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端午节味浓
(2023-06-25 11:10:53)
相传端午节是因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逐渐形成的,因而在吟咏端午的诗篇中,有不少是歌颂与缅怀屈原的。北宋诗人张耒《和端午》诗说:“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此诗凄凉悲惨、情真意切。余靖一首《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家酿寄君须酩酊,古今嫌见独醒人。”戴复古的《端午丰宅之提举送酒》:“海榴花上雨萧萧,自切菖蒲泛浊醪。今日独醒无用处,为公痛饮读离骚。”充分表达了对诗人屈原爱国热情和忧国之心的赞颂。
端午节吃粽子,千百年来盛行不衰,特别是到了唐宋时代,粽子已成为名食。诗人笔下的端午诗,不少是描写端午食粽子的风俗。如“端午数日间,更约同解粽”,“白白糍粽美,青青米果新”等诗句,反映了民间食粽的普遍。唐明皇吃了一种“九子粽”后,赞不绝口:“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代诗人元稹的“彩缕碧筠粽,香梗白玉团”,写出了粽子的形状和味道。诗人温庭筠的“盘斗九子粽,瓯擎五云浆”,描述了粽子的大小。清代林苏门的“一串穿成粽,名传角黍通。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写尽了火腿粽的妙处。清代查慎行笔下的“清暑初交殿角风,又传节物近开中。灵符旧系千丝缕,玉粒新颂五彩筒。青箬香分菖叶绿,银盘光射石榴红。云帆不却三韩贡,拜赐还教纪祖功”,描绘了当时用高丽贡米制作粽子的情景。
龙舟竞渡也是端午节的一项主要活动,这一习俗,唐代张说的《岳州观竞渡》:“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宛若一幅幅龙舟竞渡的风俗画,清新又动人。唐代诗人张建封的“五月五日天晴朗,杨花绕红啼晓莺……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渐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更是惟妙惟肖地再现了龙舟竞渡那扣人心弦的场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齐桡争渡处,一匹锦标归”,则反映了当时龙舟竞渡出现以夺锦标为胜的情景。刘禹锡的《竞渡曲》与徐寅的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写出了赛后女子们在水中嬉戏,与岸边的彩旗相映生辉,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生趣。宋代诗人陆游的《归州重五》诗,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把竞渡盛况描绘得呼之欲出,气象非凡:“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这些都描绘了当时人们倾城而出看龙舟竞渡的盛况,到现在古镇大通还保留着这一风俗,每年在祠堂湖举行龙舟竞渡比赛。
端午节还有一些如插艾叶、挂菖蒲、饮雄黄酒、佩香包等习俗。宋代诗人戴复古在《扬州端午呈赵师》这首诗中咏道:“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不酒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艾上朱门”,生动地反映了古时人们过端午的情景。唐代诗人殷尧藩的《端午日》:“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动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再现了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挂艾枝、悬菖蒲、饮雄黄酒,祈福平安的情景。此外,明朝庄昶的“蓬莱宫中悬艾虎,舟满龙池竞箫鼓”、宋代朱松的“煮酒无寻处,菖蒲在水中”等诗句,都对我国古代老百姓过端午进行了生动地描写和赞美。
端午节,这个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古老的传统节日,在两千多年的文明传承中,依然保持着独特魅力和内涵。在浓浓清香中端午诗词里,我们每一个炎黄之孙心中多出一份对端午节习俗所承载的古老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