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寒假,我读了第二本班主任工作室的书:《致青年教师》,感觉真是太棒了!
相比于第一本《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班主任》,这本书的文采更令人称道,所述故事,更丝丝入扣,这一个个故事,都似曾相似地发生在我过去的教育岁月里。那时候的自己和周遭的同事们,在这些事面前,大都是这样的情绪与反应:不知所措、义愤填膺、沮丧不堪、莫名兴奋、理所当然……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现在,读着这些文字,反观当时的种种心情,觉得:好些事,都想错了!做错了!期待错了!前几天在街上遇上我的第一届学生,他带着自己的孩子,感激地说:“
方老师,感谢您当时教了我这么多,现在还很受用!”彼时,大凡一般老师都会有自豪的感觉吧?我则不然,因为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忽然发觉:年轻时候对待这个男孩(现在当父亲了!)太严厉了,太着急了!我还清晰地记得那一次因为踢球,他腿上流了血,我非但没好好问他伤情,还在全班面前以此为例子,批评他“太疯”了,教育其他孩子要注意安全。刚才读了班上一位家长写给我的邮件,邮件中有一句话道出了教育的境界:静等花开!两相对比,实在是感慨颇多!吴非老师说:“作为一门专门的职业,它要经过学历教育,还得不断地学习,只有通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才能提高专业素养,保证自己的专业地位。”
说得实在在理。
试着记录一些书中的文字与故事,希望对正在读我的博客的您,有些小小的涟漪:
在学生面前,我们没有必要掩饰自己的感情。我们教育孩子们成为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是情感正常的人。我在课堂上也曾落泪,那些教学内容首先感染了我,常常使我情不自禁,热泪盈眶。我不在乎学生说老师多愁善感,但我在意自己教出的学生能不能成为一个情感健全的真人。
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说得真大气!)
当班主任,有些事你不能去争,争的结果,于己无利,更糟糕的是会害了学生。
进德修业是个人的事,是自觉的追求,对一个劳动者来说,专业素养是他安身立命之本;而对一名现代教师而言,持续地学习将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撑自己作为一个文明人的操守。
在文明教育中,任何人都应该知道:言行的道德底线,是不妨碍他人。
教师必须通过教育教学,让学生敬重文化和文明,让学生敬重教育,敬重教师,敬重所有的劳动者。的所有这一切,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教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是为了证明自己个人的能力,证明自己具有超越同行的专业素养!(这样看来,我们得重新审视很多教育教学竞赛的真正意义了)
教师可以惩罚学生,但不要戏弄学生(注意:两个词之间的界限)
中小学的课堂,除了探索和发现,有理智与情感,还应当有孩子的童趣,有少年的率性,有青春的诗和梦……如果教师辛勤工作,可是却无法让学生热爱课堂,这位教师的工作就没有什么价值。
巴尔蒙特有句诗:“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学生听到后,有几位眼睛闪闪发亮,泪光闪闪。我喜爱这句诗,为之而感奋,我也为学生的感奋而激动。我觉得,青年的心中装着这样的诗句,他的人生就会一直被光明照亮。
《伊索寓言》里是怎么说的?猪对狮子炫耀:“你一次只生一只小狮子,我一次能生12个!”狮子说:“你别忘了,我这是一头狮子。”你不妨审视一下,看看你参加的那些“课题”(好笑之余,是不是对课题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呢)
我常常想:虽然有高远的理想,但是以我们的能力和精力,可能一生只能做成有限的几件事,同时还要付出比较大的代价;而即使付出比较大的代价,或许这几件事也没有做到让自己满意的程度(所以,事情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在学校工作中,最可怕也是最常见现象是:一个愚蠢的教师在辛勤地工作!(一针见血,不留情面!杂文家的本色!)因为,他不聪明,本是他个人的不幸,而当他通过辛勤地工作,把一百多个原本可以变得聪明的学生教育地和他一样愚笨时,教育的不幸就出现了。因为他越是“辛勤的工作”,他的学生就越是摆脱不了他。
数学家陈省身先生给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想一想:为什么这样说?)
重复,有可能导致创造性的丧失。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尽可能有效摆脱教师的过程。(教是为了不教?)
学生在青少年时代读什么书,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将决定一生的精神高度。教育要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不仅需要诗,还应当有琴声。有树,有虹,有梦。
例子:有一个一年级的学生写了篇作文《我想当条狗》。这孩子为什么想当狗呢?他写道:……和妈妈在一起,看到她胆小,我就想做一条狗保护她。有人告诉我可以去当警察,但是我还是想当一条狗——教师认为这孩子脑子有问题,境界低。可是孩子的解释是:当警察还得上班,不能和妈妈在一起;当一条狗不用上班,可以从早到晚待在家里,妈妈就不会害怕了!(你读了,感受如何?)
愚蠢的测试:客人问孩子:“如果你有两个苹果,一大一小,你把哪个给妈妈?”——这类愚蠢的“测试”往往令人生厌,可是民间教育经常用这样的问题来折磨孩子——孩子回答说:“我在两个苹果上都咬一口……”客人惊愕地叫了一声:“这孩子……”她想说的是:“这孩子心眼儿可太坏了,两个苹果都霸占了!”可是,孩子慢吞吞地说:“……然后我把甜的那个给妈妈吃……”(你读了,又作何感想?作者的意图是:等一会儿,让他把话说完。呵呵,很多时候,我们等不及孩子说完话,就任意打断他,去做评判,是不是应该学会等待了呢?)
“到我的办公室去!”和“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这两句话,有什么差异呢?)
中国人在评价某人时,往往把“不善言辞”当作优点,而把“言多必失”作为教训。这也叙述中国式沉默的原因之一。
有位理科教师对我说,他上小学时,数学一塌糊涂,可是每次作业做错,老师批改时用红笔打叉——那个叉叉很小,稍微大意一点还看不清呢;而如果做对了,老师笔下的那个钩钩可就是大大的了!(想一想:这个老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至此,已读了书的一大半。与您共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