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唐茶提出疑问,征询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虽然”教师教学用书上出现两处不同解释(课后习题答案注释为“即使这样”,文章翻译注释为“虽然这样”)一问题的看法。唐茶认为古汉语中“虽”有译为“虽然”的先例,且“虽”译为“虽然”,更能表达出君畏惧而又不愿意的态度。博友中有人支持唐茶见解,有人认为应译为“即使”,也有不少博友观点折中,认为两种说法皆可。我个人认为,在这篇文章中,“虽然”译为“即使这样”比较妥当。
博友讨论的焦点是“虽”这一古汉语词汇在此是应译为“虽然”还是应译为“即使”,那么我们有必要辨析一下这两个现代汉语词汇的不同。查《现代汉语词典》,两词注释如下:
虽然——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即使——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假设的条件可以是尚未实现的事情,也可以是与既成事实相反的事情。
辨析比较不难发现,二者有一明显区别是所连结的条件的真实性。此处如译为“虽然”,则表示君承认“以大易小”为事实,如译为“即使”,则表示君对“以大易小”的真实性还存在质疑。联系课文内容,君对秦王“以大易小”的用心显然是心知肚明的,因此,文中“虽”译为“即使”更符合文意。
会不会还有一种可能:君畏惮泰王威严,只得违心口头承认秦王“以大易小”是“甚善”之事实。这可以从本文创作动机来分析,《唐雎不辱使命》一文讲述的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作者杜撰本文,主要目的是歌颂唐雎智勇兼备、威武不屈的光辉形象,揭露秦王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丑恶嘴脸。人们在分析本文时,常常忽略了另一个人物,对君,或只字不提,或作为唐雎反面简单分析为一个忠厚老实、胆小怕事的小君。我个人认为,本文中的君也是一个机智沉着、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他虽为小君,但不畏强秦,他对秦王的易地的阴谋和安陵眼前局势洞若观火,在明知安陵不保的情况下,仍不委曲求全,毅然赋予唐雎挫败残暴势力嚣张气焰的重大使命,他和唐雎一起,用一场外交上的胜利昭告世人:小国尊严也一样神圣不可侵犯。在情感天平上,本文作者明显是倾向君和唐雎一方的,文中“虽”译为“即使”更能表现君的不卑不亢,更能表达作者对弱势力不畏强暴的行为的赞扬。
唐茶等博友持“虽然”说,还有可能受《现代汉语词典》中“虽然”一词的注释的影响,《现代汉语词典》在解释完“虽然”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后,还特别补充了“注意”一项:文言里的"虽然"承接上文,稍微停顿,等于白话里"虽然如此"的意思。作为现代汉语注释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不知为何补充了这一条并不高明的古汉语注释?其实“虽”这一表示让步关系的古汉语连词有两种注释:一种表示事实让步,译为“虽然”;一种表示假设让步,译为“即使”、“纵然”。“虽然”在古代是一个短语,由连词“虽”和代词“然”组成,通常自成一个分句,表示承接上文,以引起下文的转折,意思是“虽然如此”或“即使如此”、“纵然如此”,六朝以后,才逐渐虚化为连词的。
总之,我认为《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的“虽然”解释为“即使这样”更为妥当,教师用书中的文章翻译采取的是意译,不精准!(来自负翁博客,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