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国的第一部字典,诞生于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作者叫许慎,他搜集了九千三百多个汉字,编成了我国第一部字典,叫《说文解字》。
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县东)人。大约生活于公元58--147年间。曾任太尉南阁祭酒、?长等职。曾师事贾逵学习古文经学。著有《五经异义》十卷(已佚)。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
许慎作《说文解字》,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动笔,到东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完稿,历时二十二年,可谓呕心沥血,毕生以赴。由于《说文解字》保存了我国大部分的篆体字,并提出了文字可以分析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汉字形体和古代汉语词汇的面貌,所以直到今天,还有一定参考价值。
《说文解字》成书后,经过数百年的辗转传抄,直到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才由徐铉等校定后雕版印刷成书,始得流传於世。
许慎以后,有许多人仿照《说文解字》的形式,编了不少这类书籍。但是把这类工具书称作“字典”,则还是1716年的事。当时,清朝政府组织三十人花了六年的时间,编成了一本以解释单字为主的书,共收入了四万七千多个字。康熙皇帝看过这本书以后说,这书很好,可以称作“典常”。于是,这本书便取名叫《康熙字典》。从此,凡是以解释单字为主的工具书也便都叫作“字典”。
中国古代字书----学习古汉语、阅读古籍的桥梁
1 字书----古代字典词典的统称
A 古代字书的产生
1 《尔雅》----第一部故训词典
2 《方言》----第一部方言词典
3 《说文解字》----第一部字典
4 《释名》----第一部声训词典
B 古代字书的演变
1 《玉篇》----第一部楷书字典
2
《一切经音义》----广释佛典文字音义的词典
3 《广韵》----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韵书
C.古代字书的兴盛
1 《字汇》----第一部通俗易查的字典
2 《康熙字典》----古代字典的定型
3
《佩文韵府》----古代诗词歌赋词藻的汇辑
4
《经籍纂诂》----集经传子史引文训诂之大成
5 《经传释词》----经传虚词的集释
D.近现代字典词典的演变和革新
1 《中华大字典》----新旧字典的津梁
2 《辞源》----第一部大型综合性语文词典
3 《辞海》----语词及百科词语的汇聚
4
《国语词典》----符号注音和音序排列排检法的先导
5
《诗词曲语辞汇释》----诗词典特殊语辞的汇释
6
《综合英汉大辞典》----词典编纂新领域的拓展
汉字数量的首次统计是汉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进行的,共收录9353字。其后,南朝时顾野王所撰的《玉篇》据记载共收16917字,在此基础上修订的《大广益会玉篇》则据说有22726字。此后收字较多的是宋朝官修的《类篇》,收字31319个;另一部宋朝官修的《集韵》中收字53525个,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日本的《大汉和字典》收字48902个,另有附录1062个;台湾的《中文大字典》收字49905个;《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20世纪已出版的字数最多的是《中华字典》,收字85000个。
附:关于《故训汇纂》的介绍
武大教授18年心血凝成鸿篇巨制《故训汇纂》
新华网 (2003-10-14 11:13:52)
来源:武汉大学未来网
由武汉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花费18年心血完成的鸿篇巨制《故训汇纂》日前由商务印书馆隆重推出。
在9月20日于北京举行的《故训汇纂》出版座谈会上,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杨德炎致辞、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武大副校长吴俊培、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江蓝生等出席并讲话,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任安平秋、社科院语言所董琨、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侯精一、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曹先擢、中国训诂学会会长李建国等专家先后发言,高度称赞该书的出版。《故训汇纂》主编宗福邦介绍了该书的整理编纂情况。武汉大学校长助理、社会科学部部长陈广胜、商务印书馆副总经理江远等出席座谈会。
该书被学界誉为五大汉语工具书之一,是继《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之后的又一高质量的大型汉语工具书,是“盛世修典”的又一丰硕成果。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称赞道:“其有功于当代和后世巨矣,这是应该在古代语言文学研究史上写上浓重一笔的。”著名语言学家王宁先生的评论是:“它为我们提供的,是几千年历史文化书面典籍多层面的意义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使我国古籍整理速度大大加快,质量不断提高,给历史文化的还原提供最优越的条件。”
《故训汇纂》是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重点项目,于1985年立项。18年来,武汉大学古籍研究所宗福邦教授等人板凳一坐18年,收集数十万张资料卡片,并每条认真撰写、核对,皓首穷经,耗费无数心血,才最终完成这部鸿篇巨制。
据悉,《故训汇纂》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小学(文字训诂)的优良传统,又是在现代语言文字和辞书编纂理论指导下的结果。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工作者的必备参考书,特别是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和辞书的编纂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它囊括了清代著名学者阮元主编的著名的、素来为世人所推崇的辞书《经籍?诂》的全部内容并加以认真校订,在此基础又进行了大量补充,时间跨度上由前者的从先秦到唐代扩展到晚清;在征引注释资料上,由在征引的注释资料上,由前者的80多种扩展到250多种;在篇幅上,由前者的300多万字扩展到1300多万字。
《故训汇纂》的编排检索更方便于今人:除了正文按《康熙字典》214部编排以外,还收录了《单字汉语拼音索引》和《难检字笔画索引》。这就为今天的使用者提供了多种途径来查检所需要的资料,加之各字目下内容排列极具条理性,可做到寻检一字而历代训释一览无遗,查阅一训而诸书用例历历在目。(刘金波)
从《经籍?诂》看《故训汇纂》
来源:光明网
王宁
论起《故训汇纂》这部书的意义,要从它所继承的《经籍?诂》谈起。
阮元的《经籍?诂》,是应乾嘉考据之学的需要而产生的。清代考据不论是史学、法学、文学、术数或技艺,都要从“小学”----文字训诂入手,原始的故训材料,必然成为重要的论据。乾嘉继承汉唐的学风,反对空疏与虚玄,这是一种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的“求实”态度。故训是距离原典产生时代未远的训诂大师们对古代文献所作的解释,时代的接近使他们还保留着对原典语言准确的语感;学养的高超又使他们具有对中国文化综合的、深刻的理解力;以他们的训释为引导,我们将会少走多少弯路,少犯多少错误,这是不待言的。《经籍?诂》汇聚了唐代以前的故训资料,免去了许多人“翻检之劳”。但是,《经籍?诂》的不足之处,早在20世纪之初,已经显露。黄季刚先生说:“清世阮元有《经籍?诂》,为小学家常用之书。惜其以《佩文》韵分编,又载字先后毫无意义,至其搜辑亦有不备者。今若能通校一过暂用字典编制法编之,次为补其遗阙,此业若成,则材料几于全备矣。”这段话已经明确指出了《经籍?诂》资料搜辑不全和编排体例未妥这两个大缺点。虽然如此,完全纂集故训原形、不另作其他处理的专书,只此一家,它所起的作用,非同一般字书。
《故训汇纂》的诞生比《经籍?诂》晚了200多年。这两个世纪不是一般的200年,而是中国语言文字学完成了自身科学改造的200年。在21世纪初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故训汇纂》,比之《经籍?诂》,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首先是规模的扩大。《故训汇纂》引用典籍的时代比《经籍?诂》多出千余年,范围不但收全了10部“小学”专书的义训条目,而且在经史子集故训之外,扩充到近代笔记和佛经注释。其篇幅约为1300万字,超出《经籍?诂》四倍,克服了《经籍?诂》搜辑不备的缺点。
其次是编排体例的重新设计。全书改用《康熙字典》的214部排列,实现了黄季刚先生重编《经籍?诂》的理想。更重要的是,《故训汇纂》的编例,是在现代语言文字学观念的指导下创立的。在词汇学方面,它收录了大量的复音词,包括先秦典籍的复音词,打破了上古汉语极少复音词的成说。在文字学方面,它严格把握异体字,关注了简繁字对应中的诸多复杂问题,清理了字用学中通假、分化等相关概念。在训诂语义方面,辨析了形训、音训、义训,分清了假借与同源,注意了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在音韵学方面,它重视《广韵》反切与现代音的配合标注,处理又音问题时,不但从语音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又音发展的趋势,而且注意了以音别义的语言事实。一部要处理如此众多的材料,又并非理论之作的纂集专书,在前人各种书籍的编纂各行其是的情况下,采用了如此自觉、科学的编例,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在《故训汇纂》里,聚集了近3000年以来的中国传世典籍的解释材料。传世典籍比之出土文物更高的价值在于,他们的经世流传,积淀了历代国学大师的理解、整理,有的经过数度解释,肯定而否定,否定而再次肯定,文化底蕴异常丰厚。现代人和后代人要了解自己的民族,洞察自己的历史,不能不阅读这些典籍;要准确地、按照本来面貌理解这些典籍,不能不参考这些故训。《故训汇纂》为我们提供的,是几千年历史文化书面典籍多层面的意义信息。这些信息以其本来面貌呈现在专门家的面前,可以使我国古籍整理速度大大加快,质量不断提高,给历史文化的还原提供了最优越的条件。这里还要特别提出的,是《故训汇纂》对汉语言文字学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故训汇纂》的诞生使语言材料的断代工作和在准确解释前题下的科学处理,都有了更多的依据,因而也会使汉语、汉字的研究成果,更接近汉语言文字的事实。汉语的研究将更重视古今的沟通,《故训汇纂》对知古而论今的作用,也是不容忽略的。(本文为《故训汇纂》一书序言,有删节。)
《故训汇纂》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 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