释:一、它们有亲缘关系;二、并无亲缘关系,但因要适应类似的生态环境。这两种解释都有道理,但都无法用科学求证。且不说现在找不到中间型的生物,即使将来找到了大量中间型的生物,进化论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种解释方法或一种可能性,并不能证明其必然性。
十、论战的实质
进化论与创造论之争不是学术之争,而是哲学、信仰、世界观之争。
达尔文承认化石的证据是“最明显地反对我的进化论的最大理由。”他坦白地说,对此“我不能提供满意的答案”,“自然界好象故意隐藏证据,不让我们发现过渡性的中间型。”
与达尔文同时代的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凯尔文(W.Thomson,Lord
Kelvin)用物理学计算地球的年龄只有一千五百万年到三千万年,不足以让进化论成立,使达尔文很恼火。但凯尔文用物理定律所得的结论,达尔文又无从反驳,故他称凯尔文为“讨厌的幽灵”。同时,尽管化石的记录支持地球环境突变或灾变的假说,但达尔文仍接受了与化石证据不符的赖尔的均变假说。
达尔文承认眼睛不可能由自然选择形成,以致于他发表《物种起源》之后,一想到眼睛就感到害怕。
达尔文的坦诚是令人钦佩的,他丝毫不隐瞒自己的困惑、烦恼和惊骇。正是从他本人的内心表白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过程:凭着无神的、要用纯自然的方法阐明生命起源的信心和决心,基于有限的观察,提出进化假说,然后选择性地寻找支持其假说的证据,对不利的证据全然不顾。也就是说,达尔文的进化论主要是源于信仰而非来自充分的科学依据。
池迪克指出:“科学的新发现并不会叫人改投进化论,反而是人对哲理和神学的取向,能叫人否定‘创造’,由一个世界观跳进另一个完全相反的世界观。”“今日,许多人仍未察觉进化论的本质,不认识它属于哲学过于科学范畴。人们先是思想变了,才接受达尔文主义。人们需要一种自然主义的律,解释生命之源,才能逃避超自然的创造论,达尔文主义恰巧能填补这个空缺。”所以,《物种起源》问世时,解放神学家们表现出比科学家更大的热情。
由于进化论与学术界流行的自然主义世界观十分投合,科学家和解放神学家来不及对进化论作彻底的了解和缜密地审视,便全盘地接受了它,而且以各种权威的方式向大众传播进化论。因此人们以为,在课堂教授的、写在书上的进化论一定是真理。我们一般人所持的进化论观点主要是从老师那里听来、教科书上看来的,并非基于对进化论的立论依据的深入考证。试问,在今天仍相信进化论的人中,有多少人读过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原文版呢?也许,认真把《物种起源》中译本从头到尾读过一遍的人也不多。
英国自然博物馆资深古生物学家彼得逊(Colin
Patterson)1981年在美国自然博物馆演讲时说:“你们谁能告诉我,进化论里面有哪一条、任何一条……是你确实知道、完全无误的真理呢?我曾问过自然博物馆地质部的人员,我所得到的唯一答案是完全的静默。我又问芝加哥大学进化形态学讲座的听众,内中有一群著名的进化论学者,等了很久还是一片沉寂。最后有一个人说:‘我确知的只有一件——就是在高中课本中不应该教进化论’”。
美国堪萨斯州教育局於1999年8月11日通过决议:从该州公立学校的科学课程中取消进化论的教授。……在该州的估评测验中不再考进化论。
当我们明白了创造论与进化论之争的实质不是学术之争,乃是两套哲学、信仰系统之争后,如果你仍相信进化论,也望存一颗开放的心,认真地把创造论和进化论作一番比较,以便重估自己的观点。只有虚心听取不同观点并作深入思考,我们才能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体系,使之一步一步地逼近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