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主题班会的必备要素
(2013-03-24 20:00:44)| 分类: 工作室活动随感 |
成功主题班会的必备要素
谈完了感受,想谈谈我眼中的成功的主题班会的必备要素。
一、有用。主题班会的主题来源于孩子们日常的生活,是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设计的,最后目的是能解决现实的问题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做到“有用”的原因有以下这些:
1、内容不“切肤”
一些主题班会的主题是中队委“一拍脑袋”想出来的,或是网上下载的一些资料,和孩子们的现实生活相距太远,其内容就根本不会引起孩子们的兴趣,那么,当然也就谈不上效果。看上去孩子们正襟危坐的,其实心里在想:“什么时候结束呀?”
因为,所有的教育活动,内容是首要的,只有与学生“切肤”的内容,才会引起他们的共鸣,也只有在共鸣的作用下,才会“润物细无声”地滋润孩子们的心田。
2、选题太大
有些主题队会,总是选择一些看上去看“大”的主题,如友谊、青春、理想……纵然每一个孩子都要受到这方面的教育,所以也是必要的。但是作为一堂主题队会课的内容,未免有“一口气想吃成一个胖子”的感觉。试想,短短的30——40分钟时间,这是“不能承受之重”啊!
当然,如果把它做成一个学期的系列,倒是一个很好的想法。比如友谊,我们可以做成以下几个系列:友谊对成长的意义、友谊的形成要素、如何珍视友谊、如何经营友谊……在每一个系列下面,又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分出很多具体的题目。如在“珍视友谊”下面,又可以分出“我的那些朋友们”,谈谈自己的朋友,表明朋友的重要性;“朋友是另一个自己”,谈谈怎样善待朋友……
3、环节间缺乏逻辑性
主题队会和语数外课一样,必须遵循孩子们的思路。只有逻辑上通顺的、思维上能引导孩子们一层层思考的主题队会,才会真正打动孩子们的内心。而现实中的主题队会,很多是一个个文艺节目的堆叠,“你方唱罢我登场”,看上去热热闹闹,其实,大家笑一笑就过去了。最多留下一个印象:***同学歌唱得不错;**同学舞跳得还可以;**同学的口才很好~~这样的主题队会,还不如叫“HOPPY SHOW”(才艺表演)。这在六年级,新生刚刚到校,为了增进彼此的了解,搞一个倒还不赖!
有用的主题队会,应该有这一课时的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形式设计,每一个环节间是依据孩子们的思维特点一层层地推进的。通常的思路是:现象——分析——感悟——措施。最后的“措施”很重要,这是孩子们会后要按照去做的。
二、有实
我这里的“有实”,主要指的是两方面的“实”。第一,内容上是实实在在的,没有虚夸表演的成分。每个内容都是针对了现实中的现象、为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设计的,是“实心球”。第二,一环扣一环。优秀的主题班会,环节间是很紧凑的。什么叫紧凑呢?简单来说,就是:你没看前一个环节,就无法彻底看懂或领略后一个环节的意思。换句话就是说:每一个环节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怎样做到“有实”呢?建议可以从下几方面着手:
1、 切口小
在单位时间内,切口小,才能挖得深,这几乎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但很多教师在做的时候,往往就是觉得太“小”不容易做“大”,于是就轻易放弃了。比如,六年级围绕“习惯”,你可以根据你班的实际,在各种习惯中仔细观察哪一方面习惯做得不好。早读?课间?两操?还是午休?放学前?仔细查找自己班的问题所在,找出亟待解决的问题,然后以此问题的解决为目的,设计一节主题队会课。
2、 节目亲
这里的“亲”,主要是指孩子们对这个节目要有“亲近感”。“亲近感”的来源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节目内容就是这一个阶段正在发生的,如某些同学的口头禅啦,代表性的动作啦,班内的新闻啦~~~总之,同学们感觉“耳熟能详”最好。又比如语言,不要总是说一些哲理意味很浓的语言,每一个孩子都是“家长”、“老师”的范儿。孩子气的语言才符合孩子们这个年龄特点的,才是最具有亲和力的。没有一个孩子喜欢枯燥的说教,他们会说:“我们平时听太多了,遇上主题班会,咦?班上同学也说教起来了!真没劲!”再比如,幽默搞笑是老少都喜欢的。那些让人笑过之后能激发大家想一想、反思一下自己的节目才能真正走到孩子们的心里去。
3、形式多
再好的教育内容,配上单一的形式,也是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的。要做到整节主题班会“有实”,必须还要使形式很好地为内容服务。朗诵、演唱、舞蹈、乐器表演、相声、小品……这些都是大家常用的节目形式。但我们的思维绝对不能囿于这些形式,配音、双簧、评书、辩论……都可以大胆地用,只要受大家的喜欢,又能把内容很好地表达出来,都可以使用。那些新兴的形式,可以让孩子们大开眼界,满足新奇感。当然,话又说回来,不能为了追求形式而搞形式,因为,没有绝对好的形式,只有内容与形式结合得天衣无缝,才是根本之道。
三、有“理”
这里的“理”,就环节而言,指的是逻辑思维,符合逻辑的主题队会,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就局部而言,指的是“有条理”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环节间的逻辑性
一般的主题队会,总是先从生活中的问题谈起,这是表面的东西,然后再全面地、深入地分析其原因,最后找出对策。这个过程,是每一个孩子都参与的过程,符合一般人认识事物的规律。因为这样,所以,会容易使受教育者接受。
2、 评价的条理性
在主题队会进行的过程中,班主任“退居二线”,所以主持人往往充当“评价者”的角色。一个素养良好的主持人是很懂得有条理的评价的重要性的。因为他明白:有条理地评价既是对参与队会的队员的激励,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能调和现场的气氛,调整队会各环节的节奏。所以,简单地一声“谢谢”总不及“你这***的观点真不错,因为……(现场依据)”这样及时的评价来得给力。
3、 节奏的有条不紊
一场成功的主题队会,他应该是让观者“渐入佳境”的。就这样,慢慢地、慢慢地你感觉进入状态了,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是高潮,什么时候该结束了,都是能够把控的,感觉得到的。为了做到这一点,辅导员在辅导队员们设计的时候,建议做一回“体验者”,做一个换位思考。思考诸如此类的一些问题:“如果我是观者,我会希望看到什么,到哪里应该怎么样,实际上结果怎么样”等等。
以上是今晚的一些思考,趁着新鲜,马上把她们“敲”电脑,让时光留下印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