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上海教育的声音——转自徐州市大马路小学陈雯雯老师

标签:
教育情感文化育儿 |
分类: 引人深思的名师博客 |
走进上海,聆听教育的声音
4月2日下午我们自主成长团队一行八人前往上海参观学习。能有这样的机会走进上海,去观察、了解、学习,我们都显得很兴奋。
这次学习我们参观了两所学校,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闵行区福山外国语学校。两所学校的办学时间都不长,但是都已经具有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我们主要通过课堂观察,参观校园文化和听取校方介绍,座谈的形式开展本次的学习。优美的校园文化,先进、科学,务实的办学理念,学生全面灵动的表现无不让我眼前一亮,新潮澎湃。鉴于自己的主要工作是教育教学,所以我对本次参观中的课堂教学观察尤为重视,也有了一些收获和体会。
这次活动我们共听了两节语文课,都是低段的课堂,一节一年级,一节二年级。两位执教的老师也都是同样的年轻,都只有一两年的教龄,所以课堂上呈现出一股青春的活力。大概是一位同位闵行区吧,两节课在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有这样两点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
一、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走进紫竹小学一(5)班的教室,学生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等待上课,倒也不是笔直地端坐,有的看书,有的摆弄文具,有的看看听课的老师,但是大家都很安静。上课时,孩子们都能专注地听讲,活动,书写,交流(整节课只发现一个小女孩有不够集中的现象)。有趣的是,只要是老师发出学习活动的指令,学生们就会边说出一段小口令,边动手操作。这样的训练我在一年级时也用过,主要是集中在上课前和读书,作业时,但是在这里可以说是时时,随时。如:上课前,打开书时,拿出垫字板时,和同学交流时等等。本以为这只是一年级教师的做法,课后我们碰面交流时却发现二年级也是这样,四年级也有这样的情况。所以我们共同的感受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保证了课堂的有序和有效,更保证了学生学习时的专注,减少了课堂上学生行为的随意性。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打开书,拿铅笔等这样的个体行为时,教室里就会发出轻微的声音,而且学生的动作有快有慢,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做什么。这样的小口令既能帮助学生明确老师的要求,对而别学生也是提醒,最关键的是在这样日积月累的重复中,学生养成了一些非常好的习惯。怎样拿书,这样读书,怎样垫好垫字板,怎样交流等。昨天晚上正好聆听张庆老师讲解到《易经》中的《山水蒙》篇,张老师专门讲到了启蒙教育。其中有这样的一段词句:发蒙,利用刑(型)人,用说(脱)桎梏。以(而)往,吝。意思就是,“发蒙”,即刚刚开始启蒙。这个时候,给孩子立规矩是黄金时段,你说什么,他就听什么,而且会记一辈子,幼学如漆。在福山学校听金校长介绍时她就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他们学校制定了明确的课堂行为规范,发给每位老师,要求老师按照要求长期培养学生,这其中除去我前面提到的,就连美术课上这样使用美术工具,科学课上怎样做实验都有要求。金校长讲的好,从小树立规矩意识,树立规则意识,让学生从小就学会有规矩地做事,不妨碍别人,这是小学教育不能缺少的。金校长的另一个出发点是让刚刚走上岗位的新教师和刚走进校园的新学生都能在这些明确的规范中尽快走上正轨。年轻老师带班上手快,不出现乱班;新生上路快,不让坏习惯从小养成。
二、扎实科学的课堂教学
这是两节相当真实,扎实的课。两位老师依托教材,引导学生真正学习,真正学习语文,真正做到了符合课标要求,符合年段特点,符合学生需要。两节课都是随文识字,朗读课文,学习表达。其中识字环节,就扎扎实实地让学生识记生字,书写生字。就连笔顺的指导都细致到一笔一画,说了还不行,当堂就要写一写。一名学生边写边说笔顺,其他学生跟着他的节奏书写,两遍后再自由练习。这样的训练在一年级的课堂上是非常重要的。再看朗读课文,老师创设了各种情境,如提问读,回答读,开火车读,男女生配合读,同桌读,小组读,表演读,短短的一篇课文学生读得津津有味。这样的读不仅是为了读,课文重复的出现同一种句式,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就自然的吧句式特点记住了,下面就是运用。老师创设了有趣的情景,一年级的老师创设了“熊猫宝宝给妈妈打电话”的情景,让学生练习用上固定的句式说话。这样扎实的表达训练真有效,学生的表达流畅,准确,简洁。一节课写写字,读读书,说说话,学生始终在语言文字的氛围中,始终干着语文课该干的事情。这又让我想起张老师昨天的所讲: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易以事象比拟,乃其常也。无非借以譬喻还处于小学程度,就一心要到外国名校就读,这叫做好高骛远,不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这是不可取的。启蒙教育该怎么办?不能盲目躁进,要眼睛向下,固本培元。
三、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思考
苏轼的《题西林壁》,有这样的一层道理,局外人有时会比局中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的真相。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大家沉浸其中,只觉得就应该这样做,慢慢地就忘记了这样做的好,有时难免就会不能把他的好发挥到最大效果。这次听课,我看到上海的老师们的课堂教学形式也在发生变化,一年级二年级的课堂也是师生,生生的交流在推进课堂教学,让学生生发出自己的生长点。虽然是低年级,但是老师安排了自主识字的交流,一年级的学生主要是采用了以旧知带新知的识记方法,用组合的办法记忆合体字。二年级的学生就厉害了,他们能在学习一个字的同时,对一类形近字进行版块式的识记,这种记忆形式是非常科学有效的。透过这一节课,我们就看到了老师平时的教学,平时的训练。在进行句式训练时老师也是采用了自主发现的方式,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一次次地提取出关键信息,课文都读完了,句式的模样就出现在黑板上了。看到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展示,自主地学习,更坚定了我们现在的思考和实践。
看好课想自己的差距,看问题课更应该想自己的问题。总体感觉这两节语文课,老师的牵引大于指导,老师作用的发挥更多的推进教学的环节,而没有在学生需要指导,学生可能有提升的地方着力。比如指导写字环节,老师仅仅是让学生口述笔顺,描写笔顺,并没有进行书写指导,更没有示范书写,就让学生在田字格里临写,这里老师的示范作用就降低了。另外,在朗读课文环节中,老师创设了丰富的朗读的形式,学生读得热火朝天。但是老师对于一些句子的朗读没有指导,没有范读,学生只是一遍遍地重复自己的原有认知,展示自己的原有水平。第二节语文课上,老师的教学更多的是采用一问一答的教学,老师用一个个的问题引出下面的学习任务,有的问题几乎没有思考价值,学生只是做配合性的回答,以达到过渡和引出下文的作用。这较我们现在提倡的板块式教学,质疑学习来讲就显得繁琐了,而且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感受。“学讲方式”到底好在哪,看了不一样的课堂,答案啊,就很明显了。
参观学习结束了,大家畅所欲言,都有说不完的发现,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感谢我们的校长,感谢我们的导师,感谢我们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