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匪浣衣”解

(2012-12-31 16:41:38)
标签:

杂谈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1718920100e2ed.html


《诗经》第三节 邶风有一篇著名的“ 柏舟”照录如下: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注释:
  1.泛:浮行,漂流,随水冲走。
  2.流:中流,水中间。
  3.耿耿:鲁诗作"炯炯",指眼睛明亮;一说形容心中不安,近似于耿耿于怀。
  4.隐忧:深忧。隐:痛
  5.微:非,不是。泛舟没有携酒,并不是没有酒,而是喝不下。能喝起酒,看来是个贵族妇女。
  6.匪:同“非”。鉴:铜镜。 

  7.茹(rú如):度,或容纳。本句是说,自己不是个镜子,什么东西都可以一股脑吸收包容。我也有喜怒哀乐之情,也有自己的感受。
  8.据:依靠。本句是说,自己虽然也有兄弟,但都不能作为依靠。有点像“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
  9.薄言:语助词。?(sù诉):同"诉",告诉。本句接着上句,是说本来想给自己的兄弟诉素自己的痛苦,但兄弟们却总是那样的不耐烦
  10.棣棣:安和。是说自己的品格高尚
  11.选:同"巽",屈挠退让貌。这四句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坚强不屈
  12.悄悄:忧愁。
  13.愠(yùn运):恼怒,怨恨。
  14.觏(?òu够):同"遘",遭逢。闵(mǐn敏):指中伤陷害之事。
  15.寤:睡醒。辟(pì屁):通"擗",捶胸。?(biào鳔):捶,打。上面四句是说自己所受委屈和清醒。
  16.居、诸:语助词。
  17.迭:交替。微:指隐微无光,昏暗不明。这是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不顺心呢,最后两句是说自己就像鸡笼中的鸡一样,无法解脱愤懑。


  《邶风?柏舟》这首诗的题旨颇多歧义。

   朱熹《诗集传》中说:“妇人不得于其夫,故以柏舟自比。”闻一多《风诗类抄》说:“嫡见辱于众妾。”自毛亨以来的注释家多认定这是一首弃妇诗。当然也有人认为是君子抒发愤懑不满之类的述志文字。不过我个人还是倾向认为这是一首以女性感情为对象的抒情诗。理由也很简单,诗经里的“风”属于民歌性质,民歌不像文人作品那样曲折,大胆描写爱情非常正常,也是民歌的本色行当。

     当然中国文化本来就有很多以弃妇为喻体,政治抱负为本体的传统。就像李义山大量的无题诗究竟是描写了男女之爱还是曲折隐晦的表达了政治思想倾向,单靠文字本身确实很难有定论;还有曹子建的“洛神赋”,陶渊明的“闲情赋”无不如此。现代人多从艺术本身的角度来看待这一类文字。钱钟书先生可能就是居于光谱线艺术的得代表,而陈寅恪先生则居于光谱的另一端。

    余冠英《诗经选》说:“从诗中用语,像‘如匪浣衣’这样的比喻看来,口吻似较合适于女子。”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诗经注》里余冠英,将“如匪浣衣”翻译成“像不能洗涤的衣服,此二句言,心上的烦恼不能清除,正如不瀚之衣,污垢长在”。

    不仅如此很多学者和注疏都把“如匪瀚(浣)衣”翻译成没洗过的脏衣服。如:

   《毛传》“如衣之不浣矣,不能如鸟之奋翼而飞去”。

  《诗经》中国传媒文化经典儿童读本,把“如匪瀚(浣)衣”“不能奋飞”翻译成“好像没有洗过的脏衣服”“不能展翅高飞”。

   《诗经》中国古代诗文经典读本,把“如匪瀚(浣)衣”“不能奋飞”翻译成“就像没有洗过的脏衣服”“不能展翅高飞”。

   《诗经新注》聂石樵主编,李山等注释,把“如匪瀚(浣)衣”翻译成“像没有洗过的衣服”。

   《诗经译注》 周振甫,翻译成“好像没洗脏衣服”。

   《诗经译注》「十三经译注」程俊英撰,“瀚:洗,匪瀚衣:没有洗过的脏衣服”。

   但是,比喻心中忧愁之至就像穿着没有洗过的脏衣服让人难受,这种解释在逻辑上讲不通,喻体和本体之间没有相似点,与下文的“静言思之,不能奋飞”也联系不起来。

     实际上这种解释是错误的,而且这种错误如果没有音韵学知识,很难发现。

     一般来说,我们读书,总是先从文字本身进行训诂,这对以表意为主的汉字系统来说,确实有一定道理,碰见一段不理解的古代文字,我们一般总是先从“中华大字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查询这个字到底是什么含义,然后猜测其组合含义。上述各个注本莫不如此。但有时尤其是在古代有大量借用字,通假字的情况下,这种方法会得出匪夷所思的结论来。我们举个例子,我们现在把America 翻译成“美国”,加入再过八百年以后,有人发现了我们今天一篇有关美国的文章,他绝不允许通过查字典把“美国”训诂为“美丽之国”,因为“美”在这里仅仅是代音表音文字,而不是表意。研究者必须了解“美国”是“America”的音译。

    而上述“如匪瀚(浣)衣”的解释恰前犯了这个错误

   事实上“匪”应是“筐”的古字。《说文解字》:“匪,器似竹筐。” “瀚(浣)衣”应即“翰音”。“翰音”是鸡。在《诗经新选》杨合鸣编选中提出“瀚衣”通“翰音”,鸡。所以,诗言“如匪瀚衣”此句并非“好像未洗之衣”之意,而当作“如笼中之鸡”。只有作此解释,才能与下面“不能奋飞”连贯。证明如下:

   首先,我们看一下“瀚衣”与“翰音”。

  “瀚”“翰”上古同属元部、匣纽,《广韵》中“瀚、翰,古咸切,见母、咸韵开口二等字、平声、咸摄”。所以“瀚”通“翰”没有问题。

   “衣”上古是影母微韵,中古《广韵》:於希切,影母、支韵开口三等韵、平声、止摄。“音”上古是影母侵韵,中古《广韵》:於金切,影母、侵韵开口三等韵、平声、深摄。可见,“衣”“音”声母相同,均属“影”母;但是韵部不同,衣属微部,音属侵部。根据王力先生的拟音,“微”部读音为[?i],“侵”部读音卫[?m]。二者声母、韵腹均相同,韵尾不同,一个属元音韵尾,一个属鼻音韵尾,为什么“衣”会通“音”呢?

   音韵学中,阴阳对转是指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互相转化的现象。对转条件:主要元音相同,即转化只是韵尾发生了变化,主要元音一般是必须相同。如:[tan ][ta]。根据王力先生的拟音,“衣”“音”二字声母相同,均属“影”母; “微”部读音为[i],属阴声韵;“侵”部读音卫[m],属阳声韵。二者韵腹也相同,韵尾不同,在这个角度看,二者可以发生对转,即阳声韵变成了阴声韵。故“瀚衣”可以通“翰音”。

   《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羊曰柔毛,鸡曰翰音。”后世遂将翰音作为鸡的代称。张协《七命》:“封熊之蹯,翰音之趾。”吕延济注:“翰音,鸡也。”清陈梦雷《周易浅述》卷六:“鸡鸣必先振羽,故曰‘翰音’。”“匪瀚衣”中的“匪”用作动词,义为“关……在笼子里”。全句的意思应是“如同关在笼子中的鸡”,这样喻体和本体之间才有相似之处:不能自由自在。同时和下文的“不能奋飞”也有了照应。

    虽然与洗衣服没有关系,但不影响文章整体的理解和风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