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促织》:语文教学的三重意义

(2012-12-31 16:54:56)
标签:

杂谈

《促织》:语文教学的三重意义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促织》是传统名篇,在人教版第四册。本学期教到这一课时,一位老教师说:这篇课文要花点时间好好给学生讲讲,可以说,懂了这一篇文言文,高考文言文的阅读应该没什么问题。老教师是经验之谈,的确如他所言,《促织》是一篇极具教学意义的篇什。具体说来,有三重教学意义。

第一重意义,语言教学意义。

《促织》是用文言写成的,学生读此文,往往关注的是故事情节,不太注重语言的落实。《促织》一文几乎包含所有的文言知识和文言语法现象。我们不妨作一下梳理。

(一)通假字

1、昂其直(通“值”,价值)

2、手裁举(通“才”,刚刚)

3、两股间脓血流离(通“漓”,淋漓) 

4、翼日进宰(通“翌”,明天)

5、虫跃去尺有咫(通“又”,再)

6、而高其直(通“值”)

7、牛羊蹄?各千计 (通“?”) 

8、复之以掌 (通“覆”,覆盖)

 9、如被冰雪(通“披”,覆盖,披盖)

 10、而翁归(通“尔”,你,你的)

(二)多义词

1、责:①因责常供(动词,责令)

     ②每责一头(动词,索取)

     ③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动词,责罚)

     ④以塞官责(名词,差使)

2、进: ①以一头进(动词,进献)

     ②径进以啄(动词,前进)

3、益: ①死何裨益(名词,好处)

     ②益奇之(副词,更加)

 4、逼: ①鸡健进,逐逼之(动词,逼近)

     ②与村东大佛阁逼似(副词,极)

5、故: ①此物故非西产(副词,本来)

     ②故天子一跬步(连词,所以)

6、然:①然睹促织(连词,表转折,然而)

     ②俨然类画(副词词尾,……的样子)

     ③成然之(意动用法,以……为然,认为……是对的)

7、售:①久不售(动词,考取)

     ②亦无售者(动词,买)

8、岁:①后岁余(名词,年)

     ②岁征民间(名作状,每年)

9、笼: ①得佳者笼养之(用笼子)

      ②笼归(用笼子装)

10、顾:①成顾蟋蟀笼虚(动词,回头看)

        ②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连词,但)

11、靡:①成顾蟋蟀笼虚(动词,回头看)

        ②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副词,但)

12、闻:①忽闻门外虫鸣(动词,听到)

        ②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

13、发:①窃发盆(动词,打开)

        ②无毫发爽(名词,毛发)

14、及:①及扑入手(介词,等到)

        ②仙及鸡犬(动词,涉及、推及)

(三)异义词

   1、游侠儿:①古义: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②今义:行侠仗义的人。

  2、少年:①古义: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②今义:十二岁到十六岁这一时期。

3 、久不售

售 古义:考取 今义:买

4、天出右者

右 古义:在上,古代以右为尊 今义:右,与左相对

 5、户口:①古义:老百姓。②今义:户籍。

  6、焚拜如前人

前人①古义:之前的人,前面的人。②今义:古人,以前的人。

  7、然睹促织,隐中胸怀

胸怀 古义:心中所怀之事 今义:胸襟

  8、日与子弟角,无不胜 

子弟 古义:年轻人 今义:弟弟、子侄等年轻后辈。

  9、遂相腾击,振奋有声 

振奋  古义:振翅奋起   今义:(精神)振作奋发

   10、两股间脓血流离

     流离  古义:淋漓     今义:由于灾荒战乱而流转离散

  (四)活用词

1、名词活用作状语

 (1)岁征民间 【每年 】

 (2)得佳者笼养之 【用笼子 】

 (3)早出暮归 【在早上、在晚上】

 (4)取儿稿葬 【用草席(裹)】

 (5)日与子弟角 【每天 】

 (6)力叮不释 【用力 】

 (7)民日贴妇卖儿【 每天 】

  2、名词活用作动词

 (1)试使斗而才  有才能

 (2)旬余,杖至百  用杖打

 (3)大喜,笼归   用笼子装

 (4)上于盆而养之  装、放置

 (5)儿涕而去 流着泪

 (6)自名“蟹壳青”  命名

 (7)细疏其能  陈述

 (8)故天子一跬步  走半步一步

 (9)裘马扬扬 穿着皮衣  骑着马

 (10)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  受穷, 变富

 (11)仙及鸡犬  成仙

  (12)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下诏。

  3、使动用法

 (1)昂其直 【使……高,抬高 】

 (2)辄倾数家之产 【使……倾尽/竭尽 】

 (3)而高其直 【使……高,抬高 】

  (4)思试之斗以觇之【使……争斗】

  4、意动用法

 (1)成然之 【认为……是对的 】

 (2)成以其小,劣之 【认为……劣/差】

 (3)益奇之 【认为……奇特 】

  5、词类活用(其它)

 (1)薄产累尽 【形作动,赔尽 】

 (2)近抚之 【形作动,靠近】

  (3)宰严限追比(严,形作动,严格规定)

  (4)欲媚上官(媚,形作动,讨好)

 (5)蟹白栗黄 【形作名,白肉 黄粉,“蟹白”“栗黄”,是名作动,指用蟹白栗黄喂养】

 (6)成述其异 【形作名,奇特的本领 】

(7)啼告母 【动词作状语】

(五)同义复词

(1)里胥猾黠 狡猾 (2)死何裨益 益处 (3)填塞门户 充满, 门口 (4)唇吻翕辟 嘴唇 (5)急逐趁之 追赶 (6)虫跃掷径出 跳跃

(7)不复聊赖 依赖、寄托(8)自增惭怍 惭愧 (9)急解令休止/更无休止 停止 (10)僵卧长愁 向后倒下,躺 (11)百计营谋不得脱 谋求

(六)时间副词

表示时间短暂

(1)俄见小虫跃起 不久,一会儿

(2)旋见鸡伸颈摆扑随即,跟着

(3)少间,帘内掷一纸出一会儿

(4)斯须就毙 一会儿。

(5)未几,成归 没多久

(6)无何,宰以卓异闻没多久

(7)既而得尸于井 不久,随后

(8)食顷,帘动 吃一顿饭的工夫

(七)兼词

青麻头伏焉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献诸抚军    诸,兼词,之于,它(促织)给

 (八)文言句式

1、此物故非西产(判断句)

2、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被动句)

3、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定语后置)

4、掭以尖草(介词结构后置)

5、问者?香于鼎(介词结构后置)

6、既而得其尸于井(介词结构后置)

7、令以责之(于)里正(省略句)

8、(其妻)折藏之,归以(之)示成(省略句)

9、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耶”,固定结构,译为“恐怕……吧”

《促织》于语言教学来说,意义有二,一是可积累相关文言字词句,二是可为文言的迁移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文言文语言的教学,一是积累,二是理解与迁移。

第二重意义,文学教学意义。

《促织》是篇文言小说,作为小说,它有特别的价值。教学此文,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小说角度来欣赏。

(一)情节的欣赏

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

《促织》很注重故事情节的安排,善于营造跌宕起伏的曲折性和起承转合的完整性。全文以“促织”为线索,情节表现为“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其中“征虫----觅虫”可看成是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叙述清晰,又曲折动人。这种曲折性体现在每一个发展过程:成名初次觅虫不得,转侧床头,唯思自尽,走到了山穷水尽,是为一波;而巫婆的适时出现,让成名能按图索骥,于村东大佛阁后得虫,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为一波;刚刚得虫,举家庆贺,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成子好奇,“窃发盆”,虫得而复失,再起一波;成名归,“怒索儿”,却不料儿子已跳井自尽,人物两空,祸不单行,是为推波助澜;其后,成子竟然“半夜复苏”,又身化促织,虽令人匪夷所思,但文章也就从此得以急转直下,豁然开朗;此后,小说极力地以其貌不扬,来反衬促织的轻捷善斗,突出其奇异功能,斗虫,斗鸡,无不胜,又能“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也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最后以大团圆结局,让人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淡然一笑后,不由得要掩卷三思…… 故事情节曲折,却构思严谨。纵观全文,起承转合,前呼后应,结构完整。

(二)人物描写的欣赏

神态动作描写细致入微

《促织》神态动作描写细腻生动。如第三段:“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二十余字,就清楚地记叙了成妻求虫的全过程。又如第四段:“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这是一段细节描写,作者去芜存杂,突出动作性,通过“逐”“蹑 ”“扑”“掭”“灌”“视”等词,把成名捕虫的全过程描绘得纤细毕现,如在眼前。再如第七段:“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纥敌领。”这一段文字也通过“怒”“奔”“跃”“张”“伸”“纥”等词,把斗虫过程中促织的神态和动作写得细腻逼真。文章在精炼处惜字如金,但在形象处却又泼墨如水,细致入微,生动感人。再如第五段:“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把成子的”恐惧“和成妻的“惊”“怒”渲染得很成功。又再如第六段:“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作者非常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进行勾勒,描绘出人物亦怒亦悲亦愁的神态;又巧妙地借用景物衬托,以“茅舍无烟”(正衬) “东曦既驾”(反衬)来表现成名夫妇“不复聊赖”的精神状态。以上是主要是成名。

写“游侠儿”也精采。第七段,写“游侠儿”有三笑:第一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不由地“掩口胡卢而笑”,这一笑很形象地刻画出少年一副轻狂傲少的神态;第二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蠢若木鸡”,禁不住“又大笑”;第三次是他用猪鬣来挑逗促织,但“仍不动”,于是“又笑”, 得意至极。通过这“三笑”的描写,一个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游侠儿形象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而最终“少年大骇”,既衬托出促织的奇异,更进一步表现了人物的无知可笑的一面。

心理描写出神入化

《促织》围绕人物命运来写其心理变化。成名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意外地捕捉到一只促织,这时的心理是“虽连城拱壁不啻也”,道出其无比珍惜的感情;待虫毙儿手,儿又不知去向,成名再次陷入绝望。“如被冰雪”“怒索儿”,由喜转怒;“得其尸于井”,转而“化怒为悲”;发现幼子复苏,成名夫妇仅是“心稍慰“,因为缴纳不上促织,会导致家破人亡,因此成名又陷入深深的焦虑,甚至“亦不复以儿为念”。促织的得而复失扭转了成名的命运,也扭曲了他的内心,为了一只毫无实际用处的促织,迫使一个老实人在狂喜和极度悲伤的两极之间徘徊,甚至连父子之情都淡薄了。《促织》就这样将一个老实人备受摧残的心路历程血淋淋地剖开给我们看,令人掩卷难忘。

(三)创作手法的欣赏

现实与浪漫的结合,悲剧与喜剧的合一

整个故事有三大转折,中间一个是现实的,前后两个是虚幻的。中间一个转折,说明即使捉到好的促织,也容易逃掉,死掉,成名一家就因此会家破人亡。皇帝只顾自己开心取乐,全不顾百姓死活。前后两个转折,求神问卜而得佳虫和儿子魂化促织而轻捷善斗,这两个神鬼怪异的情节,不但没有削弱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力量,相反蕴涵着更为深沉的悲哀。

故事的前大半部分是悲剧,表明,成名一家的遭遇是千千万万百姓的苦难命运的写照。结局安排成喜剧。这一结局,实际上嘲讽了一出丑剧,逐级的赏赐乃至政绩的考核,竟然都是因为献虫有功,而不是国计民生的政绩,朝迁的荒唐无道貌岸然真是可悲可叹。

实际上《促织》要再现的还是人间大悲剧。

借古讽今

作者开篇就将朝代定为“明代宣德间”,但我们会发现作者所揭露的是他所处的黑暗现实。

第三重意义,文化教育意义。

《促织》一文,有着较浓的文化色彩。

一是它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黑暗和罪恶的揭露:封建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作者以评论的方式由成名之事道出本质:“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这就说明造成民众“贴妇卖儿,更无休止”的悲剧根源是上自天子,下到官吏的封建机构。“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也是对封建官僚的讽刺。

二是包含一些佛教的文化观念。这就因果报应观。对此,我们要向学生说清楚,因果报应对命群众只能起麻痹作用,不可取。

三是情节中涉及求神问卜。这一情节有这样的文化意蕴:当人们在现实中无法解决自身困难之时,很自然地把希望寄托在神灵的身上。神产生于人对自然的恐惧,源于人对现实的无法超越。

求神问卜,实际上于事无补。

这一情节,看似荒诞,实质上反衬了现实的黑暗----百姓苦海无边,除非神灵济世,否则不能脱离苦海。这一荒诞情节,没有削弱思想意义,还起到了批判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