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字学知识在古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2-12-31 19:38:26)
标签:

杂谈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3e52d30100drbw.html


文字学知识在古文教学中的运用   

戴 全 勇


 内容提要:本文从汉字的古形义的关系出发,运用古文字学的基础理论,来探讨摸索人们认识汉字音形义的途径和方法,以提高阅读古文的效果。

   关键词:汉字构造  独体合体  本义引申义

 

   学习古文的基础是字词的理解和运用,这也是阅读古文的难点,学生学习古文的障碍就是不能准确地理解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音形义的关系。本文就此谈论两个方面的问题。1、运用文字学知识认识汉字; 2、运用文字学知识学习古汉词。

   1、推敲字形,认识汉字的音义内涵

   汉字是语素文字,它的本质特征是,字是形音义的有机结合体,音义来自形体,形体可示音义,因此,在学习中自觉应用文字学知识。通过字形,将词固有的形音义的内在关系摸索出来,从形音义的结合上去认识字形,必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1  独体形似字的辨析

   独体形似字的差别往往在于细微点划之间,在理解这类字时,应着重认清这种有差异的笔画意义,必要时,要联系它们的古文字写法。例如:

   1.1.1  本  末  未 

   四字笔画大同小异,人们对它们的形义音的认识容易混误,但在古文中,四字的字形和造字结构差异很大。

   本:指事字,金文作本,从木,根部加粗点,指明是根部,本义是树根,引申为根本、基础。

   末:指事字,金文的末,从木,一横指出树梢之所在,本义树梢,成语“本末倒置”、“舍本逐末”即用二字的本义。

   未:象形字,甲骨文的未,像树木枝叶重叠繁茂之形,当是“蔚”的初文,本义当为繁茂,枝叶繁茂则遮蔽而暗,故遂用作否定词,相当于“没有,不”。

   朱:指事字,金文的朱,从木,用圆点指明树干之所在,本义为树干,是“株”的本字,《说文》 “朱,干也,木中曰朱,木心红赤,故因以为朱赤之朱。”

   1.1.2  巨 

   巨:会意字,金文巨,象人手持筑杵形,表示力气大,正在用力夯筑,《说文》“巨,规巨也,从工,象手持之。”本义为一个成年人一手持筑杵用力夯筑之意,成年人力气大,举得动杵,故“巨”引申为“大”的意义,建筑有一定的法规,故又引申为法则、规则。

   臣:象形字  甲骨文的臣,像一个竖着的眼睛形,人低头屈服时才有竖目而视的样子,与一般横着的眼睛不同,本义:战俘,奴隶,引申为臣僚。

   1.1.3  己  已 

   己:象形字,甲骨文己,像来回交错穿插把丝缕分别编结在一起,以防其散乱所用的丝绳,本义是编结系联约束丝缕的绳。最能约束个人的当然是本人。故借用作第一人称代词,表示自己,本身。

   已:象形字,甲骨文已,像一个成形的胎儿的倒形,即头朝下的胎儿形,表示胎儿已经发育成熟,将要降生,怀胎截止,本义:怀孕截止,引申为停止。如“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

   巳:象形,甲骨文像一个未成形的胎儿,《说文》“,已也,四月阳气,已出,阴气不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已为蛇,象形”,此解说是当时社会思想的反映,非本义,本义是胎儿,引申为后嗣,求子之祭,即祀。

   此外还有“戊、?、戍、戌”等等。这些字今字形体大同小异,但它们的古体却相差甚远,本义更是不同,在了解这类文字时,只要联系它们的形体,认清形体与意义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将会更准确地理解这些字。

   1.2  合体字的分析

   合体字是偏旁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因此,认识合体字要注意偏旁的区分辨认与结构的分析。

   1.2.1  区分辨认偏旁。人们对某些字误认误写,原因在于对这些字的偏旁区分不清,因此要重视偏旁的区分。

   1.2.1.1  注意形似形符的区别。如:

   ①廴与辶。许多人把“建”、“延”误写为“辶”旁,原因在于他们把这两个偏旁混同为一。其实,廴与辶的古形差别很大,廴读yǐn,象形,从彳(半条街),将其下拉长,表示漫漫长路,隶变后楷书写作廴.《说文》“廴,长行也,从彳引之”。本义为长行,引申泛指拉引,延伸,凡从廴取义的字皆与拉引进行义有关。如:延、建、廷。

   辶,《说文》归于?部,会意字,甲骨文,从行(大街)从止(脚)会在街上走路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作偏旁时写作辶,本义是走路。凡从辶取义的字皆与走路义有关。如“道”,行走的路,“迹”是行走留下的痕迹。“进、退、过、巡、追”是行走的方式。

   ②亻与彳(chì)

   亻  象形字,甲骨文像侧立的人形。本义是人是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凡从亻取义的字形多与人有关。如:“俊”是才能超过千人的人。“僚”漂亮的样子,“倭”:顺从的样子,“侨”身材高。“企”:踮起脚跟。

   彳:象形,甲骨文金文表示“行(大街)”的一半,隶变后写作彳,本义当为半条街,彳只作偏旁,凡从彳取义的字多与在道路行动有关。如:“往、徊、径、徐、循、微”等。

   ③冖与宀

   冖(mì)象形,甲骨文,像布巾蒙覆形,当是最原始的帽子,以布包头,借以表示蒙覆,本义是蒙覆,如今不单用,只作偏旁,凡从冖取义的字,皆与蒙覆等义有关,如“冠、冤、冥、蒙、幂”等等。

   宀(mián)象形,甲骨文,像茅草覆顶的半地下棚屋形,本义为古代的一种简易房屋,如今不单用,只作偏旁,凡从宀取义的字多与房屋覆盖等义有关。如“家、室、宫、宅、安、寝、寓”等等。

   此外如广与厂,户与尸等,这些形符笔画大同小异,很容易误写误读,而由这些形符组成的字,音、形、义差别很大,讲解时要注意辨析。

   1.2.1.2  注意相同声符不同形符字的音义变化。

   形声字中有许多声符相同,形符不同的字,它们的读音和意义也因形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如:

   ①磬  罄  馨 

   此四字皆是形声字,声符都是?(qìng),形符不同,音义不同:

   磬(qìng),从石?声,本义,乐石也,打击乐器。

   罄(qìng),从缶?声,本义,空,尽。如“罄竹难书”。

   馨(xīn),从香?声,本义。散步很远的香气。

   謦(qǐng),从言?声,本义,咳嗽,谈笑。

   ②辍  缀  掇:它们的声符是?(zhuo)形符不同,义音不同:

   辍;从车,音读chuò,本义是停止,如“辍学”。

   缀;从糸,音读zhuì,意思是装饰,如“点缀”。

   掇:从手,音读duō,本义是拾取,如“拾掇”。

   ③羸  蠃  嬴  它们的声符都是(luó),形符不同,音义不同。

   羸,形符是羊,羊为动物中温顺弱者,本义为瘦弱,音读léi

   蠃,形符是贝,贝是古代货币,本义:经商有盈利,音读yíng。

   嬴,形符是女,本义是女子美貌,后多用为姓,音读yíng。

   1.2.1.3  注意形体演变后的偏旁分析

   汉字的偏旁在隶变过程中,改变了原来的字形,成为今文字的偏旁部首,要注意这些偏旁的古形,这对辨析今文字的形义有很大的意义。

  “阝”分为在左在右两种;在左为“阜(高地)”部。所以用左“阝”组成的字表示高出的建筑形状。如陷阱、阶、除、降等。在右为“邑(乡镇)”部,所以以右“阝”组成的字多与城镇有关,如“都、郭、郡、邻”等。

   氵与冫易混:氵是水的变体,以“氵”组合的字多与水有关,如“汗、洒、汤、泳、潮、湿”等。“冫”是冰的变体,以“冫”组合的字多与冰有关,如“冻、冰、冷、寒”等。此外如灬是火的变化,礻是示的变体,衤是衣的变体,教学时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1.2.2  分析结构

   学生经常把一些合体字认错,写错,原因在于他们对这些字的结构不甚明了。因此,分析造字结构,是提高文字辨识质量不可缺少的措施。

   1.2.2.1  分析字的结构类型,如:

   ①攵与殳  易混,其实不同

   攵(pū)攴的变体,形声字。《说文》:攴,小击也,从又(手)卜声,今字只作形符。如:“牧、放、敌、功、败、教”等。

   殳(shū),会意字,甲骨文,手持一长把圆头兵器有所捶击,本义为投掷。今字用“殳”作形符组合的字多与投掷,击打义有关。如:“投、役、殴、?、毁、殁”等。

   ②徒  徙  陡  三字易混,但结构各异

   徒(tú)形声字,从?(chuò)土声,本义是步行。

   徙(xǐ)会意字,从彳从步,会在街上行走之意,本义为迁移。

   陡(dǒu)形声兼会意,从阜走声,又会所走山路是峻峭的。本义是山势峻峭。

   ③炙与灸易混,但造字结构不同,意义也不同:

   炙:会意字,从月(肉)从火,会肉在火上烤,本义烤肉。如成语“脍炙人口”。

   灸,形声字,从火久声,本义中医疗法,针灸。

   1.2.2.2  正确分析字的结构层次

   如“范”“默”,有人把“范”中的“氵”写在左边,把“默”的“灬”写在整字的下面,这都是因为对这些字的结构层次不清所致。默:由黑与犬组成。形声字,从犬黑声,表示犬不出声而突袭人。范由草与汜构成,其古字是“?”形声字,从竹汜声,本义是竹做的模子,引申为法则,榜样。又如《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然。莫相知。”有人分析“?”字说:“来了一只犬,心里害怕。”这一分析貌似有理,实为有误。因为组成“?”的三个偏旁,分属于不同层次,由“?”与“心”组成,《说文》:“?,谨敬也。从心,?声。”是形声字。

   再如有人把“章”分为“立早”。如果这种分析仅用于字形记忆,倒也无可厚非,但如果用于分析字的意义,那就与字的本来面目相差甚远了。章,会意字,金文从辛(凿),下为玉璧,会用凿雕治玉璧花纹之意。《说文?音部》:“章,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其析形是就作者当时的社会思想所作的解说,所释为引申义,本义当为雕治玉璧花纹,后引申为花纹、文采。如《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音乐与文章是声音与文字构成的花纹,故又引申为乐曲的一段或诗文的一节。

   2、分析造字结构,了解古汉词的本义引申义。

学习词汇古文教学的难点之一,这是因为文言词所用的多为古义,这些古义今人不熟悉,但在古诗文中,单音词居多数,同时汉字又具有以形示义的特点,加之文言词的古义,多寓于字的形体之中,这就为文字学知识在古词语学习中提供了用武之地。

   2.1  通过字的古文形体来辨识词义。例如:

   ①豆:《孟子》:“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其中的“豆羹”不是豆子做的羹,《说文》“豆,古食肉器也。”是古代盛肉或其它食品的器皿,但“豆”是怎样的形制呢?甲骨文画出器身和底座,像一个高脚的酒杯,金文还添加了盖儿。直观地再现“豆”的形制,至于“大儿锄豆溪东”的“豆”,则是假借器皿的“豆”写成植物的“豆”。

   ②斤:《石钟山记》:“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其中的“斤”是怎样的工具?《说文》:“斤,斫木斧也,象形。”从楷书看不出它的形体,甲骨文作“斤”,象横刃朝左,下有曲柄的斧头,是砍击的工具,至于《卖炭翁》“一车炭重千余斤”的“斤”,是借“斤”表重量单位。

   ③夙:《出师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夙与夜成反义,是早晨义,甲骨文作“斤”,象人早起披星戴月地劳作,人们就此意象,通过联想,曲折地表现早晨义。

   2.2  分析字的造字结构来辨识词义。例如:

   ①暴,《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其中的“暴”不是又猛又急的意思,而是“晒”的意思,可以从其形体分析中得到说明,篆书的“暴”,从日而出,下是双手捧米,会意太阳出来,双手捧米晒之。

   ②采  《诗经?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采”为“采摘”之意,从其形体结构分析,甲骨文从爪(手)从木上有果形,会以手采摘树上果实之意。

   ③及:《左传??之战》“故不能推车而及”。其“及”义是追赶上,其字是会意字,甲骨文从人从手,会人在前面走,后面人伸手拉住他,表示已追赶上。现今成语“望尖莫及”的“及”,使用的也是这个词的本义。

   2.3  通过形符来辨识词义  例如:

   ①?(è),《孟子?庄暴见孟子》“举疾首蹙?而相告曰……”。

  “?”,从页,安声。“页”是头的意思,凡从页之字均与头,头的部位,头的动作,或头的疾病有关。“?”义为鼻梁,“题”义为额头,“颠”义为头顶。“顾”是回头意,“颇”,义为头偏,这些字皆从页,表意。

   ②贝:贝是古代货币,所以凡是从“贝”的字,大都与财物,财物价值及同财物相关联的行为有关;“财、货、贿”都从“贝”,“财”是金钱货物总称;“货”指财物;“贿”本义也是财物名词,如《诗经?》:“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又如:

  “贵贱”是指商品价格的高低,所以从“贝”。

  “购、贾、贺”:皆从“贝”,指与货币财物相联系的活动:“购”,不是购买,而是悬赏征求,所以从“贝”、“贾”直接用贝从事商务活动,“贺”庆祝,庆祝离不开财物礼品,所以它们都从“贝”。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们要想真正理解古文中字词的音形义,就必须正确运用文字学的基础知识,对汉字的古形结构,字词的本义及引申义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从而全面系统准确的理解汉语字词的变化过程,进而掌握汉语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准确意义。

 

  参考文献:

  段玉裁  清  《<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朱顺龙  2004  《中国古文字学基础》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谷衍奎编  2004《汉字源流字典》华夏出版社

  左民安 2005  《细说汉字》九州出版社

  朱振家编2001  《古代汉 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徐中舒主编  1998  《甲骨文字典》 四川辞书出版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