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二五”《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家校合育中的研究》课题日志(五)
(2018-10-19 08:46:30)| 分类: 课题日志 |
|
时间 |
|
地点 |
办公室 |
记录者 |
丁汝玉 |
|||||||||||||||||||||||||||||||||||||||||||||||||||||||||||||||||||||||||||||
|
主题 |
撰写课题实施方案 |
|||||||||||||||||||||||||||||||||||||||||||||||||||||||||||||||||||||||||||||||||
|
主要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家校合育中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执笔人 丁汝玉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学生健康发展需要,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有上升的趋势,据有关部门调查,4-16岁儿童中各种心理问题的患病率为14.89%。儿童心理问题对儿童青少年的学业,人格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进行教育干预,有可能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发展为人格障碍、精神障碍或违法、犯罪、吸毒。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 2.研究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在中小学校得到重视和开展,并且取得了许多具有推广价值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但我们同时也注意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着一个盲区,那就是家庭的参与缺失。家庭作为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作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如果单方面的从学校强调心理健康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学校教育延伸的家庭教育,是孩子第一个接受教育的天地,许多时候家庭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也至关重要。但实际表明,许多家长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视还不够。如何与学校配合开展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家长和学校面前的一个共同的课题,因此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结合模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家校合作必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之路:当前我国的心理教育,一般是采取如下一些形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其他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通过建立与家长联系制度,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主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等。通过开展这些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国在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我们发现家校合作是一条适合我国目前具体情况的有效而切实可行的方式。 3.研究条件 (1)学校的办学目标与本课题的研究相得益彰 本课题组组长——校长徐敏是一个教学和管理的有心人,她提出的学校办学目标就是“快乐成长、健康生活”,就是希望每一位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与本课题的研究相得益彰。另外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的一大亮点与特色,学校在已有的研究经验和理论层面上,继续发挥学校特色教育的优势,努力打造学校独有的风格。并形成体现我校特色的活动文化。通过营造健康生活、快乐成长的人文环境和教育氛围,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形成特色。 (2)学校有一支热爱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 学校有一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热爱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和家长群体,目前有国家级心理咨询师4名,家庭指导师7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已有两个课题的研究经验,心理健康教育在区域已形成特色。学校也荣获“合肥市家长学校”“合肥市网络家校示范校学校”等荣誉称号。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论文等多次在市区级获奖。 (3)相关的课题研究 另外我校的市级《“学生、教师、家长互动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已结题。省级课题《家庭成员缺失的儿童心理咨询实践研究》已进入总结阶段,该课题的研究,提升了教师理论水平,探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小学心理健康辅导的策略和方法,为本课题的深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研究目标内容: (一)概念界定 1.核心概念
2.有关概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主动探索、自我感知为主线,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我教育活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业、儿童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教育论,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进行科学的、适时的和适度的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辅导、个别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加强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教师自身心理素质,建设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完善以心理辅导室为中心的学校心理教育阵地,建设和发展学校、社会、家庭综合型心理教育网络是促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保障。 3.研究假说 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年龄发展阶段(小学1-6年级)科学可行的教育内容,同时结合实际,建构既能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又便于教师易于操作,行之有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在实验期间,对本课程进行资源开发,研究编写一套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以达到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1.研究目标: (1)通过校园网络,定期开展相关活动。 (2)开设心理健康课,分低、中、高三个阶段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学。 (3)挖掘“隐性”的环境课程,在各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 2.研究内容 (1)探索小学生家校合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4) 形成体现我校特色的活动文化。通过营造健康生活、快乐成长的人文环境和教育氛围,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形成特色。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对象:全体学生 2.实验方法: (1)调查法: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设计各种调查表,通过召开座谈会、找学生个别谈话、进行问卷调查、走访家长社区等,调查了解实验学生的各种思想认识和表现中,同时收集各种相关的资料,为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基础,为课题研究提供背景材料。 (2)实验法:主要是自然实验法。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和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活动,提高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认知水平,探索”家校合育”的模式和运行机制。 (3)行为训练法:即在实践中训练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方法,通过教学形 式、实践活动形式等多种形式进行反复、长期训练。 四、研究原则: 1.发展性原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心理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的心理,二是心理教育活动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心理发展,而不是仅限于心理健康的要求。贯彻发展性原则,首先在思想上要明确发展的要求,明确发展是心理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在教育过程中,把发展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作为重要任务。其次,心理教育要注意各个方面的心理素质发展。再次,要使心理教育走在发展前面。 2.非价值性评价原则:心理教育的最高目的就使要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而不是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或健康程度作出鉴定。但为了有效地进行心理教育,教育者需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状况,有时要运用一些测量手段,切忌把心理测试结果作为一种价值评价,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一种“社会标定”传达给学生,成为学生心理发展的障碍。 3.主体性原则:在心理教育过程中,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协同性原则:是指在心理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诸育之间德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不能把心理教育与各育割裂开来;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心理内部各方面如知、情、意之间德协同发展。 5.活动性原则:是指心理教育要重视通过活动促进发展。活动是发展德育的基础,人的心理品质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贯彻活动性原则,首先要求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符合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注意指导学生重复参与各种训练与练习。 6.成功性原则:是指各种教育、训练使学生有成功的快乐体验,减少失败的体验。 五、研究步骤和起止时间: 第一阶段(2014.10—2014.11):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开始研究; 第二阶段(2014.11—2015.01):实施阶段,撰写初期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2015.01—2015.10):实施阶段,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2015.10—2015.12):总结评价阶段,进行研究总结,成果展示。 六、课题组主要成员及人员分工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分析 1.制度保证。 (1)建立课题档案,保证实施全过程资料的真实完整。 (2)定期进行理论及实践培训。 2.经费保证。 (1)组织课题组成员有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 (2)学校将全力支持课题的开展,保证解决实验所需一切经费。 八、预期成果:
|
||||||||||||||||||||||||||||||||||||||||||||||||||||||||||||||||||||||||||||||||||

加载中…