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议如何让学生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2013-03-20 20:56:16)
标签:

论文

小议如何让学生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冷水小学  吴小莉

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的第十二册课本中的一篇读写例话。这篇例话告诉了我们,在教学生阅读文章时,不仅要求学生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要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源源泉。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上,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运用文中的插图,启发想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都是图文并茂,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启发学生或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描景,或形神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使学生的想像欲得到诱发。譬如《桂林山水》一文,文中只有一幅插图,我根据课文内容,找了几幅桂林山水的相关挂图,先让学生通过视觉欣赏桂林的山: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而后我又启发学生展开想像:如果你这时正在此地游览,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你会怎样描述,感受又会如何?孩子们个个双眸凝视着挂图陷入深思之中,仿佛不是置身课堂,而是在千里之外的桂林流连忘返,使教学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和“此处无声胜有声” 的效果。

二、延伸课文,展开想象。

课文内容的延伸,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悟出文章的真缔,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我通常采取的方法是下面两种:

1、内容延伸,丰富想象。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想象活动是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和进化的,实践活动是他们想象的源泉,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儿童想象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的适当指导与点拨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

在教学《小珊迪》一课中,当课文将要结束时,我就请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并质疑问难。有学生这样问:“小珊迪是怎样被马车轧断腿的?又是谁把他送回去的?他当时想的是什么?”对这一问题并没有标准解答,而在教学中如果一味强求学生的答案与老师的一样标准,那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扼杀他们的想象能力。为此,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课后延伸题:想象一下,从小珊迪接过那个先令“转身就跑”到他被马车撞倒这一段时间的情况。我启发学生可以这样想:他会跑到哪里去换零钱?怎么换?换到钱以后他心里想些什么在什么情况下给马车撞了?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是谁把他背回家的?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自己编写,字数不限。如此以来,学生想象的翅膀慢慢地扇动起来。

2、编写续集,发挥想象。

课文分析完后,似乎该学的都学完了,但对“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课文,教师可以创造恰当的时机,让学生尽最大地可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课文编写续集。而续集的内容不多加限制,让学生的大脑天马行空,随意发挥想象。在教完《捞铁牛》一课时,我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让学生说说如果当时你在的话,你会用什么方法?现在你又会用什么方法?看,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多么丰富。学生们有的说用绳子把铁牛拴住,然后象纤夫一样拉上来;有的说用船拉。现在则可以用汽车,用起重机,用飞机,用吊车。我再让他们讨论具体的过程,然后把它写下来。

三、瞅准时机,随时点拨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做到瞅准时机,随时点拨,以起到事半功倍的的效果。如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文时,在引入课文后,我没有急于讲授新课,而是让学生就课题质疑:木匣是什么意思?课文为什么要写他的木匣?木匣上有什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起来了。

课堂之外的天地是极其广阔的,当电视剧《齐天大圣孙悟空》播出时,不少学生都看。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想。有的学生说: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有的学生则说:老师就象唐僧一样引领我们去取经,我们要尊敬老师,孝顺父母,团结同学。还有的学生说:要做一个好人,不要做坏人;好人有好报,坏人也会有坏报。听着学生们的感想,我不禁感叹:谁说孩子们无知,他们想象出来的东西是我们这些大人们所始料不及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瞅准时机,创造有利条件,为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