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任重作品 卡板 32x41 cm
草虫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题材,源远流长,至今所知最早的草虫题材的中国画是南朝顾景秀的《蝉雀图》。如今,这幅作品我们已然看不到了,但是在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对它的评价极高。
宋人董逌在《广川画跋》中提到“顾恺之论画以人物为上,次山,次水,次狗马,台榭,不及禽鸟。故张舜宾(彦远)评画以禽鸟为下,而蜂蝶蝉虫又次之。”这段话不仅阐述了草虫在宋以前中国画史上的地位,而且明确表明了“蜂蝶蝉虫”之类在顾恺之时代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类别。到了张彦远所在的唐代,草虫之属虽然已独立成科,然而仅被视为不值得重视的小类别。
唐五代以后,山水、花鸟画水平日高,《宣和画谱》在“蔬果叙论”中写道:“诗人多识草木虫鱼之性,而画者其所以豪夺造化,思入微妙,亦诗人之作也。”并随之列出自南朝顾野王至当时徐熙等擅长草虫的多位画家。五代时期黄筌的《写生珍禽图》中,除了禽鸟之外,还绘有天牛、蚱蜢、蝉、金龟子、蜜蜂等草虫。这些草虫造型准确、严谨,特征鲜明,刻画精细,须爪毕现,双翅呈透明状,鲜活如生。所以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叙论·论古今优劣》中说道:“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鱼,则古不及近”,可见在宋代,“花竹禽鸟”已经超出了前代的成就。宋代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论画马草虫》中生动记录了当时画家曾云巢在观察草虫时穷昼夜不厌,“又恐其神之不完也,复就草地之间观之,于是始得其天。方其落笔之际,不知我之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耶?”可见当时,画家对草虫的观察、写生、刻画已臻出神入化之境。
到了元代,钱舜举所绘的《草虫卷》,“三尺许,蜻蜓、蝉、蝶、蜂、蜢类皆点簇为之,物物逼肖,其头目翅足,或圆或角,或沁墨,或破笔,随手点抹,有蠕蠕欲动之神,观者无不绝倒。”(清·方薰《山静居画论》)清代王概是这样总结草虫画法的源流的:“古诗人比兴,多取鸟兽草木,而草虫之微细,亦加寓意焉。夫草虫既为诗人所取,画可忽乎哉?考之唐、宋,凡工花卉,未有不善翎毛,以及草虫。虽不能另谱源流,然亦有著名独善者。……草虫之外,更有蜂、蝶,代有名流。”(清·王概等《芥子园画传》)
综其源流,草虫在中国绘画的审美体系中,不仅给春花秋卉以生意,同时寄寓了画者的生活情趣和文人的审美趣味,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蝴蝶】
蝴蝶是一种美丽的昆虫。属昆虫纲,鳞翅目。它翅膀阔大,颜色美丽,简称蝶。《本草纲目·蛱蝶》:“蝶美于须,蛾美于眉,故又名蝴蝶;俗谓须为胡也。” 也作“胡蝶”。蝴蝶分布广泛,数目繁多,主要有凤蝶、蛱蝶、灰蝶、粉蝶四大科。
宋 艳艳女史 花卉草虫图 卷(局部)
明 陈洪绶 杂画图 册(局部)
【蜻蜓】
蜻蜓头部较大,腹部细长,足细而弱,上有钩刺。翅长而窄,网状翅脉极为清晰,后翅常大于前翅。其飞行姿态在昆虫中别具一格,可以随心所欲地倒飞、侧飞、垂直飞行或悬停空中,姿态极为优美。
宋 林椿 葡萄草虫图(局部)
宋 赵昌(传) 竹虫图(局部)
【蜂】
蜂的种类很多,比较常见的有蜜蜂、胡蜂、细腰蜂、长脚蜂、虎头蜂等等,这些种类的蜂在前人的作品中大多有所表现。蜜蜂的后脚跗节格外膨大,周围长着又长又密的绒毛,当蜜蜂在花丛中穿梭往来采集花蜜时,那毛茸茸的脚就沾满了花粉,这种能携带花粉的脚,叫携粉足。古人在表现采蜜的蜜蜂时经常强调出携粉足。
清 朱汝琳 草虫卷(局部)
清 华嵒 写生册(局部)
【蛾子】
蛾子与蝴蝶外形相似,经常被误认为是蝴蝶,但是二者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最主要的区别有以下几点:第一,蝶类的触角比较细长,末端膨胀呈棒槌状。蛾类的触角尖端一般没有膨大的部分,而是呈丝状或羽状;第二,蛾类休息时将翅膀向后扭,平放在身躯两侧或收缩成屋脊状。蝶类休息时多半将翅膀合拢,竖立在背上;第三,蝶类的腹部相对比较瘦小。而蛾类的腹部比较肥大粗壮。
近代 齐白石 双蛾图(局部)
近代 齐白石 蛾图(局部)
【蝉】
蝉又名“知了”,古代书面语又称为“寒蝉”。国画中常见的蝉是仲夏出现的三伏蝉和秋风凋碧树时的寒蝉,蝉很少飞翔和移动,只有采食需要或受到惊扰时才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上。因此,无论休息还是采食,蝉大都伏在树干上,姿态比较单调。
五代 黄筌 写生珍禽图(局部)
近代 齐白石 蝉图(局部)
【蚱蜢】
蚱蜢形似蝗虫而略小,头呈三角形,触角短,善于跳跃,常生活在田陇间,吃食稻叶。它的两条后腿特别长、强劲有力,并有尖锐的锯刺。蚱蜢飞行时,抬起前翼而拍打后翼。不过它们更多的是用后足跳跃行进而不是用翅膀飞。
元 钱选(传) 草虫图(局部)
明 杜大成 花蝶草虫(局部)
【螳螂】
螳螂是一种比较大型的昆虫,身体为长形,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多为绿色,螳螂是肉食性昆虫,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动作灵敏,性情好斗。受惊时,振翅沙沙作响,同时显露鲜明的警戒色。
宋 林椿 葡萄草虫图(局部)
宋 佚名 百花图(局部)
【蝈蝈】
蝈蝈别称“螽斯”,成年蝈蝈根据颜色、体形,大约分为四个品种:青色的叫做“山青”,当它不动的时候,看起来就像是蜡制品似的鲜艳、清亮;黑色的叫做“铁蝈蝈”;类似枯草颜色的叫做“黄白”;而一种绿色的叫做“绿蝈蝈”。
清 居巢 草虫图(局部)
近代 齐白石 蝈蝈图稿(局部)
【天牛】
天牛的身体呈长圆筒形,背部略扁,触角很长,常常超过身体的长度,触角生在额的突起上,能够自由转动。常见的天牛体翅多黑色,每个鞘翅有多个白点,身体上具有金属的光泽。天牛因其力大如牛,善于在天空中飞翔,因而得天牛之名。
五代 黄筌 写生珍禽图(局部)
清 朱汝琳 草虫卷(局部)
【蝗虫】
蝗虫俗称“蚂蚱”,全身通常为绿色、灰色、褐色或黑褐色。蝗虫的后腿肌肉强劲有力,外骨骼坚硬,使它成为跳跃专家。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蝗虫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薯、空心菜、白菜等,也喜欢食用禾本科植物。所以画家常将其与禾本科植物联系进行创作。
五代 黄筌 写生珍禽图(局部)
宋 赵昌(传) 写生蛱蝶图(局部)
【蟋蟀】
蟋蟀亦称“促织”,其触角比体躯长。雄性善鸣,好斗。最常见的为中华蟋蟀,体长约二十毫米。以翅摩擦发音,以鸣声悦耳而闻名。蟋蟀穴居,喜欢栖息在土壤较为湿润的山坡、田野、乱石堆和草丛之中。夜出活动。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允许和别的蟋蟀住一起(雄虫在交配时期暂时会和另一个雌虫居住在一起),因此,它们彼此之间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会咬斗起来。蟋蟀是以善鸣好斗著称的。
近代 齐白石 双蟋蟀图(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