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反 抗 死 亡

(2012-12-31 17:47:36)
标签:

杂谈

反 抗 死 亡

(美国)E?贝克尔

这是一本愚笨如我者难以卒读又是假装深刻如我者不愿释手的书。

马斯洛曾经指出:人们在心理学中叫做“正常”的东西,实际上是一般水平的心理病态;它之普遍和广泛的程度导致了我们对它的忽视;而存在主义对于本真的人及人生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出虚假人生的病态。

《反抗死亡》从人的英雄主义冲动出发展开了全书的思路。英雄主义作为人之一种最根本的冲动,有它自己深刻的根源,那就是死亡恐惧。死亡恐惧是人这种动物特有的意识,它决定了人的悖论本性和存在困境:人既是生理性的肉体,又是符号性的自我。前者意味着人是被造物,是蛆虫的口中食;后者却让人成为创造者,成为自然界中小小的神祗。如此彻底痛苦的二元性分裂,显然是人的精神难以承受的。为了否认甚或战胜自身的荒诞命运,人拼命利用种种社会文化规范、关系(如宗教、道德、爱、权威以及思想、艺术等等),试图从无意识中抹去自己天生无能的事实。为了能够“正常”地行动,人压抑或转化生与死的恐惧,把人之处境的绝望真理掩盖起来,由此获得基本的自我价值感、意义感和力量感。这就意味着,经典意义的人格,实质上是一种防御机制,是生死攸关的谎言;由于这种谎言的根本性和无意识性,经典人格又可以看作一种隐秘的精神紊乱,即神经症。贝克尔认为,神经症是人的普遍特征,是存在的基本代价。

贝克尔指出,个体身上生死攸关的人格谎言,在群体中将通过移情作用而转化,形成“自然共生”——贝克尔称为人与人之间的符咒,即所谓不自由的联系。

移情之最鲜明最极端的表现,恐怕在于爱情和艺术创造这两个领域。此两者向来被认为是最美妙和神秘的王国,是情感生活的极地,是“最后的凭藉”。对于失去了上帝的现代人,罗曼蒂克的爱情,就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理想的神爱融合。情侣就是上帝,让我们融身其中,忘却一切生与死的痛苦与烦恼。然而事实上,对情侣的任何理想化和偶像化,并不足以掩盖尘世的缺憾与腐朽;而情侣作为这尘世中的居民,既不能拯救自身肉体,又何以超度我们的灵魂。在另一个极端,在创造型人格特别是艺术家身上,则体现着疯狂的爱欲。艺术家把世界看作自己独特的存在难题,把创造性作品视为理想的解答,视为仅仅属于自身一人的神秘彼岸。然而,艺术家自身归根结底仍跻身于被造物之列,其作品终究是其被造性的投射,因而,如果这作品不能在他自己和它自己之外得到证明,又何以作为理想的彼岸呢?

那么,出路何在呢?在贝克尔看来,出路是唯一的,那就是重返宗教之路。人,只要敢于彻底放弃自己,放弃对任何解答的徒劳的努力,放弃对任何移情的徒劳的依赖,最终就能“孤独地跃入信仰”,成为一名“信仰骑士”。

的确,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上,这个世界多少年来的发展,并未证明它自己具有什么预定而神圣的目的。在这个世界之自然和文化创造的噩梦中,在自然的符咒和人与人的符咒中,人们从来就流着冷汗,遭受着种种与生俱来的或不可逆料的痛苦……

综观《反抗死亡》一书,可以感到一种强烈的悲剧气氛。作者过分强调自然本身的“恶”,强调进化张力中无序的一面:人是进化过程中的被造物;意识和精神的出现,并未改变他被造物的命运,却徒然使他陷于存在的悖论,深受二元性分裂的痛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