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乃尔是过与”释义质疑
--------------------------------------------------------------------------------
文/
谭耀炬
来源:《语文学习》
比较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旧教材,我们发现在第一册《季氏将伐颛臾》的课文中,关于“无乃尔是过与”一句有着截然相反的解释。1995年版语文课本第三册注释为“难道这不是你的过错吗?”同册《教学参考书》[译文]:“孔子说:‘求呀!这怕是你的过失吧!’”新版(2000年)课本注释为“恐怕该责备你吧?”两处解释孰是孰非,关系到中学文言文类似语法现象的理解,有必要加以进一步探究。
《季氏将伐颛臾》 选自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不仅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也是研究先秦语言的重要文献资料。汉代初年以来,《论语》就被列为学者的必读书。历代给《论语》做注释的书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对于“无乃尔是过与”一句的解释,目前流行的注译本大多把“尔是过”看成偏正结构“尔之过”,解释作“你的过失”、“你的过错”,因此,可以说旧教材采用了一种流行的观点;新教材解释作“责备你”,是把“尔是过”看成宾语前置结构,采用了杨伯峻《论语译注》的观点。现有的各种译注版本几乎都持第一种观点,如:江希张《新注四书白话解说》、王缁尘、董文《广解四书读本?论语读本》(世界书局)、钱穆的《论语新解》(巴蜀书社)、钱逊《论语浅解》(北京古籍出版社)、刘俊田等人的《四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郗政民的《白话注解四书》(华岳文艺出版社)、钱逊的《论语浅解》(北京古籍出版社)、张以文《四书全译》(湖南大学出版社)、孙振基等《论语最豁集》(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金良年《论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一直到近几年李泽厚《论语新读》(安徽文艺出版社)。因此,目前这一种解释的影响很大。
乍一看,上面的两种解释好像都说得通,其实不然。课文记载了孔子与学生冉有的一段对话。对于冉有帮助季氏伐颛臾,孔子是坚决反对的。文中之所以独呼冉有的名字而斥责,是因为此前冉有曾经替季氏聚敛财物,深得季氏信任,并且实际参与了此事的谋划。新教材解释为“恐怕该责备你吧?”既符合上下文语境,也恰当地体现出孔子的批评语气。而1995年版教材是一种错误的解读。鉴于这种解释的影响已经波及全国,因此有必要加以讨论。本文讨论的目的,不仅在于想评述新、旧教材的优劣,而且想对老教材错误的来源作些分析,希望引起读者的重视。
教材两种意见的分歧,关键在于对“是”的理解。对于这里的“尔”字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没有异议,争议的焦点有三:一是“尔”在这里是作定语,表示领属,还是作宾语;第二,“是”能否用在偏正结构之间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字的用法;第三是“过”在这里究竟应该解释为名词“过错”,还是动词“责备”。笔者以为,1995年版教材将“过”解释为“过错”“过失”,可能是看到现代汉语中的“过”用作动词的时候已经不再表示责备、责难的意思,只有在用作名词时才表示过失或过错。而将“过”解释为名词“过错”以后,则容易把“是”理解成表示偏正关系的结构助词“的”了;此外,对于古注的误解也是原因之一。目前流行的版本《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季氏篇第十六》里,宋人刑?将这句疏解为:“言将伐颛臾,乃女是罪过舆?”这里的“乃女是罪过舆?”也容易误解为“是你的过错吧”。凡此种种,皆因未加细究之缘故。
先看“尔”字在这里究竟是用作定语,表示领属,还是作宾语。“尔”字在上古汉语作人称代词,可以用作定语、主语和宾语。用作定语表示单数“你的”或复数“你们的”意思,下面以《论语》为例说明。《论语》中“尔”字一共出现30次,其中用作定语共4次,如: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论语?雍也篇第六》)。(按:以下引《论语》不再注明书名。)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公冶长篇第五)这里二例都表示领属,“尔邻里乡党”指称单数,译作“你的地方乡邻”。古代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下例“尔志”指称复数“你们的志向”。《论语》中“尔”字处于定语位置时,后面直接跟名词。古代汉语中人称代词定语加“之”字,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论语》中,只有疑问代词“谁”表示领属时,其后面才可以加虚词“之”,构成“谁之”的结构。因此,“尔”字在这里不能看作定语。“尔”字在这里也不能看作主语,因为在《论语》中,“是”字还是一个指示代词,人称代词“我、吾、余(予)、尔、汝(女)、而、乃、若”等作主语时后面不能跟指示代词“是”。这里“尔”只能是作动词“过”的前置宾语。
《论语》“尔”字用法统计:
用法
次数
占%
定语
4
13.3
主语
7
23.3
宾语
9
30
语气词
10
33.3
合计
30
100
其次,“是”能否用在偏正结构之间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字的用法呢?《论语》“是”字使用60次,指示性“此”是它的基本意义。其中用作“是故”、“是以”、“是用”固定结构6次;形容词用作谓语,表示“对”或“不错”的意思2次,如:“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阳货篇第十七)“是”字用作副词,修饰形容词1次。如:“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宪问篇第十四)“是栖栖”犹言如此忙忙碌碌;“是”字用作指示代词51次,如: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篇第二)“是”字用作复指的用法最值得注意,《论语》中复指用得最多的是复指主语,例如:“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尔。”(子罕篇第九)“室是远尔”的“是”字,有的学者认为是连系性动词①,其实这里仍然起承接指代作用,“是”指代前面的主语“室”。马建忠曾经指出指示代词“是”的这种承指功能是“凡言前文事理,不必历陈目前,而为心中可意者,即以'是'字指之。”②“是”的这种承指用法可能早在《诗经》时代就有了,起先复指的主语是一个词,如“唐棣之华”例录自“逸诗”,不载今本《诗经》。“是”字后来逐渐发展为可以复指一个词组,以后再扩展为可以复指一个较长的主语结构。随着主语部分的长度增加,“是”字在主谓之间的位置虽然没有变,但是它的复指作用却慢慢减弱,最后发展成为连系主语和谓语的动词,并向系词转化。而在《论语》中,这种“是”还属于指示代词。
《论语》中“是”字也用于复指前置宾语。当它复指宾语时,“是”的指示功能减弱并虚化,而提示宾语的作用增强了。例如:
(1)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先进篇第十一)
(2)周有大赉,善人是富。(尧曰篇第二十)
(3)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篇第十六)
“论笃是与”即“许论笃”,谓推许笃实的人。许,推许,动词;论笃,指论笃者,名词,这里作宾语。“善人是富”即“富善人”,谓使克商有功之臣都富贵起来。这两例中的“是”都是复指前置宾语。
《论语》“是”字用法统计:
用法
次数
占%
代词定语
5
8.3
代词主语
14
23.3
代词宾语
19
31.7
副词
1
1.7
形容词谓语
2
3.3
复指主语
10
16.7
复指前置宾语
3
5.1
固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