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雅轩记名人的发劲情形

(2013-09-02 20:17:51)
分类: 学习太极拳

1。禄禅发劲,是虚无所有的打法,被打者挨上后,还不知是如何挨的打,算得上神妙致极。

2。班侯发劲,如晴空之霹雷,啪的一声,已把人摔出丈外,很多人已被打坏了。

3。健侯之发劲,是以轻妙之手法摸之,手法虽轻,可以使其跑不了,而后如放箭一样,将人射出,真可称为神沾圣手了。

4。少侯之发劲,是松灵致极,冷快无比,他鬼鬼崇崇的令人不好琢磨,不好防备,人已被他打痛了。

5。杨老师之发劲,是冷打丹田劲,临发时心中若有所思,在劲去时,如关云长斩颜良诛文丑,瞪眼之际,其人头早已落地一样,人在不知不觉之中已出去。这是弹出去的,射出去的,真所谓发劲如放箭也。这种发劲,我感到比放箭还快,如触电一样崩出,真称得上是内家拳神勇也。

6。武汇川专打一点柔弹劲,不愧是杨家的弟子。他的学生名张玉者,发劲也还可以,发长劲的松弹力还不错。

7。崔毅士(立志)会发松沉劲,发时先吸一口气,然后以松弹之劲打去,此劲可以把人打出声,此谓以气打气之功夫

8。董英杰力大胆大,敢打敢上,这是他的长处。他善揉措劲,可以将人揉得东倒西歪而后倒也。

9。李香远(宝玉)一辈子的苦功,身势的曲折柔软够,尤其是他的发劲比任何人都充实。其是他的以劲比任何人都充实。其劲能入里透内,确实是一把好手。但是我认为在机变奥妙方面还不足,如此更可知太极拳之难也。很难出现一位完全的好手,实在不易,故一百多年来,只出了杨禄禅先生一人,其次班侯、健侯及澄甫老师也。

10。田兆麟的如断下来样的软打功夫也好。

11。郑曼青善于打一种摸准了之后挺身进步将身攻出的打法,人虽小,有功夫,有胆量,所以对方虽其有备,亦被其打伤。

12。我本人是更不行,虽在机变虚无奥妙,冷打、丹田劲各方面都有点,因跟随澄甫先师十余年之久,我的长处是用机变难测手,打冷快闪电劲,不喜欢与人沾沾粘粘的鼓涌,但可惜早年未善用功,本身本资也不够,以至成就不深,诚可惜也。

解读:

我所讲述的有关太极内劲的内容也都属于太极拳懂劲的范畴,对于懂劲.李雅轩曾对弟子说过,”太极拳只有一个懂劲和不懂劲的问题.如不懂劲,会一百个发劲也等于零.

跟之前讲的一样,这里存在一个方法的问题,也存在一个功夫的问题.懂劲是功夫问题,但懂劲也有不同的程度.田兆麟说,初识懂劲,尚存断结俯仰之病.真正懂劲之后,即能得屈,伸,动,静之妙,开合升降之效.

懂劲之路也是一条慢长之路,其尽头就是阶及神明.按懂劲的不同程度,太极拳内劲可以分成僵柔劲,松沉劲,轻灵劲和虚无劲.

僵柔劲是随处可以看到的那种发劲,在这阶段,会化了一些,但发不出好劲,只能用手臂之力将人顶出去.这阶段的推手,往往是力大者胜.

松沉劲就不同了,已经找到支点了.找到支点后,就可以运用杠杆原理了.所以此时的发劲不论是手感还是观感都会令人觉得与众不同了.

但好的松沉劲并不多见,给李雅轩印象较深的是崔毅士. 李雅轩记有:崔毅士(立志)会发松沉劲,发时先吸一口气,然后以松弹之劲打去,此劲可以把人打出声,此谓以气打气之功夫.

从李雅轩的描述可以看出发松沉劲有两大要素,一是丹田呼吸,二是腰腿功夫.瞿世镜讲,崔毅士在傅钟文家坐着推手,一个发劲,将铺地面的木板震断,这就是主宰于腰,其根在脚了.

李雅轩所写的东西,大都出自其晚年,此时李雅轩的功夫已达到非常高的程度了.李雅轩喜欢讲的是另外两个阶段,即轻灵劲和虚无劲.但轻灵劲和虚无劲的基础就是僵柔劲和松沉劲.不从松沉入手,是找不到真正的轻灵.有人说,李雅轩是老江湖,入门的东东一点都不讲.我的感觉是,一个人的大脑装不了太多的东西,处在高深阶层的人,往往已经记不住他们在门外徘徊时的情景.

举例来说,比如推手要从化劲开始,但不同阶段的推手有不同的化劲.

在僵柔劲阶段,化劲就是拨化,所谓横能破竖.在松沉阶段,可以是棚化,此时可将来力引至脚底.在轻灵阶段,化劲才应该是走化.王培生讲的,接触点一点都不给,这是真正的好的化劲,但不是入门的功夫.在虚无阶段,化劲乃是神化,所谓寸草不粘,蚊蝇不落.

上面的讲法是指在典型阶段的典型化法.但在一般人的化劲里,即含有拨化,也含有棚化和走化.以拨化为主者,即初学.棚化为主是行家,走化者,高手也.

棚劲是一切太极内劲的基础,但有时候,有人把棚劲和顶劲混为一谈.网上说,罗邦贞在上海跟一高手推手,双方顶牛,顶在一起.我想应该是双方棚住,不给对方机会.当然也有些人功夫不纯,棚中有顶.

李雅轩讲的四种劲法,其实是太极拳功夫的四个层次.这四种劲法,并不是你想练什么劲就练什么劲,而是你在哪个层次就只能练哪种劲也只能用哪种劲.

僵柔劲是最初的功夫,其特点是敏捷有力,很多人练太极拳后都有这种感觉,就是反映比以前快了.没用力,但推手时对方说力气大的很.有些人得到这种感觉后,还会沾沾自喜,以为这就是太极拳,这就是柔中有刚.殊不知这是不入门的功夫,是典型伪柔.

松沉劲就不同了,是已经入门的东西了.但这个门有点太难入了,多数人穷极一生,还是不能达到松沉劲阶段,以致有些太极拳专家们在一起发出慨叹,到底太极拳是什么.郑曼青曾说过,太极拳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太难了.

我在<太极推手走马观>一章中,曾讲了几个人,其中一人我叫他三月,因为他只三个月的功夫,就从一个被大家玩弄于股掌之中的弱者,变成了一个不惧任何高手的勇士.他用了三个月,其实这一阶段的内涵就三个月.

这样的问题是几十年的老问题了.在台湾,大概三十多年前,举行了第一届世界太极拳推手比赛,夺冠的大热门是个老外,而这老外,连练拳到推手不过三个月而已.这老外最后得了亚军,他输给了台湾的爱国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