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坐井观天》谈小学语文低段的课时目标达成
(2019-11-06 15:59:20)分类: 教学反思 |
从观《坐井观天》谈小学语文低段的课时目标达成
前些日子,学校的聚焦课堂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我也有幸地听了不少老师的课,第一天上午听的课是《坐井观天》。
三位老师上的这一课都是第一课时,两位老师的课以前也听过,在今天又重温教学情景,明显感觉到他们在教学上的成长。课堂上亲切、柔和的话语完成了与学生之间的一次次交流,但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目标的定位把握中还值得我们细细思量。
《坐井观天》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大家耳熟能详的寓言。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一般我们安排2课时。三位老师按照学校赛课要求都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一、关于课时的界定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时,很多老师难以区分也难以割舍,那么该如何界定它与第二课时呢?
笔者认为对于语文课的教学,无论课时怎样安排,可都要体现“感知、理解、
积累、运用”语言这样的层次,这样一个层次目标的完成,都要依靠 听、说、读、写这四个环节的训练来完成。
简单地说:第一课时任务应该是:激发兴趣、强化初读、读中识
二、关于自学提示
三位老师都在导入课文后,都用了自学提示,对于一个刚从一年级步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自学提示该如何提?提什么?提的最终结果是什么?也就是说怎样做到落实目标要求?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目标说到底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制订阅读教学目标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人文素养以及学习能力。目标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具体来说,制订教学目标要做到两点:一是对学生学习课文的现有水平要做到心中有数。二是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学生已经掌握的,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教了也不会的”一般不纳入教学目标。
以《坐井观天》一课为例。我们来看看二位老师的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遇到长句难句反复读;
(3)边读边标段落序号。
另一位老师在范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后出示自读要求:
这位老师的第一次读文和第二次读文的要求是不同的,有梯度的,也是有明确任务和具体要求的。
三、关于认字写字
低段写字首先要把握准识一个汉字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是识字教学的基本要求,虽然不要求学习所有的字时音形义都同时一步到位,但是,对要求掌握的基本字最终必须要达到这样的要求。 其次音、形、义的教学。有的老师认为字形教学就是笔画和结构的分析;认为写字就是字形教学。 在随文识字中,多为导读课文前抽读生字卡片,“读准字音”后就一味地讲读课文,对之前所认读生字的形、义未能很好地结合语境进行析解,讲读完课文后就让学生写生字。其实汉字的形和义是识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掌握了汉字的形和义,才是真正的“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
四、关于朗读方面
阅读目标要体现阶段性,学段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就会出现教学目标越位、缺位、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教学时,教师必须要清楚地把握学段教学目标,具体在教学中就是要:首先,教师应该明确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不同学段、不同课型的要求。在进行不同学段的教学时,教学重点是不同的,就算是相同的教学内容,如果体现在不同学段中,其教学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比如,《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的第一学段中指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这就告诉我们,低年级学生阅读教学的侧重点是训练朗读,重点是读正确、读流利,朗读声音要响亮;并且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要知道一些重点词句的意思,并且能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正确地读;流利地读;有感情地读。把这三大步分布在两节课。一般的,第一课时完成训练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第二课时训练学生有感情朗读,理解内容。第一课时我们的老师一开始要关注学生是不是读对了,读对了才能读流利,最后才是美读。有的老师在公开课第一课时就急于想达到很好的感情朗读效果,也就是关注结果的多,关注过程的少。在课堂出现问题多的就是光一遍遍读,不注重范读和指导朗读。有时候一个孩子读不好,老师就让他坐下另外找别的学生读,我认为刚才这个没读好的同学你应该通过指导再给予一次机会看看,通过指导后他是不是有进步了呢?
总之,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目标设定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2019年11月6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