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桃花源记》中的“悉如外人”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典范之作,历来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文章有一段关于桃花源景象的描述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文中的“悉如外人”究竟应如何理解,可谓众说纷纭。据沈蘅仲《知困录———中学文言文备课札记》(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所说,主要有以下4种说法:
一、从秦到东晋已600年,桃源中人的衣着不会跟外边人一样。可能原文有误,“悉如外人”当为“悉异外人”或“有异外人”。
二、“悉如外人”乃是“如另外一个世界的人”。
三、“外人”特指桃源外的秦时人。
四、“外人”即桃源以外的人。
现行中学课本采用第四种说法,将“外人”理解为“外面的人”。有的教师认为这样理解不合情理。其理由与上述第一种说法相同,即认为桃花源里的人,自“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外面隔绝了将近600年之久,他们的耕作方式和穿着打扮,不可能同外面的人全都一样,而应该是差别很大。因此,“悉如外人”中的“外人”,不能理解为“外面的人”,而应理解为“外国人”。
这可以算作第五种说法。
这种说法,不仅教师中有,在某些今译今注本中,也时有所见。例如辛正《新编古代名家散文选》(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注:“外人:外地人,外国人。”
我们认为,“悉如外人”中的“外人”,只能作“外面的人”解,指桃花源以外的人,别的解释都是不正确的。在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时代,“外人”只作“外面的人”解,不作“外国人”解。《汉语大词典》“外人”的第三个义项即为“外面的人”。第二个义项是:“古代指本诸侯国以外的人……近世指外国人。”可见作“外国人”解,是后起义。用后代才产生的意义去解释古代的词语,是阅读和注释文言文的大忌。
在《桃花源记》里,“外人”共出现3次。其他两次的“外人”作“外面的人”解,是毫无疑义的,此句中的“外人”当然也不能例外。此句的“其中”指桃花源中,那么与之对应的“外人”,只能是指桃花源外的人。
人们之所以对此产生疑问,认为这样理解不合情理,而将“外人”理解为“外国人”,或“另外一个世界的人”,或“桃源外的秦时人”,甚至怀疑此句原文有误,其根源在于对此句的句法结构和“悉”字的用法缺乏正确的了解。
先谈结构。此句的主语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谓语。伊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陶渊明集》将此句译为“往来耕种的男男女女穿衣着鞋和外面的人一样”,便是将这句话的句法结构弄错了———将“往来种作”看成“男女”的定语,而将“男女衣着”当成“悉如外人”单一的主语了。上引一、三两种说法也是只将“男女衣着”当成主语。
再说“悉”字。“悉”同本篇“咸来问讯”的“咸”一样,是个表统括的范围副词,相当于“皆”或“都”。中华书局《实用大字典》:“悉,皆也。”在“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一句里,“悉”字所统括的———亦即它的语义指向,是“往来种作”和“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等于说“皆如外人”。意思是说,“往来种作”和“男女衣着”这两方面的情况,都同外面的人相仿。
中国青年出版社和天津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的《初中文言文精解》(合订本)将此句译为:“那里面的人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同外面的人一样。”这样翻译,显然与作者的原意不合。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其中往来种作如外人”,另一层意思是“其中男女衣着如外人”———这便是作者的原意。将这两层意思用一句话来表达,便成了“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由此可见,只有将两件事情合在一起说的时候,这个“悉”字才用得着。它的作用,仅仅是表示统括,只能理解为“都”,不能理解为“完全”。“悉如外人”,不能理解为“完全同外面的人一样”。人们正是由于将此句理解为“完全同外面的人一样”,才对此句的合理性产生怀疑的;人们之所以认为“外人”不应释为“外面的人”,而应另作他解,也是以这种理解为前提的。
根据此句的结构和“悉”字的用法,我们认为此句可以译为:“这里面,(人们)往来耕种(和)男女穿着,都同外面的人相仿。”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认为原文中的“男女衣着”,是从服制方面说的,不是指具体的穿着打扮。要是指具体的穿着打扮,不仅同外面的人不一样,即使是桃源中人,也是各不相同的。作者在《桃花源诗》中说:“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制”与“法”是同义词互用,“衣裳无新制”,等于“衣裳犹古法”。“衣”指上衣;“裳”指下裳,即下裙。上衣下裳,便是古代服制的主要标志之一。古代无论男女,都是上面穿衣,下面着裳的。所谓“衣裳无新制”,是指桃花源中的人,在服制上没有什么改变。这对我们理解“男女衣着”句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作者之所以要说“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有其深刻的用意的。
明代著名文评家袁宏道在《桃花源记》的评语中说:
“开朗”一段(指“豁然开朗”以下至“并怡然自乐”),是说萧野气象,即在人间,故曰“悉如外人”。(详见明代刘士
《古今文致?桃花源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
由此可见,“悉如外人”是作者的点睛之笔。作者是借此点明桃花源并非仙境,而在人间。只有将桃花源定位于人间,内外两个社会才具有可比性,才能体现作品厌恶乱世,向往安乐社会的主题思想。而所谓“人间”,当然不是指“外国”或“另外一个世界”,而是指桃花源外的现实社会。
悉如外人”译意探究
作者:宋彦庆 来源:语文报教师版初中总第166期
苏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桃花源记》一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中的“外人”一词,课文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人”。与此书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中将此句翻译为:“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笔者认为此处有误,“外人”应指“人世间以外的人”,即“世外之人”,正确的翻译应是:“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人世间以外的人。”理由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如果桃花源人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那么他们的穿戴就和渔人没有什么两样。既然没有什么两样,那么陶渊明何必多此一举,要在这里重重一笔,予以强调?而且,如果桃花源人的穿戴与渔人没有什么两样,那么桃花源人见着渔人不过感到面生而已,又何至于“大惊”?成语“世外桃源”即出自本文,意为人世间以外的桃花源。此语告诫人们:桃花源非人世间所有。那么,居住在人世间以外的桃花源人,不正是“人世间以外的人吗”?
二、“秦时”与“晋太元中”跨越近六个世纪之遥,经历了两汉,魏、晋多个朝代,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生活习俗,都几经变迁。这些对于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人来说,他们都全然不知,难道仅在服饰的发展上却与外界同步,跟上了时代的潮流,“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根据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沈从文先生的《中国服饰史》一书及有关的历史资料表明:秦时百姓服装比较简单朴素,且紧身、小袖、短摆。而晋时百姓服装由于受士大夫奢靡之风影响,已有很大的变化:袖管、衣襟宽松肥大,领头、衣摆多镶花边,妇人常以金箔彩帛剪成方形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由此看来,渔人乍见桃花源人,理应惊为“世外之人”,而非与世人无异。
三、《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部分,内容与《桃花源诗》一致,只是描写重点与表现手法不同。在《桃花源诗》中有“俎益犹古法,衣裳无新制”句,意思是:祭祀的仪式还是先秦时的礼法,穿戴也没有新的式样,且诗末还有“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句,意思是:世俗中人,有谁能测度尘世之外的情景呢?足见陶渊明本来的意思就是说:桃花源人由于习俗、衣着沿袭着秦朝的旧制,使今世之人无法测度,因而在六百年后的晋朝渔人看来,就像是人世间以外的人一样。
(作者地址:江苏兴化市沙沟初级中学)
释疑“悉如外人”之“如”
作者:于翠琴
人教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收录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教师用书》(人教版)将“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译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显然,将句子中“如”释为动词“像……一样”。笔者认为这样理解不妥,有待商榷。
第一,从全文来看。故事的开端,武陵捕鱼人之所以“欲穷其林”,是因为被“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奇丽景色而吸引,带着“异”样的感觉 ,沿着溪水追溯源头,果见“异样”的“世外桃源”。那里的人由于自“先世避秦时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所以其生产方式、穿着打扮等与饱经战乱的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相比,自然是“异样”的。
第二,从作者的写作初衷看。诗人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故借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表达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从这一角度再来品味句子,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将“如”释为“及,赶得上”,更符合作者的写作初衷。将桃花源生活水平与民不聊生的世人生活水平作一个比较,悉在其上而不在其下。
第三,从审美的角度看。理想中的“世外桃源”的天、地、人,应和谐、融洽。社会的主体“人”,其衣着打扮,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桃花源里的劳动人民即便是淳朴、崇尚节俭而不追求华丽,至少也是有“衣着”,与当时社会的劳动人民的衣不蔽体作比较,不会没有什么两样。不然的话,岂不是太不协调。
第四,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上海出版社1979年版《辞海》2512页 “如”的第三义项为“及,比得上”,如《史记?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再如《论语?公冶长》:“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等等。“像……一样”与“及,比得上”虽都是动词,都有表比较之意,但程度不同,前者比较的结果基本是等同,后者比较的结果是不同,有上有下。具体在“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一句中,桃源里男男女女的穿戴一定在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之上。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之 “如”,应释为“及,比得上。”全句译为“那里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完全比得上桃花源以外的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