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按:陶渊明说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一句“泉香而酒洌”引来大家热烈的讨论,增长的是知识,明白的是情理,读书的乐趣却也在咬文嚼字之中了。
“泉香而酒洌”释
文/刘瑞孙 来源:语文学习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有这样一句: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洌”,或作“冽”)。
对“泉香而酒洌”的理解,不少注释者都说成:泉水有香,酿出来的酒很清洌。使用了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采用的就是这种说法。
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此处的“泉”,即《醉翁亭记》上文所说的“酿泉”,在琅琊山中,人称琅琊泉,因适宜酿酒,故又被称为酿泉。说泉水有香气,有悖实际。即使认为,“香”是文学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泉”的喜爱美之情,但“泉香”和“酒洌”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为什么香泉酿的是清酒而不是香酒?为什么自诩为醉翁的作者,要用一个香字去赞美泉而去赞美酒?
有人看到了这种说法的乖谬,便把“泉香而酒洌”看成是互文,理解为:泉是香、洌的,酒也是香、洌的。但这种理解,仍然没令人满意,因为说酒香而洌是可以的,说泉洌也是可以的,而说泉香毕竟有违事实。
其实,王力先生早就明确指出:“泉香而酒洌”,“应理解为泉洌而酒香”①(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二十八》。)。张中行先生说得更清楚:‘冽’是凉,‘洌’是清,不管是‘冽’还是‘洌’,都宜于形容‘泉’而不宜于形容‘酒’;‘香’呢,显然更宜于形容‘酒’。这样,照字面解释为‘泉香而酒洌’,就如承认这是交错说,解释为‘泉洌而酒香’。”②(张中行《文言津逮?六、择善而从》。)
如果留心一下古书,会发现像这种词序倒置交错的造句法,并非欧阳修的专利。试举数例如下:
1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江淹《别赋》)(“心折骨惊”应为“心惊骨折”。)
2.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萧统《文序》)(“心游目想”应为“心想目游”。)
3.吃衣着饭。(《艺文类聚》续集二十《苏黄滑稽帖》)(“吃衣着饭”应为“吃饭着衣”。)
4.或有隐处山泽,漱石枕流。(康僧会《法镜经序》)(“漱石枕流”应为“枕石漱流”。)
古人为什么要用这种反常的顺序呢?张中行先生认“大概是为了求奇”③(同②)。钱钟书先生也认为是作者为了追求特殊修辞效果而有意为之的“颠倒好奇”④(转引自臧克和《说文解字的文化误解》70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版。)。王力先生的解释则是:“由对仗、平仄和押韵的要求,古代作家往往着意造了一些词颠倒的句子。”⑤(同①)可见,颠倒是为了求奇,而求奇不是随意的,必须为了达到某种修辞效果,往往是为了对仗、平仄和押韵的需要。如例1,既是出于对仗、平仄的要求:以“骨惊”的仄平对“神骇”的平仄,又是由于押韵的需要:“惊”与上文的“名”“盈”及下文的“精”“英”等押韵。而“泉香而酒洌”,则是由于对仗和平仄的要求。从对仗看,是以“酒洌”的仄仄对“鱼肥”的平平。从单句本身的平仄来看,泉洌而酒香”是平仄平仄平,显然不及“泉香而酒洌”的平平平仄仄节奏鲜明。再结合全句的平仄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七字全是平声;“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是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作者通过倒置,造出了平平平仄仄这种合律的句子,并把仄仄放在句末,使这两个仄声有强调突出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全句平声多仄声少的情形,产生一种听觉的补偿。
对这种交错倒置的短,应把它还原为常规结构再理解其词意,而不要就其字面意思作穿凿牵强的解释。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说到:孙子荆(名楚)想隐居,对王武子说要“枕石漱流”,但误说成“漱石枕流”。王武子问:“流水可以枕头,石头可以漱口的吗?”孙楚回答说:“所以要枕流水,是想洗我的耳朵;所以要漱石头,是想磨砺我的牙齿。”对此,朱熹在《寄陈同甫书》中指出:“正如孙子荆‘洗耳’‘砺齿’之云,非雄辩敏捷,然‘枕流漱石’,终是不可行也。”把“泉香而酒洌”理解为“泉水有香气,酿出的酒很清洌”,虽然字面可通,但有悖事理,“终不可行也”。
也说“泉香而酒洌”
作者:江西省南康市第六中学 黄玉平
《语文学习》杂志2004年第10期第39页有一篇广东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刘瑞孙老师的《“泉香而酒洌”释》,我有些不同的看法,想说一说。刘瑞孙老师在《“泉香而酒洌”释》说: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有这样一句: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洌’或作‘洌’)。
“对‘泉香而酒洌’的理解,不少注释者都说成:泉水有香气,酿出来的酒很清洌。使用了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采用的就是这种说法。
刘瑞孙老师认为以上说法“经不起推敲”。他说:“说泉水有看气,有悖实际。即使认为‘香’是文学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泉’的喜爱赞美之情,但‘泉香’和‘酒洌’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为什么香泉酿出的是清酒而不是香酒,为什么自诩为醉翁的作者,要用一个香字去赞美泉而不去赞美酒?”
接下来,刘瑞孙老师对“互文”说也提出质疑,他认为“说酒香而洌是可以的,说泉洌也是可以的,而说泉香毕竟有违事实。”
最后他用了王力先生和张中行先生的话为自己作证:“其实,王力先生早就明确指出:‘泉香而酒洌,应理解为泉洌而酒香’。张中行先生说得更清楚:‘冽’是凉,‘洌’是清,不管是‘冽’还是‘洌’,都宜于形容‘泉’而不宜于形容‘酒’;‘香’呢,显然更宜于形容‘酒’。这样,照字面解释为‘泉香而酒洌’就不如承认这是交错说,解释为‘泉洌而酒香’。”他认为“泉香而酒洌”是“交错”是“求奇”,是作者为了追求特殊效果而有意为之的“颠倒好奇”,是基于对仗、平仄、押韵基础上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的一种听觉效果的补偿的考虑。
“心折骨惊”、“心游目想”、“吃衣着饭”、“漱石枕流”是很典型的“交错”。“泉香而酒洌”看成“交错”也说得通,但不看成“交错”行吗?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147页的一段课文说明说:“这是一篇游记散文,却大量地运用了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像‘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这样的句子,完全是骈文的写法。”第150页的相关译文说:“……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这里不说“香”字,而换成了“甜”字,妥吗?我想《教学用书》大概是考虑到前文所说的“句法骈散结合,语词虚实相间”,所以在翻译时也力求做到骈散结合,把“香甜”简作“甜”,以和“清”相对应。《教学用书》是承认“泉香”的,但不是说“泉水有香气”。
“泉”能不能“香”?《现代汉语词典》(1989商务印书馆)“香”字第②条义项是这样说的:“食物味道好:饭很香”。从这条义项看,说泉水味道好为“泉香”完全说得通。《中学生古汉语字典》(陶冶主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香”字第④条义项也有类似说法:“香甜,甘美。《醉翁亭记》:‘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这里把“洌”写成了“冽”。笔者注)刘瑞孙老师说“泉水有香气,有悖实际”,他是把“香”字的另一义项误用到了这里。《现代汉语词典》“香”字第①条义项说:“气味好闻(跟‘臭’相对):香水/香皂/这花真香”。《中学生古汉语字典》“香”字第③条义项说:“‘气味好闻,芳香。’《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说泉水有香气,有悖实际。”若说“泉水香甜”,那就不悖实际了。
关于泉水之香,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他在对范成大《四诗田园杂兴》之“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农家漱井香。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中“漱井香”作注道:“道书称清净水为‘华水’或‘水华’(《云笈七忏》卷六十七《岷山丹法》、《东坡志林》卷一《雨井水》),此地又从‘华’(通‘花’)生发出‘香’来;参看《礼记》里《月令》:‘仲冬之日……水泉必香’,欧阳修《醉翁亭记》:‘泉香而酒洌。’”钱钟书先生说的“泉香”实际上是指“泉水清净”了。“泉香而酒洌”就是‘泉水清,酒也清。’”原来,泉清也会称泉香,那么,“泉”能“香”,也不悖实际。
若干年前,曾有一首很流行的歌这样唱道:“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我要用真情和汗水,把你变得地也肥呀水也美呀,地肥水美……”“泉香”和“水美”可不可以算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呢?
再说“酒洌”。“洌”是什么意思?《现代汉语词典》说:“〈书〉(水、酒)清:泉香而酒洌。”《中学生古汉语字典》说:“水清。引申为清,清澈。欧阳修《醉翁亭记》:‘泉香而酒洌。’”“酒洌”就是“酒清”。“清酒”就是“好酒”,“浊酒”就是“差酒”,这是酒家的定论,也是诗家的定论。请看几句诗:“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李白《行路难》)“人强健,清尊素影,长愿相随。”(晁九礼《绿头鸭》)《齐民要术》(团结出版社1998年5月版)渍曲法说:“酒若熟矣,押出,清澄。”
至于“‘泉香’和‘酒洌’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为什么香泉酿出的是清酒而不是香酒?”那看杨万里的一首《晚酌》也不难理解:“进入新秋荷更瘦,菱沉到底竟能浮。山泉酿酒香仍冽,野簌堆盘爽更幽。”“好泉当然酿好酒”,或者说“好酒当需好水酿”。
《齐民要术》有几则关于酿酒用水的说法,现引如下:“秋以九月九日或十九日收水,春以正月十五日,或以晦日,及二月二日收水,当日即浸曲。此四日为上时,余日非不得作,恐不耐久。收水法,河水第一好;远河者取极甘井水,小咸则不佳。”“作曲、浸曲、炊、酿,一切悉用河水。无手力之家,乃用甘井水耳。”
有一个关于茶道的小笑话,说某人嗜茶,很讲究茶道,每次泡茶一定要叫童子临时去山上挑泉水煮茶,因为山泉水清,泡的茶才好,隔宿的山泉水则失了“鲜气”。还有更讲究的:童子挑水一定不能换肩,因为只能用身前一桶水,不能用身后那桶水,身后的水有“尘气”,另外童子可能会放屁……杭州产龙井茶,据说龙井茶必得用虎跑泉的泉水方能泡出茶的极致。人们为了一品佳茗,就不远几里,十几里,几十里地到虎跑泉取水。茶犹如此,酒何以堪?
至于为什么把好酒说成“清酒”,而不说成“香酒”,有点酒常识的人大概都知道:刚酿出的酒色较重,成一种淡黄色,而陈年酒色就淡了,越陈越淡,酒色淡到如水般清澈透明的时候,就几乎闻不到酒香了。酒越陈越好,越清越好。白居易有一首《问刘十九》,是这样写的:“绿蚁新涪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种浮着小酒糟的,冒着小泡泡的绿酒看是好看,但太甜太腻了,真正的酒客不会喜欢。
“泉香而酒洌”就是说“泉水甜,酒水清”或者说“泉水清,酒也清”。没什么不妥的。
另外,“酒冽”也说得通,《齐民要术》造酒法说:“冬欲温暖,春欲清冽。”上文杨万里的《晚酌》“山泉酿酒香仍冽”也是一证。
参考文献:《语文学习》、钱钟书《宋诗选注》、《现代汉语词典》、陶冶《中学生古汉语字典》、《中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宋词三百首》,贾思勰《齐民要术》
“泉香而酒洌”新解
江苏省海安农业工程学校 陈志祥
对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新编的初中语文第五册《醉翁亭记》一文中的“泉香而酒洌”一句,人教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译为
"泉水甜酒水清”。《中学古诗文对照注译》(1983.11.广西民族出版社)译作“因为泉水香甜,所以酒味清凉”。《文言文教学参考资料》注释说:“‘泉香而酒洌’应为‘泉洌而酒香’。此处系误抄,因‘洌’是极清的意思,应以洌形容泉水,以香形容酒。”《初中文古文导读与练习》说:“‘泉香而酒洌’,应译为‘因泉水清而酒味香’”。
笔者认为,这四种解释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一种翻译不但不合情理,而且没有弄清“而”前后之间的关系。谁都知道衡量泉水好坏的标准主要是清不清,衡量酒好坏的标准主要是香不香。这样翻译表面上是忠实于原文,但实质上是没有注意客观事实。1981年《散文》第6期上曾发表过一篇题为《醉香犹在——醉翁亭记游》的散文。这篇散文在写泉水时说:“这里的涓涓清泉,确实最令人陶醉。醉翁亭前的酿泉,‘泻出于两峰之间’,山花笑在泉底,不改其貌,碧叶映在泉中,不减其翠,沏茶溢香,酿酒浓洌,凡临泉者,皆以痛饮为快。”这段文字,充分说明酿泉之水的主要特点是清洌。从人教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对“泉香而酒洌”的译文和其关于《醉翁亭记》的“练习”二第4题“溪深而鱼肥”的参考答案[“‘溪深而鱼肥’(‘而’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中可以看出,他们是将“泉香而酒洌”中的“而”解释为并列关系的连词。《教师教学用书》将其中的“而”解释为并列关系的依据,可能是《辞海》。《辞海》“而”字条注⑦“语助词。表示并列关系。欧阳修《醉翁亭记》‘泉香而酒洌。’”
我认为《辞海》对“泉香而酒洌”中的“而”的解释是不正确的。
“而”的基本用法之一是表示并列关系。例如:
(1)强本而节用,则天能贫。(《荀子?天论》)
(2)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
连词“而”用于并列结构或复句中,它连接的前后两项是两种行为或两种性状的并列,不分先后和轻重,可以相互调换位置。如例(1)“强本而节用”,例(2)“黑质而白章”等。如果“泉香而酒洌”中的“而”是表示并列关系的话,那么“泉香”与“酒洌”就应该好调换位置;但是调换以后,不但将其因果关系颠倒了,而且与上文“水深而鱼肥”不协调。从逻辑事理上分析,如果“泉香而酒洌”中的“而”是表示并列关系,那么“泉香”与“酒洌”两个分句分别描写了两种相关的情况,两个分句之间是平等并列的,前后分句是相关关系,是一般的并列关系的复句。
而事实上“泉香”与“酒洌”无论从语法关系上,还是从逻辑事理上分析,都是因果关系。大家知道,酒质的好坏,与用来酿酒的水有很大关系,好水才能酿出好酒。因此“泉水”与“酒”的关系应是因果关系。如果“泉香”与“酒洌”是并列关系的话,说明作者的写作思路有问题。因为这一层是写太守宴,作者却去写与宴席无关的溪水和泉水,显然不合情理。
第二种解释把“泉香而酒洌”中的“而”分析为因果关系,这是正确的。但是,它的译文纯粹按字面意思翻译,使译文不尽合理。“因为泉水香甜,所以酒味清凉”。其逻辑关系不清,因为“酒味清凉”的原因不是“泉水香甜”。
第三种解释认为“‘泉香而酒洌’应为‘泉洌而酒香’。此处系误抄,因‘洌’是极清的意思,应以洌形容泉水,以香形容酒。”这种解释看到了问题的现象,但没有看到其本质。说是误抄,这是主观臆断,译者不了解苏轼修改的情况,以及其良苦用心。因为宋方勺《泊宅编》云:“欧公作《醉翁亭记》后四十九年,东坡大书重刻于滁州,改‘泉洌而酒香’作‘泉香而酒洌’。”这里明确说明苏轼是改作,而不是误抄。
苏轼是一个大文豪,他在抄写到
“泉洌而酒香”
时,将其改为“泉香而酒洌”的原因可能的两个:其一是原句“泉洌”与“酒香”因果关系不很明显,因为“泉水清”是酒清的原因,“酒香”的原因主要不是“泉洌”。苏轼认为如果运用错综见义的手法,亦即互文的手法,就能把泉水与酒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显示出来。因为原文的这段话是写太守宴饮之乐,但作者故意宕开一笔,不直入宴席,却从捕鱼酿酒写起,别有情致。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无论是肉还是菜,都是就地取材,不用外求。这样写,意在夸耀滁地的富足(实际是较偏僻落后的地区)。有从小溪里捕来的肥鱼,由鱼肥联想到其原因是溪深,有用当地的泉水酿成的美酒,由酒清香联想到其原因是泉水清甜。如果不改,就不能收到这种言简意赅,关系清楚,前后照应的效果。其二,苏轼可能考虑到这句是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但原句不符合对偶句的平仄要求(“香”对“肥”是平对平),颠倒了词序,“洌”对“肥”变成仄对平,就正好符合对偶句的平仄要求。这是一种“倒置”的修辞方法。
第四种解释将“‘泉香而酒洌’,应译为‘因泉水清而酒味香’”。这种解释,对句中“而”表示的语法关系的解释是正确的。但从逻辑事理上分析,“而”字前后的关系并不正确。这实际上按照苏轼修改之前的原文翻译的,没有体现出苏轼修改的妙处。这实际上跟误抄说是一样的。
综上所述,“泉香而酒洌”中的“而”不应解释为并列关系,而应理解为因果关系,即“泉清甜”是“酒清香”的原因。这跟“溪深而鱼肥”中的“而”所表示的关系是一致的。“泉香而酒洌”可以翻译成“因为泉水清甜,所以酒味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