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言文中数量词的用法辨析

(2012-12-31 17:58:03)
标签:

杂谈

文言文中数量词的用法辨析

黄冈市武穴梅川高中 熊利文

有同学问:“《晏子使楚》中有这样一句话:‘吏二缚一人诣王。’数词‘二’、‘一’一会儿在实词前,一会儿在实词后,这是怎么一回事?”

这个问题提得好——它指出了文言文中一个普遍现象:数词的位置。这就涉及了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现代汉语表示数量一般的形式是:数词+量词+名词,如“一张桌子”、“一斤大米”等。但在文言文中,除了度量衡的单位必须用量词外,其他情况一般无量词,而是数词直接与实词组合。文言文中的数词在句中的位置,有时与现代汉语相同,有时不同。一般来说,有下列三种情况:

一、说明名词的数词可以放在名词之前(这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处在名词之后(这与现代汉语异)。如上例中的“一”处在名词“人”前,词序与现代汉语相同;“二”放在名词“吏”之后,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类似的句子我们还可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找到: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口技》)

——总计全船,有五个人,八扇窗户。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子。

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按现代汉语的一般语序来翻译,并且在加上量词。

二、说明动词的数词放在动词前,作状语。译成现代汉语时也需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变状语为补语,并加上量词。如: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

——公输盘一连使用了九次机巧多变的攻城方法,墨子抵挡了九次。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

——骐骥跳跃一次,也不能超过十步远。

三、说明形容词的数词放在形容词之后,现现代汉语全然相反。译成现代汉语时也要变动语序。如: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有七八百里,几千尺高。

其次,还要注意:文言文中中数词虚用的现象较普通。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其中,“百”、“十”都是数词虚用,表示概数,否则就不好理解下文的“同行十二年”了。一会儿说“十年”后木兰回家,一会儿她的战友说与她“同行十二年”,那么木兰从军到底有多少年?其实它们都是数词的虚用现象,表示“多年”的意思。一般地说,文言文中“三、六、九、十、二二、百、千、万”等数词虚用的现象多一些。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文言文中同一个数词,有时是实指,有时是虚指。如“齐人三鼓”(《曹刿论战》),句中的“三”即为实指,因为下文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说明齐人确实擂了“三次”鼓。但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中,“三”又是虚指,“三人”指“几个人”。

那么,如何辨别文言文中中的数词虚用现象呢?

第一,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如上例中对“齐人三鼓”中的“三”,“壮士十年归”中的“十”的断定。

第二,我们已经知道,文言文中“三、六、九、十、十二、百、千、万”等数词虚用的现象较普遍,并且它们常常指数量多(“三”有时也指数量少,如上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判定时,我们可以用实数来翻译,看它文意是否通顺,是否合乎情理;若不通,不合情理,可考虑是虚指。如“(晏)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高一《语文读本?晏子故事两?晏子辞千金》)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有谁会把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考虑次数都记得一清二楚,并对外公布呢?否则晏子何以知道“圣人”考虑达“一千次”之多?很显然,这里的“千”是虚指了。
补充资料:数量词的用法文言里一般不用量词
除了度量衡的单位必须用量词外,文言一般不用量词,而是直接把数在词加在名词或动词前面。
例如: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一牛”,就是“一头牛”。文言里不用量词“头”,直接写“一牛”,翻译成现代汉语,则要加上量词“头”。2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击”,就是“敲一下”。文言里不用量词“下”,直接写“一击”,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则要加上量词“下”。可见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加上量词才合习惯。二、文言里使用数量词,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文言文中使用数量词修饰,限制名词,可以置前也可以置后,而更多的是放在所修饰,限制的名词后面。数量词如果放在名词前,它和名词之间又往往用结构助词“之”连接。例如:1收天下之兵,……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金人十二”,就是“十二个金人”。文言把数量词放在所修饰,限制的名词后面。翻译时,要按习惯,把数量词提到名词前面。2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廉颇蔺相如列传》)──“一介之使”,就是“一个使臣”。数量词放在名词前,中间加了结构助词“之”。此外,象“三寸之舌”、“七尺之躯”、“百亩之田”也是这一类用法。使用数量词修饰、限制动词,词序也与现代汉语不同,一般是把数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不象现代汉语那样放在动词后面。例如:3余尝一宿其庵。(《复庵记》)──“一宿”,就是“住一次”。文言把数词“一”直接放在动词“宿”的前面;而现代汉语则要把数词放在动词的后面作补语,并且还要加上相应的动量词才合习惯,翻译时要加以注意。三、文言里的数词可以单用作谓语表示强调。为了强调数量,可以把数词放到句尾,并用一个表示停顿的语气词“者”字隔开。这样,“者”字前面的部分就充当了全句的主语,被放到句尾的数词就充当了全句的谓语。例如: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鸿门宴》)──“(示之)者三”,就是“(暗示对方)三次”。2左右免?而下,超乘者三百乘。(《?之战》)──“(超乘)者三百乘”,就是“(跳跃上车)的有三百辆”。翻译时要注意它的谓语位置。四、文言里数词中的“三”、“九”、“百”、“千”、等等,常常是用来表示数量多,不一定是实指。例如:1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三岁”,是“多年”的意思,不一定指“三年”。2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九设”,就是“设置了许多次”,不一定是“九次”;“九距”,就是“?御了许多次”,也不是实指。“距”通“拒”,防守、抵御。3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谋攻》)──“百战”,就是“打仗许多次”。这些例句中的“三”、“九”、“百”都是表示虚指的多数,我们不要把它们误解为实指。当,然我们也不能把文言中“三”、“九”、“百”等都视为虚指,这要结合上下文来确定。

中学文言文学习网:一、二、三,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