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物理特级教师张大同
(2014-11-19 09:20:58)
标签:
教育 |
分类: 6、教练同行们对竞赛的思考 |
张大同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副校长。1991年评为物理高级教师,1994年评为上海市物理特级教师,1997年被聘为华东师大、浙江师大物理系兼职教授。1995年至2003年为上海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学科组成员。1998年至2004年为市考试院物理学科高考命题组成员。上海市物理学会第十届、十二届理事,上海市第九、十届政协委员。
张大同热爱教师工作,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从教近30年来,在中学教育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政治思想健康、学习成绩优异的好学生。在长年的教学实践中,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发展心理素质、提高创新能力为特点的教学模式。重视通过心理训练和人格熏陶,提高学生的素质,树立崇高志向,勇于进取,不怕挫折,在奥林匹克大赛中为国争光。在物理教学中,注重教会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持续发展的潜能。他辅导的王泰然、任宇翔、杨亮、谢小林、陈汇钢、肖晶、魏轶敏、吴彬等8位同学分别在第二十二届(1991年7月)、二十五届(1994年7月)、二十六届(19995年7月)、二十七届(1996年7月)、三十一届(2000年7月)、三十二届(2001年7月)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7块金牌和1块银牌,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张大同在辅导尖子学生的同时,还在教育科研,特别是人才学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独立撰写的教学专著有《注重方法 自我发展》、《物理定律和研究方法》、《通向金牌之路》、《名师讲高中物理》(上下册)等约250万字,主编的教学用书有约300万字,并先后在《现代物理知识》、《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中学物理教学》等杂志上发表了10余篇专门论述怎样培养尖子学生的文章,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见解,在国内同行中享有盛誉。
张大同老师的人生格言是:教师是最幸福的人,因为他的生命将在他的学生、学生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直至水恒。
受教于张大同的学生,至今对于张老师的教学、品行存有深刻的印象。第三十一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金牌得主肖晶,回忆起张老师就有说不完的话。
在我参加物理国家集训队时,有一位外省市的队友告诉我这样一件事——他们学校曾经搞过一次物理知识竞赛,他参加了最后的试卷批阅,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目:“请写出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的名字。”有一位同学写了3个人:杨振宁、李政道、张大同。当时大家都笑了,但从中我深深地感到张大同老师以及上海市的物理竞赛在全国中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在我去清华的第一年,我所在的宿舍有3个来自西北省份的同学(分别是新疆、青海、甘肃),他们在和我聊天的过程中听说我是华师大二附中的学生时都很羡慕我。因为二附中有许多好的老师,尤其是像张大同老师这样全国闻名的老师。在与他们的聊天中,我感到很奇怪,为何他们几乎都知道《通向金牌之路》这本书呢?他们这样回答我:“我们怎么能不知道这本书呢?在我们那里虽然教科书不多,但只要是读物理和搞物理竞赛的都必备这本书,它是物理竞赛的‘圣经’。”
张老师在全国中学生中很受欢迎,我有一次随张老师去广东省中山市纪念中学讲课,那里的广东孩子看见张老师来上课都很激动和热情,在炎热的夏天,整个500人的大教室座无虚席,还有很多同学搬着凳子坐在走廊里,这种情景比新东方的课堂都要火爆。
回想起自己高中三年学习物理,参加竞赛,进而获得金牌的经历,我觉得张老师给我们这些学生的关心和鼓励是全方位的,体现在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张老师循循善诱,特别注意培养我们的学习毅力和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
张老师首先注意树立我们的学习自信心。记得高一刚开学的时候,我参加了第十四届全国物理竞赛,当时我顺利地通过了初赛,但在上海市的复赛中考得不够理想,当时我的目标是能在上海市的复赛中出现,但却没能如愿,我当时心里很难过。比赛后张老师让我去他家,我当时垂头丧气的,张老师先让我分析一下试卷,找出哪些是不会做的,哪些是会做而没有做好的。当时我对自己很失望,也流下了泪水。张老师并没有安慰我,而是问了我一句话:“经过这次比赛的失利你是退却了,不准备再学物理了呢还是继续努力,重新开始?”我当时选择了后者,要继续努力,在哪里跌倒了就要从哪里爬起来。接着张老师就为我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他觉得我高中物理的基础还不够牢固,所以让我从基础的知识学起,先巩固基础,然后再学习交大的普通物理教材。通过这样的训练,很快我就能把全国物理高考试卷做到140分以上,同时也获得了高中三年物理免修的资格。张老师还给我看了任宇翔同学写给他的信,从任宇翔同学的信中我深深的受到鼓舞,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任宇翔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三年的学习中,学完了物理、数学、电子信息三个专业,平均一年学习一个专业。这给了我深深的触动。张老师告诉我,师兄们这么优秀,你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也能够做到这么优秀。从此我暗下决心,要以任宇翔为榜样,努力学习物理。虽然我和任宇翔从未谋面,但他的事迹我都耳熟能详,每时每刻都在激励着我。在高二的全国物理竞赛前夕,我在自己的铅笔盒里写下了这样一张纸条:“向任宇翔学习,争取在第十五届全国物理竞赛中赛出好成绩。”那年我虽然才高二,但却参加了最后的全国决赛,并获得了二等奖的第二名。后来妈妈告诉我,她知道我一定会成功的,因为她看了我写的纸条后觉得我有目标和自信。这自信就源自于当初张老师帮我树立的目标和师兄们走过的辉煌道路。
我在高三参加完全国决赛后,当时我们的成绩都不太理想,我也只获得了全国第18名,刚好可以进入国家集训队。而国家队只有5个人,竞争可想而知。这时张老师又一次给予了我信心和动力。他先仔细地帮我分析了失利的原因,发现并不是实力上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意外的情况,但集训队的选拔考试有9次之多,意外的因素已经不可能再起很大作用了,最终的结果全凭实力和毅力。接着张老师又帮我分析了我所具有的优势,因为我提前学过高等数学和大学的普通物理,所以应该说具有一定优势,而且集训队所指定的教材我也看过。经过张老师的分析,我觉得自己信心百倍,很想在集训队中展现自己的实力。果然最终我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入选了国家队并在第三十一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金牌。
在三年的物理学习中,张老师还教会了我承受挫折的能力。虽然别人看我高中三年很顺利,也很风光,不知道得了多少个大大小小的奖,最后如愿获得金牌进入清华。但我在这三年中不知经历过多少次的失败。每次都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记得高三上海赛区的笔试考完我比别人落后了20分,这已经是很难在总分上取得优势进入全国决赛了,但正是因为张老师平时对我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使我当时只难过了一天就又振奋起来,全力以赴的投入到物理实验竞赛的复习之中去了。那年是国庆50周年,我在举国欢庆的国庆节中参加了实验考试,经过拼搏,终于获得了全市物理实验成绩第一名,追回了20分的差距,取得了参加全国物理竞赛决赛的资格。
张老师不但教我们物理,更教我们怎么做人,他全面地培养我们的人格,教书育人,育人比教书更重要。平时,我最喜欢去的就是张老师在师大二村的家。在那里我们不但谈学习,更多的是谈人生、谈理想、谈生活;一杯奶茶,一杯咖啡,两个人就可以心旷神怡地聊上一个下午或一个晚上。从物理竞赛到科学发现,从学习、做人到国家时政,什么都谈,正像王泰然所说的:“每次从你张老师家里出来,总感到天气特别晴朗,星空特别明亮,心里充满了信心,对什么困难都不怕,恰似星光灿烂。”高中三年中,我每周都要去张老师家一二次,他的那间书房是我最熟悉不过的地方。在那里我不但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完善了人格和自信。正如谢小林所说的:“国格比金牌更重要。”师兄也和我一样,在那间书房里得到了人格的锻炼,张老师教会我们的不单是拿金牌的本领,更多的是为国争光,不断拼搏的精神。我记得张老师告诉我:“我教你们不是为了现在3年的学习,而是以后30年的学习。”的确,我们从他那里学到的不光是物理学的知识,更多的是学习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锤炼的是一生受用的人格和为国争光的精神品质。在张老师的那间书房,十多年来走出了我的师兄王泰然,任宇翔他们;也走出了我的师弟轶闵、吴彬他们,我们每个人都接受过张老师像慈父般的谆谆教导。他教会我们的那种为国争光,勇于拼搏的金牌精神流淌在我们每一位师兄弟的身上。我们也想把这些金牌精神流传给我们的师弟。同样,张老师也提供给了我们这样的舞台,任宇翔当年从美国回来为杨亮他们上课,杨亮也从美国回来给我上过课,我从英国比赛完后也给魏轶闵、吴彬他们上过课。我觉得我们不但是为了教会师弟们物理知识,更多的是激励他们发扬金牌精神。我受到师兄的激励,同样我也激励着师弟们。从张老师那得到的金牌精神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并届届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