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原文】
《非攻》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扦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我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题解】
在先秦诸子里,墨子的论辩特别富于逻辑性,而且恳切动人。这是一篇体现墨家反对掠夺性战争的文章。它通过层层比喻和推论,抨击了攻掠他国的不义战争。文章从偷盗行为说起,逐层推进,论证了损人越甚越不义、罪越大的道理,从而说明掠夺战争是最大的不义行为,必须坚决反对。
【注释】
①选自《墨子?非攻上》。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国人,战国时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者。他主张“兼爱”,反对战争,具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轲语)的精神。他的著作有流传至今的《墨子》共五十三篇,其中大半是他的弟子所记述的。《非攻》这篇小说主要即取材于《墨子。公输》,《墨子》是由墨子的弟子根据墨子的言行和墨家的学说编写的,今存53篇。
②〔园圃(pǔ)〕园,果园。圃,菜园。
③〔非之〕说他不对。
④〔上为政者〕上面执政的人。
⑤〔以〕因为。
⑥〔攘(rǎng)人犬豕(shǐ)鸡豚者〕偷窃别人的狗猪鸡的人。攘,偷盗。豕,猪。豚,小猪。
⑦〔不义〕不正当。
⑧〔是〕代词,此,这。文言里“是”多用作代词。
⑨〔苟〕假使。
⑩〔兹〕同“滋”,更加。
⑾〔益厚〕更严重。益,更。厚,重。
⑿〔栏厩(jiù)〕养家畜的地方。
⒀〔不辜〕无罪。
⒁〔?〕同“拖”,剥下来。
⒂〔当此〕遇到这种情形。
⒃〔天下〕古人称周朝统治的地区(包括各诸侯国)为天下。
⒄〔攻国〕攻打别国。
⒅〔弗〕不。
⒆〔从而誉之〕就(这件事情)来称赞他。
⒇〔若以此说往〕如果用这个说法类推下去。往,向前行。
21〔重(chóng)〕倍。
22〔情〕实在。
23〔其言〕指君子的错误言论。
24〔奚说〕怎么解说,有什么理由。
25〔辩〕同“辨”,分别。
26〔甘〕甜。
27〔是以知〕以是知,因此可以知道。
28〔辩义与不义之乱也〕在分辨“义”与“不义”上,思想是混乱的。
【译文】
现在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这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进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这比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杀无辜的人,剥下人家的衣服皮袄,拿走戈剑,这比进人家牲口棚牵走马牛又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严重。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现今天下君子,都知道这些事,说它们不义。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杀一个人,说它不义,一定构成一个死罪了。如果照这个说法类推下去,杀十个人,十倍不义,必定构成十个死罪了;杀一百个人,一百倍不义,必定构成一百个死罪了。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反对,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是确实不知道进攻别国是不义的,所以把称赞的话记载下来传给后世。如果知道它是不义的,那还有什么理由记载不义的事传给后世呢?
现在有人在这里,见一点黑说是黑,见一片黑却说是白,那么一定以为这人是不知辩别黑白的了。尝一点苦说苦,尝多了苦却说是甜,那么一定以为这个人是不知辩别苦甜的了。今天干小的坏事,能够知道而且谴责它;干大的坏事,攻打别国,就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能说知道辨别义与不义吗?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分辨义与不义是多么混乱啊。
资料一
墨子的“非攻”思想
资料二
《非攻》节选文字共五个层次,作者由“窃其桃李”“攘人犬豕鸡豚”“取人牛马”“杀不辜人”四个层次,层层推出“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的结论,最后一层分析“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指责了侵略它国的行径是极为不义,应当受到唾骂和谴责的。墨子以为兼爱可以止攻,非攻可以去乱。回眸春秋历史,我们不禁要问:“非攻”果真是济世灵药吗?
其实,墨子的“非攻”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春秋时代是无法真正得以实施的。
公元前770年,在内乱和戎族入侵的交织打击之下,周平王被迫放弃镐京,依仗晋、郑等诸侯的力量迁都洛邑。从此王室开始衰弱,周天子号令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开始了“春秋时期”。春秋初年,大小诸侯国见诸经传的有一百七十余个,可谓天下大乱,历史需要有为之人站出来一统华夏。但从来就没有哪个阶级或统治集团心甘情愿地淡出历史舞台,特别是当他们拥有了自己的武装之后,这时就必须以战争的形式来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任。如若大家都在等待对方“不义”,那么何日才能实现河山的统一?况且,诸侯各霸一方又有哪个是真正的“义”或“德”的呢?
墨子也不希望诸侯割据四方,天下处在四分五裂的状态中,也一直在谋求合适的出路。他一方面反对大攻下,强凌弱,众暴寡,“兼恶天下之百姓”的非正义战争,一方面又肯定禹伐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是义战,并且主张先利天下诸侯,援小国,立信义,宽吾众,信吾师,然后能天下无敌。这一点历来是被作为墨子战争思想的精华来赞颂的,但就其本质来看,墨子还是殷切希望有人能以“无敌”的姿态来收拾山河的。而这种“无敌”恐怕只能是理想状态的,即使是墨子高度赞扬的禹、汤、武王也没有避开战争而实现统一大业。
非攻的最高境界是“不攻而攻”,即必须有人抗着兼爱的大旗,让天下君民羡慕,然后不动干戈而自愿紧密靠拢。我们认为,这种以“义”立名,以“德”求霸的愿望在春秋时代是无法实现的梦想。孔、孟二圣曾以“仁政”游说天下碰壁而返,墨子也苦口婆心地宣传自己的“非攻”主张,并以“千里救宋”的壮举来践行自己的思想,表面上看楚王是因为理屈辞穷,师出不义而灰溜溜退兵,其实是楚王看到战机已失,以待来日的用兵之策。
再看春秋诸侯个个野心勃勃,称王之心由来已久,基本都是代代相承的祖宗遗训,怎能凭墨子一言就彼此兼爱呢?又怎能因为墨子之说而放弃攻伐呢?墨子祖先辅佐过的宋襄公倒是恪守“义”“德”的,不击半渡之兵,结果败师辱国,贻笑天下。
同时必须指出的是墨子的眼光还是短浅了些,他只是关注了特定的时段,没有用历史的观念来看待当时的战争。《非攻》指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①贻误农时,破坏生产。②抢劫财富,毁人家园。③残害无辜,掠民为奴。试问,放眼世界,即便是正义战争,哪次没有给百姓造成灾难?只是受伤程度轻重不同罢了。我们不得不承认,春秋争霸还有着不可抹杀的历史作用:①加快了统一华夏的步伐。②加速了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更替过程。③有力地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可见,在春秋时期,“非攻”不是改变春秋乱世的济世灵药,而是无法实现的梦想。
资料三
电影《墨攻》
这个时候,赵军受到了梁军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其实梁城只是赵国用来攻打宋国的一个过路石,不宜在此地停留过长时间。但是,赵国大将军觉得他们赵国有那么多出色将军和士兵,竟然都攻打不下一个小小的梁城,容颜何在,所以不肯丢下梁城,直接去攻打宋国。他想到了“诈兵计”,假装撤退,实际在偷偷地挖地洞深入梁城。隔离得知此消息后,假装不知道,让赵兵挖地洞进来,再来一个大包围。梁城百姓在隔离的部署下,把潜入梁城的赵兵围了个措手不及。梁军对赵军说:“只要你们愿意放下武器,我们将免你们一死。”可是当士兵放下武器后,梁城的一个大将军出尔反尔,命令梁军拉弓射死赵军。一个潜入梁城的壮年俘虏被气怒了,顺手抓住了梁城的一个小女孩,说不放他出去,他就杀了她。隔离不让任何人伤害壮年男人以及其他士兵,并请求他放了小女孩;当乱箭射来时,他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壮年男人。壮年男人被感动了,放下了小女孩;隔离言而有信,保护他,让他走。隔离带领梁军再次成功地击退赵兵。
一方面,梁王看到赵军撤退,认为隔离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而且担心隔离的“非攻”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一旦“非攻”成为百姓的主流思想,梁王再想攻打其它的城邦,会变得举步维艰。他随意给隔离一个“意图谋上”的罪名,下令要杀死隔离。另一方面,隔离看到自己帮助梁城成功防守赵军的目的达成后,觉得是时候离开梁城了。他不顾苦苦挽留他的女将军,他执意离去,因为他还要去帮助其他受到攻击的城邦。 在这个紧急关头,王子救了隔离,让隔离挟持他走出梁城大门;将军令人射箭想杀死隔离,却不幸射死了王子。最后是那个壮年男人及时赶到救了隔离。
隔离是一个集智慧、冷静、理性、爱与一身的理想人物;壮年男人(模样看去)被拟化成一个恶人,但他却说出了几句很耐人寻味的话,启发了隔离。他说:你们墨家讲‘非攻’,得讲是什么方式。你救得了梁城,其他地方又被攻打,你你可以再去守,但是守得住多少个城邦呢?‘非攻也许有更好的办法去实行的。”
壮年男人的几句话指出了墨家的髓问题。实质是两个问题:一、“非攻”的最好方式是什么?二、“兼爱”的对象是什么?
隔离用守城来践行“非攻”,是一个指标不治本的方法,保护梁城不被攻打,或许通过隔离的的努力,可以保护几个、十个或者是三十个城邦不被攻打,但是黎民百姓还是要面对战争,生灵涂炭。因此,壮年男人提出了一个问题——“非攻”要讲一个好方式,那便是隔离思考得出的“兼爱”只有战争永远停止,人民才能获得永远的幸福。隔离忙于帮助不同的城邦免受攻打,身心疲惫。他更应该致力的是到处宣扬“兼爱”。壮年男人的第二个问题——“兼爱”要看爱什么人。如果我们把爱的对象定义为全世界,那么我们就应该爱全世界。《墨攻》这部电影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思考余地。
“爱吾幼以及人之幼”“爱吾老以及人之老”是我们老子说的。如果我们可以对自己亲朋好友的爱推及到别人的亲朋好友,达到“兼爱”,就会实现“兼爱非攻”。墨家提倡“兼爱非攻”,墨家智慧在许多方面是儒家、道家和韩家所没有的,直到今天,我们还应该借鉴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等等,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太多的能耐可以承受这一次次的战争。我们渴望和平,需要和平!——全世界人民都发出了这样的呼声!“非攻”是人们的共同愿望,“兼爱”是全世界人民追求的最高理想。如果我们现今这个社会,大家可以意识到发动一场战争,不仅迫害了敌人,也迫害了自己的时候,也许考虑问题会变得深思熟虑,对战争想而生畏。有战争就会有伤残死亡,怎么舍得亲朋好友去赴难?不忍心让自己的亲朋好友去赴难,便让别人的亲朋好友去打战?如果像爱自己的亲朋好友那样去爱别人的亲朋好友,就既不会让自己的亲朋好友去打战,也不会让别人的亲朋好友去打战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想想我们同在一个地球上生活,都是兄弟姐妹,亲朋好友,怎舍得互相残杀呢,失去性命呢?想想第二次世界大战,人们花费了半个世纪的努力,各国经济才得以全部复苏,人类文明才有了进一步地发展。人们对战争是不是付出了太多的亲情、爱情和友情:付出了太多时间和精力!我们停滞不前的是整个人类文化啊!
这样墨子的“兼爱非攻”会不会走得更好一些呢?(来自敏思博客,作者暗香疏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