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仪教育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环节中的渗透
(2019-11-28 18:26:19)
盐城市大丰区大中街道中心幼儿园
最新的《幼儿园工作规程》颁布,第三条由“实施体、智、德、美”改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在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析中这样说:基础教育再不能仅限于教孩子们读书、写字和算术,它还应当教导人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可以看出,德育已成为幼儿园教育的第一要务。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幼儿园都普遍开展了幼儿的德育,但是主要还是以教育活动为主,缺乏生活化,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 ,礼仪教育必须具有生活性、经验性和适宜性,必须关注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全身心、多感官地投入到以观察、操作、交往和表达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活动中。因此,将礼仪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中,是行之有效的办法、结合多年的幼儿教育实践经验及我园的实际情况,我们规划从孩子的养成教育课题研究为抓手,以礼仪教育研究为突破,渗透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将具体教育内容形成手册全园铺开,最终凝聚成我园的核心校园文化,以此推动我园的德育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一、晨间活动,促进幼儿礼仪习惯的养成
二、幼儿从入、离园开始,就要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主动、积极热情地向别人“问好”、“问早”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一个人讲礼仪获得好感的开始。早晨幼儿入园一声“老师早!小朋友早!”融洽了师生关系拉近了同伴的距离,也调动了幼儿的情绪每天早上,孩子、教师、家长见面行90°鞠躬礼,互相问好,看似形式,但长期坚持会提醒人们交往就要躬下身来,互相尊重,接下来交往中,矛盾就会大大减少。 离园时,培养幼儿主动同老师、小朋友说“再见!”经过一天的幼儿园生活,孩子们就要离开幼儿园了,一声“再见”有对下一次见面的期待,也有对今天友谊的依恋;同时也告知老师,我要走了!知道孩子跟谁走。简单的一句“再见”让孩子养成做事善始善终的习惯,这样简单和年复一日的问候,就会在孩子心中埋下行为礼仪的种子,终将结出文明的果实。
二、集体教学活动中,渗透礼仪知识。
(一)礼仪教育无处不在,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使之时刻受到良好语言和行为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平衡地发展。孩子们在家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把最大的或是自己最喜欢吃的东西留给自己,小班幼儿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在吃点心时,碰到自己喜欢吃的就专挑最大的,有的甚至把别人的一份也吃了,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专门设计了流传千古的礼仪故事《孔融让梨》,让孩子们在故事中懂得了与人相处应谦让的一些简单道理,增强了为他人着想的意识,同时通过实践的分享活动体验到了谦让所带来的快乐,为此在以后的吃点心、午餐、吃水果等环节中不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了,有些能力强的孩子反而当起了小组长,把好的、大的分给一组的同伴,留给自己的却是小的和不完整的。所以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礼仪教育以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安静有序的学习环境是孩子学习的基本保障,让孩子学会倾听别人讲话,别人讲话时不插嘴,回答问题前举手,不大声吼叫,轻轻地翻看图书,摆弄学具,会收拾整理图书。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让幼儿做事思路清楚,注意力更加集中。
(二)主题活动中,丰富礼仪教育内涵。 组织礼仪主题活动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不仅教会了孩子怎么做,还教会了孩子为什么这样做,让礼仪深入幼儿心灵深处,激起幼儿情感共鸣,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我们系统地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每周安排一节礼仪课。通过讲故事,礼仪情境表演,念三字经等活动,丰富幼儿礼仪知识,让幼儿熟悉了生活中的基本礼仪、公共场所礼仪、节日礼仪、家庭礼仪等。如大班主题活动《需要帮助的人》,在十字路口,明明和妈妈看见一位盲人叔叔正要过马路,引导孩子们动脑思考:明明是怎么做的?再想一想哪些人需要我们帮助,我们为什么要帮助他们?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们?又如玩蒙眼的游戏,让孩子体验盲人生活,激发他愿意帮助残疾人的愿望。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孩子在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能给予适当的帮助,生活中不嘲笑残疾人,加深了礼仪品质的理解,也陶冶了孩子的心灵。 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在一日生活中不断地培养出来的,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的养成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再由熟练到“习惯自动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在实践中一贯性、一致性地要求。幼儿的礼仪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是实施幼儿园礼仪教育的主要途径,应该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地将礼仪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将中华民族优秀的品格植根在孩子们灵魂的深处。
三、生活活动中,随机进行礼仪教育
(1)洗手时 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幼儿洗手时手没洗干净,衣服弄湿了,玩水、拥挤的事时有发生。洗手时应教会幼儿顺着水流,手心手背搓擦清洗干净。集体洗手时,应当先后有序,互相谦让,注意节约用水,不要把水龙头开得太大,以免溅湿衣服;自己洗手时,不要玩水,洗完后将水龙头关紧,保教人员应当经常提醒、督促、示范。为此,我们将洗手编成了“儿歌”:小小手,小小水;先到洗,不拥挤;勤洗手,好习惯。孩子们一边念一边洗,洗手也成了好玩的游戏,孩子爱上了洗手。
四、游戏活动中,巩固礼仪行为
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做人的起点,是幼儿基本的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所以我们要抓住幼儿好动好玩的天性,让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中潜移默化得学习文明礼貌知识。尽量避免简单的说教。如让幼儿玩“做客”的游戏,引导幼儿学做礼貌的小主人,文明的小客人,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一些做客的礼仪。玩“逛超市”的游戏,教导幼儿学会轻拿轻放物品,排队等候,使用礼貌用语等礼仪习惯。户外游戏时,教育幼儿不推不挤,团结协作,发生矛盾时会主动道歉,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好朋友。在游戏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创设情境,通过故事表演、儿歌表演、角色游戏、音乐游戏等进行礼仪教育,使幼儿从情感上懂得礼仪行为的意义。除此之外,家长利用休息时间按照礼仪教学计划的内容编排礼仪故事、朗诵礼仪儿歌。每周五下午,我们邀请家长到各班表演。幼儿通过观看和欣赏,都非常喜欢这种表演形式,也从中学习到了很多的礼仪知识。家长们看到孩子有所学、有所用,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了。
五、区域活动,体现文明行为。
通过角色区、建构区、益智区等区域活动培养幼儿间的合作、谦让、协商的能力。在区域活动中,我们要求幼儿能礼貌地和同伴打招呼,请求别人帮忙时、给别人造成麻烦时知道如何使用礼貌用语,活动中出现矛盾冲突知道该如何解决,整理物品时知道要轻拿轻放、物归原位,和同伴交流时知道要轻言细语、不打扰他人。在活动区里放一个纸篓,可以起到暗示幼儿不随地扔垃圾的作用……区角活动中的各种规则要求使幼儿在活动中形成了良好的礼貌言行和文明习惯。
六、户外活动,灵活运用礼仪。
在幼儿对身体进行锻炼的同时培养幼儿间的团结协作、相互谦让、遵守规则的能力和习惯。要求幼儿讲话文明,不争抢玩具,懂得谦让,并乐意与同伴交流合作,形成友好的同伴关系。各班每周根据户外活动时间、户外活动内容,有目的邀请一些家长来园和幼儿共同参与。如:运动技能、技巧的活动(拍球、跳绳、滚、跳……)在活动中,家长可以和幼儿一起锻炼身体、体验快乐,可以和老师一起引导幼儿遵守规则,注意礼仪习惯,更好的体现了家园的合作。
“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文明礼仪及其习惯的养成对儿童的终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生活性、经验性和适宜性的文明礼仪教育方式,关注了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全身心、多感官地投入到以观察、操作、交往和表达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