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起了“首鼠”问题 (谈文言文中的连绵词)

(2012-12-31 18:15:40)
标签:

杂谈

想起了“首鼠”问题

──也谈“扬长而去”

崔雅鸿



《咬文嚼字》今年第5期刊登了《试说“扬长”》一文,作者认为“扬长而去”中的“扬长”与“拂袖而去”“拍案而起”等结构中的“拂袖”“拍案”结构相同,并且引经据典地说明这个“扬”与“发扬蹈厉”中的“扬”同义,是“举袂”的意思,而“长”就是“常”,是“下裙”。

看着作者如此煞费苦心地为“扬长”这一“披着‘神秘’面纱的‘公案’”“解密”,我不禁想起了“首鼠”问题。《辞源》引用了宋代陆佃《埤雅?释虫》的解释:“旧说鼠性疑,出穴多不果,故持两端谓之首鼠。”以“鼠性”来说明为何形容犹豫观望、迟疑不决要用“首鼠”。然而这种解释其实是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首鼠”也写为“首施”,都是“踌躇”的音转,跟“老鼠”没有瓜葛。

“首鼠”是个联绵词,这在学术界早有定论。《辞通》的编者朱起凤就是因为误解了“首鼠”一词受人嘲笑而发愤著书的:朱先生清末在海宁安澜书院任教,一次批阅作业,见卷中“首施两端”字样,疑为笔误,于是批道:“当作‘首鼠’。”卷子发下后,学生哗然。

所谓的“联绵词”,也称“联绵字”,是指汉语中由两个音节联缀成的表示单个含义的词。联绵词最本质的特点是它用来记音的两个汉字单用时的含义与联绵词的含义没有关系。不少联绵词都有好几种不同写法,如“含糊”又可写为“含胡”“函胡”,“逶迤”又作“委佗”“委移”“逶蛇”等。虽然使用的汉字不同,但是它们记录的读音相同或相近,表达的含义则完全相同。这也说明联绵词的意思绝不能看成是构词的两个汉字字义的简单相加。

从联绵词的含义与构成联绵词的汉字字义的关系来看,可分三种情况:

1.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都不能单独表达意义。如“妯娌”“窈窕”“朦胧”“囫囵”等。而且这些字一般不能与其他字构成另外的词。

2.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其中一个能单独表达意义,另一个则不能单独表达意义,而能表达意义的那个字就是这个联绵词的意义。如:“蝴蝶”的“蝴”不能单独表义,“蝶”可以,就指蝴蝶。其中不能表义的字不能与别的字构成词,能表达意义的字可与别的字构成另外的词。如“蝴”不能与别的字构成词;“蝶”可以,如:“粉蝶”“蝶泳”等。

3.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其中的一个单用有意义,甚至两个都单独有意义,且能与别的字构成另外的词,但是表示的意义和构成的词语都与原来的联绵词无关。如“玫瑰”拆开后,“玫”不能单独表达意义,“瑰”音由轻声变为阴平,含有珍奇的意思,与“玫瑰”无关,“瑰”可构成“瑰丽”“瑰宝”等。

如此不厌其烦地举出许多例子、分出许多类别,只是为了说明汉语中的联绵词是无法简单地通过分解求和的方法来解释的。而“扬长”也并不同于“拂袖”“拍案”,而是和“首鼠”一样,是个联绵词。何以见得“扬长而去”的“扬长”是个联绵词呢?


可见,“扬长”“佯长”“佯常”三个词形表示的都是同一个意思,而“佯常”这种写法出现在元朝,比“扬长”还要早。其实“扬长”还可写为“徉长”,且看《汉大》:

“徉长犹扬长。大模大样地离开的样子。《红楼梦》第十二回:‘说毕,徉长而去。’一本作‘佯常’。参见‘佯常’。”

这么多不同的词形读音都相同,其实记录的也只是同一个含义,就是“大模大样离开的样子”,这就充分说明“扬长”是一个联绵词。

前一阵在一个语言文字网的论坛上看见有关于“扬长”的“长”到底指的是什么的讨论,结果有的说是衣袖,有的说是马鞭,还有的说是头发,说法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最后也没有一个定论。其实这个问题本身便提错了。“扬长”作为一个联绵词是不能分开单个解释的。

关于“扬长”还有一个问题,比“扬长”还早的见于关汉卿《蝴蝶梦》中的“佯常”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据我个人推测,似乎与“倘佯”(“徜徉”)有关,“倘佯”有“自由自在地往来”的意思,比如宋玉《风赋》:“然后倘佯中庭,北上玉堂。”(《辞海》)“徜徉”又作“徉徜”,意思是“安闲自在地行走”,如《西游记》第十三回:“他说罢,径出门,徉徜去了。”此处的“徉徜去了”与“佯常去了”或“扬长去了”非常接近,几乎可以互换。然而,其间的关系毕竟不敢完全肯定,现斗胆提出,还望方家教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