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2012-11-25 19:42:2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技术学121班 |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意义,强调协作学习。与建构主义不同,它更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即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强调"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强调"情感教育"。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五大观点:即潜能观、自我实现观、创造观、情感因素观与师生观。
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相比,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有两点独特之处:其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所提倡的学习理论,不像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那样,从验证性研究中得到原则后作成的推论,而多半是根据经验原则所提出观点与建议。其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所提倡的学习理论,不像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那样,不是限于对片面行为的解释,就是限于对语文学习的解释,而是扩大范围对学习者整个人成长历程的解释。因此,从全人教育取向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特别具有意义。以下简略介绍三位影响最大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及其学习理论的要义。
我们现在面对两种彼此极端互不相容的学习概念。我所说的其中之一是外铄的学习(指条件作用下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外铄学习是缺少个人意义的,只是对个别刺激所做的零碎反应。像这种学习,无论学到的是什么,都不是学生自己决定的,而全是教师或实验员采以下方式加诸予他的:“我要按电铃了!”或“我要开红灯了!”更重要的是“我要强化这,或强化那……。”在这种情形下,学习只是外铄的,只是由外在影响加给学生的一些片段的习惯与行动而已。学生所学到的,顶多也不过像是在他口袋里装几把钥匙或几个铜钱而已。学生所学一切,对他个人的心智成长,毫无意义。(Maslow,1968,p.691)
按马斯洛的主张,学习不能由外铄,只能靠内发。教师不能强制学生学习;学习的活动应由学生自己选择和决定。教师的任务只是辅导,学生本身自然就有学习的潜在能力。不过教师的辅导有当与不当;辅导得当,学生会因学习而成长,辅导不当,学生反倒因辅导而萎缩。马斯洛在其所著《成长心理学》一书中,对人类的两股潜在力量,有如下的陈述:
一股是防卫的力量,该股力量的内在作用是恐惧失却安全而使个体在心理上有退缩倾向;因而使个体依恋过去,恐惧成长,担心无人支持,不求独立自主,遇事逃避现实,不敢接受挑战。另一股是进取的力量,该股力量的内在作用是促动个体本人,趋向完 美而统合的境界成长;因而使个体乐于面对世界,充满信心与朝气;而且,在心理上无内在冲突,能心安理得地接受内心深处的自我。(Maslow,1968,pp.45—46)
这是马斯洛对人性的基本看法。综合此一看法以及前文引述他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批评,读者自当发现马斯洛的理论,在教育上有两点重要的涵义:其一,他不主张用外铄的方式约束学生学习;他认为学生不需刻意教导他,他生而具有内发的成长潜力。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知识,而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选择,自行决定,他就会学到他所需要的一切。其二,马斯洛所指的人性中两股力量的说法,无异于对为教师与父母者是一种警告。因为,按他的说法,适当的教育固然可使儿童心智成长,不适当的教育反倒会断丧儿童心灵上的生机。教育的责任何其重大!
一、主要观点1、潜能观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在学习与工作上人人都有潜在能力。可惜的是这种潜能没有充分释放出来。教育本身就要努力去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所以人本主义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在于怎样通过教育来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从这个观点出发,人本主义一方面强调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但也重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而这个"主导作用"在于怎样去发掘学生的潜能。
2、自我实现观(也叫自我发展观)
人本主义理论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人价值观;强调学生自我实现(发展),把学生的自我实现作为教学的目标。但由于人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不同,所以存在个性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每个不同的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条件,使得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发挥,满足不同的个性需求,让学生认识自身价值,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
3、创造观
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一样在知识与能力之间,崇尚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把创造力作为教学的核心问题。罗杰斯指出:"人人有创造力,至少有创造力的潜能,人应该主动地发展这些潜能。"并认为:"不应该把创造力看成某些专家的特权。"而布鲁姆也认为应该研究大多数人的潜能和创造力。
4、情感因素观
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包括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创造力都有密切关系。对这一点,人本主义给予特别重视,认为学习是学生个人主动发起的(不是被动地等待刺激)。个人对学习的整体投入,不但涉及认知能力,而且涉及情感、行为等等方面。学生对学习兴趣很浓,目标明确,是十分重要的情感因素,教师必须充分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充分吸引到学习的情境中来,并长时期坚持下去。这种情感因素的创造,一要教师积极引导,二要积极进行鼓励,三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5、师生观
人本主义更重视师生定位观;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是以情感为纽带,维持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感到压抑或负担,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做到学得主动积极和生动活泼。教师由主宰者、权威变成学生的指导者和朋友,由教变成导,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变成真正的自主参与。
二、人本主义学习观的内涵与启示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的内涵体现在教学理论上,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首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达到自我实现。
其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保持和产生好奇心,以自己的兴趣为导向去探究任何未知领域,意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发展的。
再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作为促进者的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教"而是"促",允许学生自由学习和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间信息交流的融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以从单一化逐渐走向了多元化,即在注重知识技能掌握的同时更加关注人的创造才能和创新才能的发挥。在这样的形势下,重新认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本思想价值,相信对我国人才模式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作用。对于当前时期人才培养的启示主要有:
1、尊重人格需要,发展自身潜能最终实现自我
罗杰斯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量---自我实现的需要。培养的基本目的在于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发展学习者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从而使学习者能自己教育自己,最终能够自我实现。所以,就目前人才培养的目标来看,应该把学生培育成为"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
2、重视意义学习、提倡自由探索
罗杰斯把学习分为两类: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无意义学习,相当于无意义音节的学习,学习者要记住这些无意义音节是一项困难的任务,因为它是没有生气、枯燥无味、无关紧要、很快就会忘记的东西。另一类是有意义学习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未来选择行动方针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
就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过程来看,大多是停留在无意义学习这个水平。学生在学校期间,主要从书本上获取知识,然而这些知识已经是些陈旧过时的知识,根本无法使学生满足社会需要。教师一味的灌输,很少给学生实践、交流的机会,这势必造成没有办法让用人单位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同时,传统的培养模式强制学生适应学校,重视智育,不重视个人个性的差异和情感的培养,造成了不少学生的心理扭曲,进而引发了悲剧。因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上,要注重意义学习的培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
3、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没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即不管知识适不适合学生学习,都要被动的接受。这种师生关系必定会严重阻碍学生的意义学习和压抑个性发展。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学习者作为学习活动全过程的中心,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认可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他自身价值的一个独立个体。教师必须同学生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经常组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在人才的培养方法上,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关键。
4、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
传统的人才评价模式主要是以学业知识的考查、评分、筛选和评优为主的模式。总所周知,学生是一个动态的人,因而不能向无生命的物质那样给予统一的标准评价。罗杰斯主张学习者的自我评价。由学生自己负责起考核自己的责任,自己确定评分的标准,并实际执行评定,看自己是否达到了原定的目标,使学习更加主动、有效。
另一方面,自我评价是一种自我竞赛,无需和别人去比较,这样就避免了因分数竞争而造成的心理压力,更利于个体进步。因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我们应当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即要包括外部的评价也要包括学习者自身的评价,使人才培养评价手段既体现多样化又注重个别化。教师不仅要和学生一起制定学习计划,还要经常与学生讨论和决定评价学习的标准,使学生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
5、人本主义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如重视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这是正确的,但进而把这一因素的作用扩大化,显得有点片面,另外过分强调了学生的自我选择,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利于学生学习系统的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纪律性,易走极端个人主义。
然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主张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使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要求。这些对于我国目前的人才的培养是具有启发意义的,是值得借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